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22-05-30 03:19周晔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高校思政课大思政

【摘要】本文阐述“大思政”教育观的理论意蕴,梳理“大思政”教育观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的新理念,探索從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网络实践“三位一体”角度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思政 高校思政课 立体化 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065-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在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思政课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要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必须持续实施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思政课育人效果、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大思政”教育观的提出,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了理念、丰富了内容、拓展了途径。

一、“大思政”教育观的理论意蕴

(一)“大思政”要求视野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教育观强调将思政课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政课要求“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求思政课教师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成果,要有不断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和新变化的“大视野”。一是历史视野、全局视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大思政”要求思政课要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从历史的成就和曲折中展现我们“为什么能”;同时,又要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展现我们“走向何方”,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全球视野、国际视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变数、新挑战、新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大视野,对国际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把中国的发展进步同世界发展、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国际形势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同时在运用中外素材的对比中,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当代中国、正确对待外部世界,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找准自身前进方向,勇担时代重任,实现思政课答疑解惑和凝聚共识的育人功能。

(二)“大思政”要求格局大

在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新背景下,“大思政”教育观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立足大格局,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在全社会营造思政教育的氛围,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大思政”教育观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为基础,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为方法论,要求形成教育主客体、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有机整合和统一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体系。“大思政”要求高校对思政教育做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要主抓思政课教学一线队伍,以“六要”教师标准大力培养高层次师资,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培育能真正驾驭“大思政”的“大先生”;也要上下一盘棋,建立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等部门协同合作的“大思政”育人机制,用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励表彰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等保障“大思政”育人活动实施,形成校内“一体化”齐抓共管的思政教育氛围。

(三)“大思政”要求变革大

“大思政”不是把所有课程都变成思政课,也不是将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简单叠加,“大思政”要求“教学有法”和“因材施教”,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接受度、满意度、兴趣度等作为开展思政课教学设计和教法选择的基本标准,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持续变革,探寻思政课“贵在得法”“重在成效”的实践路径(向云发、杜仕菊,2022)。一是要具有动态思维。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对思政课进行持续改革创新,不能固守传统课堂,而要灵活运用国内外先进的、跨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还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二是要具有开放思维。可以充分研究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思想、思维等方面的特征,在原有的课堂分享实践、校园文化实践、场馆体验实践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发挥校本特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二、“大思政”教育观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先进理念

“大思政”教育观突破了传统“小课堂”的局限,将育人主体、内容、情景、组织方式等置于更广阔的时空、格局和视野中,发挥社会现实力量对思政课教学的支撑作用,打造具有现实广度的“实践大课”和具有情感温度的“人生大课”。

(一)使教育主体多元化

教育主体是决定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因素。“大思政”强调社会即课堂的理念,将传统思政课延伸至社会空间和生活世界,拓展和挖掘思政课的育人空间和育人资源。这意味着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主体也从单一的思政课教师,拓展到与实践教学项目相关的各类社会人员。首先,“大思政”视角下的思政课是具有思维深度的“理论大课”,思政课教师依然是实践课的授课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组织者、主导者,其政治站位、理论素养、人格魅力、思维方式、视野情怀等均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达成。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多关注社会现实,善于运用生活中的案例和生动的实践素材诠释理论知识。其次,“大思政”教育观要求高校能够调度校内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借力社会上相关人员,使其成为实践环节的育人主体。校内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包括辅导员、学工人员、党政干部等,社会上相关人员则指领域专家、优秀校友、老兵、红色基地讲解员、老党员等,他们具备一般思政课教师所缺乏的实践性经验,可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独特的视角与丰富的素材。

(二)使教育内容丰富化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推陈出新的,所以要以“内容为王”,将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让大学生真切感受真理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大思政”教育观要求思政课既要讲清楚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建设全局的关系,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要讲清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课程应该包含“大历史观”“大局观”“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这表明“大思政”视角下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趋于丰富化,内容的设计从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出发,强调课本与现实结合,既突出了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又能直面大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确保理论照进现实。

(三)使教育时空延展化

“大思政”不能脱离思政课作为育人载体的语境,要求打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壁垒,让思政课成为“行走的课堂”。新时代思政课要求具有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突破传统思政课注重规则化、组织化、集中化的特点和局限。“大思政”视角下,思政课的实施不需要固定时间、确定教室,师生甚至不需要同时到场。街道、社区、红色场馆、虚拟场馆,甚至乡村、田野、工业园区、物流港口都是开展思政课的场所。“大思政”将思政课开到乡村振兴第一线、抗疫第一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第一线,社会中生动鲜活、常用常新的素材,是提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接受度的重要保障。

(四)使教育评价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励思政课深化改革的动力。科学的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谁来评价)、评价客体(评价什么)和评价方式(如何评价)等内容。“大思政”要求思政课的评价与现实结合、与社会结合,用评价激励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及教学方式调整。既然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讲思政课、在祖国的大地上讲思政课,意味着对思政课的评价要突破传统的校内评价、师生互评等方式,新增社会评价,利用社会评价推动思政课持续改革。此外,“大思政”要求重视过程性评价。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形成的情感认知、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等,往往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通过一次简单的知识点测验或是单次的实践项目小结就能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行为、品德表现等进行多层面的评价,相对能更全面反映大学生的所学所得。

三、“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界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观点是从教学场域的不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区分,一般仅限于社会实践教学,实际是一种“场所论”。而广义的观点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除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是高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结合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场所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社会中,实际是一种“功能论”。本文所提出的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整合多维空间,探索形成“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网络实践”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无疑是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广义上的内涵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重在实现实践教学整体效用和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将实践教学的理论确证、情感体验、行为追求等各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多维度、多元化、全方位地实现对高校学生思政素养、社会服务意识和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基于校园实践平台开展启发式、集中制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政课校园实践是联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桥梁,相较于其他场域,校园实践具有教学内容连续、学生参与广泛、教学组织便捷、成本较低等优势。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主阵地,也是“第一课堂”,思政课要成为有温度、有热度的课程,成为大学生愿意学、主动学的“金课”,要充分运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所谓启发式实践教学,就是教师除讲清楚“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学通弄懂“为什么”和“怎么做”,紧扣思政课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或教学专题,设计实践内容,再引导学生自愿组成2—6人团队,使其在实践项目的体验中消化知識、提升理论自信。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中,设计的实践项目应紧紧围绕思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等核心内容,主题可以设定为“我和我的祖国”“寻找身边的感动”“公德剧场”“青春感悟”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中,可以设计“新闻导播”“广西文化赏析”“见证者·全面小康”等主题的演讲、案例分享、短话剧、小调研等实践项目。大学生团队选择感兴趣的项目,教师实时追踪学生实践过程并及时进行指导。在小组展示实践成果时,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组成课内评价体系,推选出优秀的学生实践作品参加思政课比赛;或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生作品展示和评选,增加社会评价,让学生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产生强烈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集中制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论,常规的“集中”主要指时间的集中和学生的集中,便于教师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对数量较多的学生进行授课。基于校园实践平台的思政课集中制实践教学,主要指内容的集中及师资力量的集中。首先是内容的集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多是在“第二课堂”开展,教学形式有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团学活动等,主要围绕相关主题集中开展实践活动,如在建党百年的庆祝活动期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四史”选修课等课程与团委开展“建党百年·初心不改”主题海报设计大赛、百年党史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与学工处合作举办“诚信之星在身边”校园选拔活动;还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站、校刊宣传平台,设计“百名学子讲党史”“致闪闪发光的你”“青春战‘疫你我同行”等主题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集中开展,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接受党史教育,从而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处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地区的高校也可充分运用校内红色展馆、校史馆等,将思政课教学与党史教育、校史教育结合起来。集中组织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活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实现“大思政”的育人目标。要推动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需要集中多方教育主体形成合力,如思政课教师联合校内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工人员、党政干部等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或者联合校外的行业专家、优秀校友、老兵、红色基地讲解员、老党员等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外兼修”,更能体现高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魄力。

(二)基于社会实践平台开展应用式、分散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政课要摆脱理论晦涩难懂、与现实脱节等大学生对其的既定印象,应充分运用鲜活、时效性强的社会素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应用式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空间上的重要拓展,是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社情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在思想广度、学识深度、精力强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实践活动单靠思政课教师是无法完成的。例如,在讲授“德法课”法律部分知识时,思政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限制,难以将法律讲得准确、生动、透彻,可以与地方的司法部门如人民法院、司法援助机构等进行合作,开展“感受庭审”“大学生权益保护”“宪法宣传日”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法律专业人员直接解答大学生的各种法律问题,使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校外的红色革命场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是高校最常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运用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将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方式参与校外思政实践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思政实践学习体验。例如,邀请老兵、老党员到基地现场讲述战斗故事,实现思政课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目标;与基地的工作人员一起设计“山洞里的微党课”“重走湘江战役路”“红色研学路线”等主题实践活动,当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参与者变为主动的实践活动设计者、主导者,其学习效果相对更好。

社会资源的丰富性、社会场域的灵活性、实践教育基地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基于社会实践平台的教学活动是比较分散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开展分散式的实践教学。例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乡村振兴”主题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暑期“三下乡”活动直接组织大学生走入乡村振兴第一线,通过团队走访农户、采访第一书记、走访产业园等方式,将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与现实结合,使实践教学更接地气;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深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科学研究院等场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联系安排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入直播平台公司、新媒体公司见习或顶岗实习,组织老年康养专业的学生进入养老院、居民社区等进行“公益+专业”的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充分感受思政课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当然,为确保这类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有质、分层次地开展,必须制订科学的、规范的、可执行的实践手册,也可以与相关实践教学合作单位和基地共同制订评价标准,避免社会实践进入“一窝蜂”式、“重形式、轻效果”的误区。

(三)基于网络实践平台开展体悟式、自主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达10.32亿,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8.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以上数据表明,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学习、社交等提供各种便利,这也使得学校教育已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由此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主动融入网络时代,这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的应有之义。李明研究员认为“只有赢得互联网,才能赢得青年;只有过好网络关,才能过好时代关”。高校可以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多种网络实践平台,实施体悟式、自主制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QQ等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学习。例如,研发“哲学园”“青马先行”“马院之声”等微信公众号,便于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发帖、回帖、查看资料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思想困惑、知识盲区等及时进行引导。其次,充分运用学习通、微助教、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与学习强国、人民网等App开展思政实践活动。例如,在以上平台上开展“红色关卡挑战”“两会我关注”“时代新人接力”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自主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设网络思政虚拟体验场馆,如部分高校已建成中国脱贫攻坚成果展馆、红色文化线上研究院、大国工匠展示馆等。这些场馆可以作为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虚实结合拓展课堂边界。例如,教学“概论”课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时,可以将课堂搬入与学校进行实训合作的企业、公司等,通过网络连线企业工匠、展示企业实景等方式,让学生对企业发展史、品牌塑造、现代工艺、智能化生产线等产生直观的感受,进而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以及对国家总体规划的领悟。

总体而言,网络思政实践是寓教于乐,也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而且网络平台还能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交流模式,拉近师生距离,让师生平等对话,将传统课堂教师主导的模式变为“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主客切换模式,让师生教学相长、共建共享教育话语权。

“大思政”教育觀为高校思政课持续改革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向,构建基于校园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和网络实践平台的“三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使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评价都得到拓展和丰富,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时效性,把思政课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齐鹏飞.善用“大思政课”[N].人民日报,2021-03-19(9).

[2]向云发,杜仕菊.善用“大思政课”的基本问题论要[J].思想理论教育,2022(3).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3-19(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张国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含义和基本方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R/OL].(2022-02-25).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6/202202/t20220225_71724.htm.

[7]李明.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9-1-25(9).

注: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2018JGB335),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5W模式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2021LSZ077)、“广西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接受度的分析研究”(2021LSZ063),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以驻邕五所高职院校为例”(GXGZJG2021B034),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赋权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2019A03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晔(1984— ),江西宜春人,法学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课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高校思政课大思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