疫情后,年轻人生活方式在悄悄改变

2022-05-30 10:48魏其濛陈壹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年轻人疫情生活

魏其濛 陈壹

2022年,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一些地区已经“解封”,城市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许多“网红打卡点”又聚集了大批时髦的年轻人;展览馆、电影院等文旅场所也恢复了客流。而疫情过后最想做什么事,也成了网络热议话题。

有人说,解封后肯定要大吃大喝,补偿一下自己受苦的胃;有人说,要带着孩子去游乐场、去海底世界,让孩子也撒个欢;还有人说,疫情过后,最想做的事就是见最想见的人,并对一直不敢表白的“女神”表白……

然而,在经历过疫情封控后,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有人培养了抵抗风险的意识,开始“囤货”、整理应急储备,消费更崇尚“极简”;有人习惯了自己做饭和在家锻炼,生活更加健康、规律;也有人意识到没有疫情的日子十分宝贵,把过去“摸鱼”的时间用来追求爱好,让平淡的生活更有意义。

这届年轻人学会了节俭和“囤货”

疫情期间,“团购”和“囤货”成了网络热词,不少年轻人直呼,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祖辈为何如此节俭、爱囤东西。

国家统计局于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销售额均实现增长,服装鞋帽类、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额则均有下降。蘑菇街发布的“618直播购物节”销售数据则显示,消费者在该平台的购买行为体现出“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的想法和实用性特征,其中,纸巾销量超过米、面,成为居家囤货的“头把交椅”。

在上海读研究生的小高深有感触:“上海疫情改变了我很多,因为经历了很多人和事,我变得更会珍惜身边的人,也变得更加节俭,很多不该花的钱不会乱花了。”

她形容自己之前读本科时“花钱不眨眼”:曾花上万元购买一辆高颜值的电瓶车,买过各种数码产品、宠物;因为“上头”音乐剧、话剧,会花高价买票看演出;看到喜欢的收藏品、想吃的美食,不考虑价格就冲动消费;对于化妆品、服饰、奶茶等,更是“想买就买”。现在的小高在消费方面“收敛”了很多,会在每次花钱之前仔细思量有没有必要,“这次疫情更是让我觉得,自己还在上学,没有工作,不应该这样大手大脚地花钱”。

大学青年教师倩倩和小高有类似的转变。倩倩过去就欣赏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但偶尔还会购入轻奢包和服饰;看到博主们在网上晒的精致照片,也心痒痒地想买喜欢的手办收藏。现在的她觉得,还是把钱存下来比较好,“卫生纸、洗手液等我会囤满一年的量,还在办公室、车里都放了漱口水、睡袋、替换内衣等应急物品,其他生活物品尽量减少。因为我相信,平时生活极简的人,会在特殊情况来临时适应得更好”。

倩倩注意到,身边不少朋友在疫情后成了及时行乐的“短期主义者”,网上也有很多人发表“余生皆假期”的观点。“我理解他们的想法,但我还是决定实践斯多葛学派的自律生活。”她说。

这届年轻人“疫后”拼命“养生”

“疫情”的无差别“攻击”,也让很多人开始悟了——好好活着,比啥都强,尤其是以往养生意识不强的“年轻人”。

“我刚毕业不久,现在在办公室泡枸杞。作为当代惜命青年,好好养生,我觉得不仅是对身体负责,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之前还不屑于我妈天天唠叨让我养生,现在每天沉迷于各种养生小妙招的我,只能说养生真香……”

在传统观念中,“健康养生”似乎与精力旺盛、身强体健的年轻人相去甚远,更多是中老年人的事。但随着Z世代成为职场“主力军”,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年轻人熬夜加班、手机不睡我不睡、失眠、抑郁、脱发、颈椎痛等早已成为生活常态。而996、KPI、升职加薪、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等各种压力,则如潮水般连绵不绝,不断冲刷年轻人的身体和精神。

不知从何时开始,随手打开小红书、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年轻人养生”已成为热议话题。在这些平台上,有关“年轻人養生建议”“年轻人养生食谱”“养生书单”“养生小课堂”等笔记随处可见。

《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90后”与“70前”、“70后”、“80后”相比,反而是健康自评分最低的那波人,很多年轻人直言“不敢体验”“不敢看自己的体检报告”。

对于自己身体不够健康这事,年轻人心知肚明。

有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90后”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事实亦然。CBNData在《年轻人养生消费趋势报告》指出,我国超半数“90后”存在脱发、掉发、视力减弱的困扰,约四成年轻人有肥胖、运动能力下降的问题,以及三成人出现免疫力下降。

多重因素影响下,这届不敢看自己体检报告的惜命青年,开始拼命养生。疫情影响,则使得他们将对“健康的焦虑”转变为“养生的行动”。

年轻人养生“三大法宝”:管住嘴、迈开腿、爱躺平。最简单的是“管住嘴”,即通过选择健康食品或者健康养生品、中药等调理身体,是年轻人“养生”的重要方式;健康饮食之外,“迈开腿”运动,则是年轻人养生的另一种主流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自购健身器材,或前往健身房、瑜伽室等场所,借助运动锻炼,走上“养生”之路。

今年30出头的小童从事房地产业工作,疫情后他养成了居家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前我觉得在家健身主观能动性不足,现在已经成为习惯了。以前去健身房偶尔会请私教,就是觉得需要人督促效果会更好,其实,疫情也是一个迫使我养成习惯的外力”。

小童发现,一旦能够靠自驱力完成运动,就不要在健身上花太多钱。他会在微博、Keep等网络平台上找跟练视频,偶尔用家里的小哑铃做一些力量训练,“我有一段时间的健身基础,所以会自己安排每天的训练计划。不过以后还是会考虑用健身房做补充,因为健身房总归器械多一些、空间大一些”。

除了饮食和运动,还有一种年轻人最喜欢的养生方式,就是直接“躺平”——去健康养生场所足疗、艾灸、按摩、SPA……享受“痛并快乐着”。

现代年轻一族伏案做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使其颈椎、腰椎、脊椎等身体部位或多或少出现损伤,这些问题通过“食疗”和“常规运动”很难得到有效解决。于是,通过足疗、艾灸、按摩等,疏通全身经脉、放松全身肌肉、排出身体毒素等,成了年轻人养生的新潮流,也是国潮养生的主流。

重拾爱好,给平淡的生活找点儿意义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内涌起的“骑行热”带动了自行车产业发展;今年夏天,都市年轻人之间流行起飞盘和陆地冲浪等新兴运动项目。

而都市青年的新兴爱好通常具有社交属性。上海徐家汇U&I studio架子鼓吉他排练房的教师张衣告诉记者:“疫情前每周只有一两个成年人来体验课程,现在翻了一番,隔离结束后,大家的兴趣都很高涨。”

“90后”媒体从业者方卓然是最近加入这家排练房的学员之一。她是个性格外向的女孩,今年春天,隔离在家两个多月无法出门,让她十分郁闷。这段每天宅在家的时间也让她琢磨起自己的生活,下决心重拾起学生时代对打击乐的爱好,“我以前就想学打击乐,但总是缺乏一点动力,感觉平时工作挺忙碌的,细碎的时间刷刷手机、摸摸鱼就过去了。但这次隔离生活让我坚定了信心,把打架子鼓作为我的一项人生爱好”。

疫情结束后,方卓然报名了架子鼓培训班,每周五下班后从浦东赶到徐家汇上课,在家时就用可连接耳机的电鼓练习。她告诉记者:“我报的不是成人速成班,而是走正规路线、从基础练起的课程,目前正在练习基本功,配合流行歌曲打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前段时间我们小区因为疫情又封闭管理了两三天,当时我就感受到,在家打鼓真是一件非常解压的事情。”

方卓然的两位合租室友也在疫情之后重拾旧日的音乐爱好,其中一位喜欢弹吉他的新买了一把称手的电吉他在家练习;另一位从小学过电钢琴的室友现在开始练习有编曲功能的MIDI键盘。三个女孩约定,大家先各自学习,打好音乐基础,一年之后觉得水平不错了,再开始合奏,给平淡的生活找点儿意义。(文中除张衣、方卓然外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年轻人疫情生活
战疫情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