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2-05-30 11:07李梦阳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演唱教学

李梦阳

摘  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是近几年国家教育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旨在把人才培养重心转向服务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声乐课程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实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之一,必须与之同步向应用型改革发展。文章通过对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深入地方高校与中小学调研,将声乐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从多维度探究将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与声乐课程教学融合的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声乐课程;教学;音乐教育专业;中小学音乐课程;声乐演唱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3-0153-04

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为办学思路。应用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服务地方的优秀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兼顾培养音乐培训机构教师、企业文艺工作者及合唱合奏演员等方向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性为核心,注重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全面平衡发展的同时,设置恰当的应用型技能化课程来满足当下时代飞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声乐理论和演唱能力是课程的核心内容,而演唱能力更是师范生需要具备的重要技能,对学生就业及日后发展影响深远。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国家对高校的教育政策不断优化,转型后的应用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应更深入地结合学生就业实际情况,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实际需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一、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多沿用声乐表演专业声乐课程教学体系,而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又是参照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1]。声乐课程主要由发声训练和歌曲演唱两个环节构成,以中外民歌、艺术歌曲、歌剧选段演唱为核心教学内容。授课以教师的声音和演唱作为范例由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并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融入部分声乐理论讲解,方便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可以看出,课程以培养学生歌唱技能為重点,以使学生更适应声乐表演方向的工作。但不同的是,音乐教育专业以教育工作者为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每学期16学时的小组课授课模式,而声乐表演专业为每学期32学时的单人声乐课程,单从每学期的学时比较,两者差距巨大。而且,音乐教育专业多以两人为一组的小组授课模式,每节课中每位学生需各自完成发声训练与歌曲演唱的任务,还需通过听课的形式学习声乐课程的授课方法与模式。值得肯定的是,当前声乐教学历经时间磨砺,在训练声乐演唱技能与声乐作品表现等方面已非常成熟。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多以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就业方向,声乐课程教育内容在以掌握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为主的师范生中显得应用性匮乏,与人才培养方案不符。

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歌唱理论体系。由于课时限制,声乐课程教学以声乐技能训练为主,而忽视了声乐理论教学。声乐理论涵盖面广泛,其中的科学发声方法更为晦涩难懂,甚至是许多歌唱家、声乐教师毕生研究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因课程学时短,声乐教师更愿意将时间运用于声乐技能训练,只会在声乐示范中讲解少量零散的声乐理论,学生无法建立系统的声乐理论构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歌唱课是音乐课程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是重要的技能目标。不同的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广泛,并非专业歌唱技能教学,在课程中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化融合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高素质发展是极其有益的,也能为其未来的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学生兼具专业技能与系统化的声乐理论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完成中小学音乐教学任务。

其次,声乐课程教学作品与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差异过大,导致学生无法将声乐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内容直接衔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应以实际工作为核心进行设计[2]。当前声乐教学内容以民歌、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演唱为核心,但大多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无直接关联。中小学音乐课程要求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中各类歌曲的风格特点,具备准确示范和教唱的能力。长期演唱大型声乐作品的高校学生此方面能力缺失,现有声乐课程教学内容虽能提升学生声乐演唱能力,但在师范类专业中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师范生应针对中小学音乐歌唱课程教学,准确把握歌曲教唱环节的重难点,在以正确的歌唱方法示范和教唱歌曲的基础上,提升声乐演唱能力才是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主要方向。

最后,学生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歌曲教学方法认知薄弱。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歌唱课授课具有较强的技巧性,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准确抓住歌曲的教学重难点是快速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然而,中小学音乐课程重难点需要结合学情进行设定,在低年龄段学生中,一字多音、符点节奏、旋律跳进等知识点容易被忽略。在声乐教学中,发声技巧与声乐作品演唱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歌曲学唱方面,教师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学生通常在歌曲学唱环节将注意力集中于歌唱的方法,而忽略了歌曲学唱的重难点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中小学歌曲教学方法认知薄弱的重要因素。

在声乐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结合的背景下,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是必然的。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具有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特征[3]。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声乐课程教育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声乐演唱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认识不足,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歌曲不熟悉,不能准确示范、教学等问题,所以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各应用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际情况,本着应用型发展方向,以当地中小学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在现有声乐课程教学结构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声乐课程教学紧跟党中央最新教育理念和时代的发展,在科学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提升学生就业率、未来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三、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必须肯定的是,当下声乐教学对于发聲技巧与声乐作品演唱等方面的训练是非常科学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对未来就业、工作有着极大帮助。20世纪上半叶我国声乐教育初创并确立根基,历经百年的发展已十分完备[4]。但随着时代发展,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方向应以现有授课模式为主,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以中小学音乐课程为结合点,使其脱离纯粹的声乐表演模式,以中小学音乐教师实际运用为标准发展。

(一)坚持原有声乐教学核心内容

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是声乐教学的核心成分。声乐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技能之一在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声乐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教学能力,也是面试中小学音乐教师时的重要科目。目前,在多数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育中,45分钟的课时内由一名教师针对两名学生进行授课,基本包括发声训练和歌曲演唱两个部分,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在训练演唱的过程中伴随着部分声乐理论的讲解以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和声乐理论。此种授课模式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无数优秀的歌唱家,可见其科学性。所以,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仍要以此种声乐教学模式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与内容的调整,使课程教学在音乐教育专业中更具针对性。

(二)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调整课程结构,融入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使声乐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紧密联系。现行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以音乐课程教学为主,音乐类社团、拓展学习等多元化模块共存的综合性模式。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歌唱课和歌唱方向社团与声乐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在现有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恰当方式融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使学生既能提升声乐演唱技能,又能兼顾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这正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为例,其教学内容包含初、中等音乐教育,内容丰富曲目数量庞大,涉及外国歌曲、中国民歌、流行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内容,在演唱难易程度方面差距较大。所以在声乐课程的使用中应遵循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曲目特点采取合理的融合方式。

简单歌曲用于旋律发声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特别是小学低段教材中的歌曲,结构简单、乐句短小精炼,在歌唱技能学习方面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可把歌词替换为母音进行旋律发声训练。如一年级下册歌曲《火车开啦》《星光恰恰恰》,旋律多以模进的形式稳定地进行,乐句悠长而连贯,可用于旋律中声音平稳训练及旋律模进中的音准训练;歌曲《牧童谣》乐句短小旋律轻快,可用于声音灵巧训练和发声位置稳定训练。旋律发声训练不同于音阶发声训练,用歌曲的旋律配合母音进行发声,要求学生的声音状态更为稳定,同时在练声中进一步感受旋律的音乐内涵,并在发声训练中融入情感表现。旋律发声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常用于音阶发声训练后,歌曲演唱之前,在以往的声乐训练中,很多学生无法将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有机结合,加入旋律发声练习有利于学生把发声训练和歌曲演唱相结合。通过此种训练,声乐教师在课上利用短暂时间帮助学生解决歌曲的旋律部分的正确演唱,课后要求学生自行填词演唱完整歌曲,一方面最大化利用课堂时间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使学生同步掌握中小学歌曲的演唱,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旋律发声训练中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多为中小学音乐课程歌曲学唱方面的重难点,教师必须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并指导学生找到解决办法,使学生能及时掌握音乐教学方法。

对复杂声乐作品进行重点演唱或布置课后自学作业。复杂的声乐作品多为声乐课程常见演唱作品,在此分为一般、困难两类。一般难度的作品,如六年级上册江苏民歌《茉莉花》、八年级上册歌曲《大海啊,故乡》等,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自学,再由教师利用课上短暂的时间进行讲解与点评。而困难的作品,如八年级上册歌曲《我的祖国》、高中歌曲《不忘初心》等,此类歌曲篇幅大、音域宽、演唱困难,则需要教师在课上进行详细教学,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此类歌曲的演唱方法。必须要注意的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歌曲种类丰富,包括中国民歌、流行歌曲、儿童歌曲、西方经典民歌和艺术歌曲等。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打破唱法的界限,要求学生精通一种唱法的基础上,能抓住其他类型声乐作品演唱特点,以便学生在未来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总的来说,融合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中,有利于学生把声乐演唱和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保持原有声乐课程模式与内容的同时,利用课程中的5—10分钟进行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学习,让学生不断提升声乐演唱能力的同时掌握中小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率和未来工作能力。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下,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创新与提升,广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进一步提升声乐课程教学效果。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虽然科学,但教学重心却一直倾向于技能训练方面,在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理论的掌握与声乐演唱同样重要且应更为系统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国慕课、智慧树等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应线上声乐理论课程,以弥补学生声乐理论与声乐作品理解等方面的缺失。教师应最大化地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放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声乐专业学习资料,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完善学生系统化声乐理论构建。

(四)加强课程思政的渗透

深化声乐课程思政,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站位,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中小学音乐教育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的首要教学目标。新时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塑造中小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并注重音乐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学生掌握思政教育在声乐课程中的运用。声乐课程在课程思政的融合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量的中国声乐作品都是课程思政的优秀教材,如声乐教学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都出现的教学曲目《不忘初心》《我和我的祖国》等。以课程思政作为载体,让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以提高[5]。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作品内涵的讲解,以作品情感催动学生自身真情实感,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从理性、感性的双重角度提升思想政治意识。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又会深入影响下一代的教育,提升当代师范生思想政治站位,才会使后代不断涌现更多为国奉献的优秀人才。

(五)构建综合型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提升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教师应打破以往单一的现场演唱、打分的考核方式,在期末考核中,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改革内容增设中小学音乐曲目演唱模块,要求学生演唱指定作品或抽取作品演唱,以检测学生对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声乐能力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设定声乐理论答辩环节,考查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系统化程度。平时成绩管理中,规定学生每学期演唱声乐作品数量、视听声乐作品数量等多元化考核标准,以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学校应构建综合型课程评价体系,意义在于多方面激发学生声乐学习兴趣,全方位设计课程评价标准,从而获得客观的课程评价结果,也是在后续课程中为学生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

四、总结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性为目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为方向。声乐教学改革应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就业方向,让学生在追求高水准声乐演唱技术的同时,兼顾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所以,本次声乐课程改革探索以應用性、师范性为核心,坚持原有声乐教学核心内容,在授课中探索融合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的方式,提升两者的联系并在教学中相互促进与提升,避免学生在就业、面试中出现的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认知不足等现象;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合最新教育平台及网络资源提升课后时间利用率,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以课程思政教育全面渗透课程,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站位,在多方面综合性地促成声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裘伟.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思考[J]. 艺术教育,2019(10):68-69.

[2] 金枫. 应用型人才模式下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5):239-240.

[3] 郑希.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分析[J]. 大观(论坛),2022(02):129-131.

[4] 张晓农. 中国声乐艺术史[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191.

[5] 胡剑. 探析课程思政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 大众文艺,2021(21):171-172.

(荐稿人:宁慧,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演唱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创意”转型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三维”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