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2022-05-30 10:48张虎
校园英语·下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倡议课程思政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以培养迫在眉睫,这不仅是课程思政建设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客观要求,也是现阶段适应国际大环境,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期望能引起新疆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视,在提升新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一带一路”倡议;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张虎(1974-),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跨文化交际。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倡议。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该倡议涉及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地区的65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与中国截然不同,差异较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國与沿线各国的关系进一步升华,合作进一步巩固。

被定位为“一带一路”核心地区的新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八个邻国接壤,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受地理位置与各种条件的双重制约,新疆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社会实践经验更是匮乏。因此,要想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新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必须要在跨文化教学上下功夫。借助课程思政,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既具有覆盖面广和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又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设计成为一个新课题。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必须要关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但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

此外,“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一批了解沿线国家法律法规、风俗文化和现实国情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国外社会与文化,熟知中国文化,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使者。

一、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和国民性的探讨,但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以E.T.Hall的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的面世为标志。在20世纪60年代的起步阶段,学者们关注的是外语技能的培训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针对的是跨文化的有效性。70年代以后,传播学研究开始接棒,关注的焦点转为交际行为的有效性,以实证主义为核心的定量研究勃然兴起。80年代,学者们继续讨论跨文化的有效性,并开始分析其得体性。同时展开理论建构,为跨文化能力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支撑。90年代以后,西方理论独领风骚,跨文化能力研究全面展开。2000年以后,跨文化能力理论趋于多元化。2010年至今,西方理论与非西方理论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跨文化能力研究进入整合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开始进入中国,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目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难题。Crozet等就文化教学理念指出了现存的两大问题: 其一,简单地认为文化是一个静态体系,没有把语言与文化的彼此依存关系考虑在内,更忽视了可持续变化的文化主体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其二,把目的语文化教学和主流群体文化看得过重,忽视了少数群体文化,使学生对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高一虹提出了跨文化能力的“道”与“器”的观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本土理论建构的探索上迈出了有力的一步。2013年,许力生与孙淑女提出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型,把知识、动机、技能、语境和效果五个因素融合在一起,探索出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新途径。2014年,高永晨提出了“知行合一”模型,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使之立足于民族根基的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孙有中从本土国情和多重视角出发提出的跨文化能力理论,为探索中国外语教育的新思路提供了借鉴。葛春萍和王守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可以是双向的和多渠道的,如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实施实践项目培训、开发优质教材等。此外,顾晓乐和张红玲、姚春雨从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视角出发,分别提出了更符合中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的本土化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型。这些具有中国元素的理论与西方理论形成强烈反差,独特而富有新意,弥补了西方理论的不足,极富启发性。

二、存在的问题

如今,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还缺乏充分的认识,仅仅处在照本宣科的层面,学生缺乏实践和体验。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逐渐退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跨文化教学时间不足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课程思政的指引下持续深化,文化元素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文化教学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高校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受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文化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明显不足,跨文化教学的质量较低,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模式滞后

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依然以知识点讲授和四六级考点解读为主,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试教育意味浓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解读不充分,对多元文化环境的创设力度不够,对异域文化语境的营造不到位,缺乏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有体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提出,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新的教学模式得以应用,文化教学得到加强,但依然缺乏对目的语文化、风俗习惯及人文历史等知识的传授,这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极为不利。

(三)师资力量薄弱

受种种客观条件制约,大多数高校教师缺少出国访学和体验异域文化的机会,自身的跨文化知识和意识不足,又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导致其对跨文化的感知性不强,从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对异域文化的输入,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环境的缺失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环境中去感受才能有效。然而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过于表面化,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一定程度上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造成了障碍。此外,在培养过程中,境外实践是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一环。但是,很多高校无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不能为学生创造文化交流的境外实践环境。因此,对于有条件的高校而言,应该加快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步伐和开展境外实践活动,或者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为课堂教学营造真实的、立体化的实践环境和氛围。

(五)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依然存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教师在强调尊重多元文化差异的同时,还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只有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加深对多元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三、培养路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

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采用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增强教学活力。利用慕课、微课、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教学资源,积极应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开展互动式教学、任务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建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课堂。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下反思,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弥补和改善了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

(二)转变教师身份,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转变在课堂上的角色,由傳统的知识传输者和教学掌控者转变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构建双向、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亦师亦友”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参加相关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挖掘互联网上涉及多元文化交流的音频、视频、文字等教学材料和文化资源,丰富教学素材,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开展虚拟沉浸式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加强课堂互动,营造跨文化交际体验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文化知识,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台词对白等鲜活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体验氛围,引导学生在体验互动中感受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分析思辨能力,从而建立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文化迁移能力。

(四)明确办学定位,营造实践环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要紧紧围绕自身办学定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工结合、顶岗实习、产学研深度融合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加大社团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力度,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力、领悟力和感知力,形成扎实牢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调适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加强中国文化教育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其中包括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增加文化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课程思政定位,加大中国文化知识输入力度,有效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传承中华文脉,讲好中国故事,让大学英语课程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而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更应该突出这一能力的培养。因此,新疆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活动,提升文化教学能力,把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元素、多元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助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正确的交际策略和过硬的调节能力,大学生才能在职场中更好地应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新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疆高校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高校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及合作。与此同时,要实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提升与世界多元文化认知提升的双轮驱动,使学生具备多元文化意识。“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要有语言的保障作为前提才能收益最大化。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效果,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3]李曼,李德俊.《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海外英语,2021(22):147-148.

[4]孔凡利.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106-108.

[5]田夕伟.“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21):158-159,168.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倡议课程思政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