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社会生活方式从改变学校阅读开始

2022-05-30 10:48刘译锴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会生活改变

刘译锴

[摘    要]要改变社会生活方式必须从改变学校阅读开始,目前,学校阅读现状主要表现为围绕考试阅读和师生缺乏阅读。要从改革考试导向、优化阅读方式、改善阅读条件、重视孩子阅读、开发“双减”阅读课程、指导整本书阅读等入手改变学校阅读,进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关键词]改变;学校阅读;社会生活;方式

教育部国培专家朱传世教授认为,改变社会的生活方式首先要从改变学生开始。那么如何改变学生呢?那就只能从改变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始,而要改变学生的精神世界,必须从改变学生的阅读开始,而要改变学生的阅读,必须从改变学校阅读开始,归根结底,要改变社会的生活方式,必须从改变学校阅读开始。

一、学校阅读的现状

(一)围绕考试阅读

受中高考影响,绝大多数学校的阅读都是紧紧围绕着考试进行的,而考试型的阅读又紧紧围绕着考题进行,而考题中的阅读材料又紧紧围绕着所学教材和历年考试中的命题进行。日常阅读教学又紧紧围绕考题导向用考点对接考点的方式进行,更有随着教材文本学习时的考点链接做“强大”支撑,阅读教学实际上演变成了阅读考题训练。学生做题,教师讲题。学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也紧紧围绕考试,组织专家进行考试阅读动向研究,实则为研究阅读的命题范围、方式、类型、如何解题、如何提分等,并未研究如何让学生进行实质性地自由阅读,体验阅读,“精神”阅读。

阅读教学的模式也基本演变成了套路:文章解题;作者介绍;预习检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品味重点;(再读课文)体会主旨(实际上品味和体会的都是考点);(达标检测)考题链接。我们并不是说这种阅读方式不可取,只是这种紧扣考试考点的阅读过于功利性,忽视了作为阅读主体学生,更忽视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独特的体验感受,也抹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同时机械式地训练也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核心素养。

(二)教师缺乏阅读

学校师生应该是社会阅读的主体,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迈进阅读行列,大多“望孔子之门墙”而不想入,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浮躁功利现象的影响,沉不下心来阅读;二是诸多教学以外的琐事挤占了教师的空余时间,使想阅读的教师也苦于无暇阅读;三是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增加负担,自讨苦吃;四是缺乏职业追求,对自身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追求不高,缺乏内在动力;五是受学校环境氛围的影响,同事大多都不阅读,领导又唯成绩至尊等;六是让本来是工具的网络和手机反客为主,空闲时间被刷屏占据,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职业,而塑造的最佳途径就是用自身阅读引领学生阅读,教师不阅读,学生怎能读,教师肤浅,学生岂能深刻;教师不阅读,何来“一桶水”,别说“长流水”,咋给“一杯水”?一个不学无术的教师如何教出学富五车的学生?而目前教师阅读的最主要对象,一是自己所教学科的参考资料;二是该学科的课外辅导资料;三是该学科近几年的考试试题;四是电子网络的碎片化资料查阅。一句话,教师阅读大多都是从教学与考试的功利性需要出发的阅读,于是,部分教师不读经典,视野狭窄,思维僵化,知识贫乏,唯“参考”是举,唯“考题”是瞻。

二、改变学校阅读的思考

(一)改革考试导向

这些年来,从高考到中考,语文命题都在不断进行改革,阅读测试的量每年都在增加,然而不说选取的测试材料,就测试题目的类型而言,大多都为标准化测试的选择题目。即使让学生书写观点的题目而言,大多也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连作者也说不上为什么的阅读思考。诸如浙江高考阅读题“为什么那条死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特别是2019年高考八套语文试卷命题就涉及考查到了《史记》《理水》《小步舞》《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边城》《红楼梦》《呼兰河传》等十部经典名著。2017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一共涉及了《骆驼祥子》《朝花夕拾》《论语》《鲁宾逊漂流记》《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多部名著,而且是整本书考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名著者得阅读,得阅读者得语文。更让人惊喜的是,2019年的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和高考试卷第一题就是阅读题,将语文基础知识也以阅读题形式出现,高考小作文更是演变成了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一个人物做出点评。这就迫使师生必须去阅读,还要多读书,读整本书,读“好”书,读经典,做笔记,多感悟,促使我们必须将那种娱乐化、碎片化、浅层化阅读,转变为以提升学识修养和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那种“只读教参”“唯做考题”的老师越来越没有“市场”了;那种“课外不读书,不读课外书,整天刷手机”的学生越来越没有“分量”了。我们欣慰地看到,中高考这根指挥棒终于要撬动“经典阅读”这扇大门了。

(二)优化阅读方式

一是要拓展學校的阅读时间和空间,不能将教室作为唯一的阅读场所,也不能将课堂作为唯一的阅读时间,如把图书室设在教学楼、餐厅、教室的空闲处、教室外面的橱窗里等,天气晴朗时可设在草坪、树下等场所,让学生阅读触手可及,还可以把阅读课开到图书馆、阅览室。就时间而言,可以给每班每周开设学生自主阅读课,拟定学校的晨读、午读、节假日、双休日定时阅读等。二是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研究,其宗旨必须使教师转变认识,课内教方法,课外抓阅读,把学生从做题中解放出来,从作业中解放出来,要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绝不是做题“做”出来的。具体到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对美文佳句与诗词歌赋的积累性阅读;对书中观点与前人思想的质疑性阅读;对形象与情感丰富的作品的体验性阅读;对文章妙处与作品手法的鉴赏性阅读;对启迪人生与提升思维的探究性阅读。要把阅读课上成考察作者创作动机,创作灵感,人生境界,思想素质,认识高度的实践探究课、人生体验课和素养提升课,培养学生具有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的高度敏感,以及随时捕捉自然现象变化的灵感,培养学生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性情与好奇。三是要进行阅读活动设计,学校要制订大阅读计划或方案(根据学制以六年或三年为限);构建立体化阅读网络,成立个人图书柜,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三级阅读藏书,丰富阅读资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设书香校园;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如经典欣赏、读书展评、演讲辩论、心得交流、诗文擂台、国学讲堂、好书推荐等);建立阅读评价机制,以评价激励学生阅读。四是开发与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开发以课内阅读为基础的拓展性阅读,以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开发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经典性阅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发蕴藏地方特色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资源性阅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发具有高超艺术技巧和特色风格的鉴赏性阅读,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开发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特点的网络媒体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从网络游戏中解放出来;开发适宜家校共读的亲子阅读,开辟学生的阅读空间和成长空间。

(三)改善阅读条件

一要加强学校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丰富藏书,提高品位,做好阅读资源的随时更新,并随时对学生开放;二是图书馆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大阅读计划做好学生阅读书目的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三要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网上推送电子书阅读,丰富学生阅读渠道;四要精选藏书,开发图书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阅读;五要优化阅读环境,创设宁静優美的阅读氛围,诱导学生阅读;六要根据学校实际,开发适合学生阅读的校本课程,丰富学生阅读,打造学校特色;七是改善教师阅读。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出教师阅读计划,规定阅读书目,规定阅读时间,并在每学期进行整本书考查,使教师增长智慧、丰富精神、改变人生、升华生命,并以此带动学生阅读,使他们都能走到自己应该走到的最远的地方。

(四)重视孩子阅读

阅读不一定会带来外在的成功,但一定会获得内心的充盈。即使我们成年人不喜欢阅读,但为了营造家校勠力的阅读氛围,我们必须尝试着学习阅读,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孩子的,孩子们要有他们的生活。杨绛女士曾给一位倾诉苦恼的中学生回信:“你所有的迷茫,都源自想得太多,却读书太少。”这就是我们的孩子,这个时代没学会多读书,却学会了多想事,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不至于迷失生活的方向,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多阅读。当我们的孩子都爱上了阅读的时候,当明媚的阳光挥洒在书页的字里行间的时候,当每一个汉字都激动得与我们的孩子对话的时候,他们的心灵或许正被美好善良、豁达坚强、幸福安详浸润着。他们才会发现每个人都经历着与自己同样的困惑与烦恼,而很多人经历的远比自己的要复杂得多,艰难得多,他们也会发现知己就在书中,走出困境的智慧也在书中,才发现原来不是在读作者,而是在读自己,在找自己那段迷茫的慰藉,在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会明白人生并不全是春和景明一碧万顷,更多的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并不是常常惊喜若狂,而需时时淡定从容;才会明白人生至境应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平静,是一种内心深处无欲则刚的安宁,而这非阅读而不能至。而当我们的孩子真正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会少去诸多冲突与戾气,偏见与鄙夷,冷酷与自私,我们的孩子就会明事理,辨善恶,识时务,知进退,守礼仪,他们就会逐步改变自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从事一切活动的方式,进而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影响社会的生活方式。

(五)开发“双减”阅读课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我们要让阅读改变师生的精神境界,进而改变社会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使教育教学回归到读书这个教育的本质上来,必须要开发校园阅读课程。要开发阅读课程,就必须要解决课程的教育目标,选择课程所编内容,教材内容的序列编排,学习结果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而目前各学校开展的课后阅读,只是选择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行阅读,并没有形成完整有序的课程体系。因此,学校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一系列课后延时服务阅读活动所需教材,才能保证阅读活动科学有序地开展。其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编排阅读内容。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对所选作品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而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阅读作品进行有序编排,教材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常情况下,对认知水平基本相近的同一年级的学生,可选用同样的作品进行阅读,可依据《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将不同年级阅读的不同篇目分解到每学期每一周甚至每一天,以落实阅读的有效性。但不能一成不变,当学生阅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可升级,不受年级限制,当阅读能力不及时,可降低级别阅读,就如同学科课程一样,在整体设计上要有思考:一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二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三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四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同时对于阅读课程的三维目标、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内容的框架结构、课程实施的课时,阅读的具体形式和手段等都要进行系统设计。对于活动内容的编排,最好选用单元主题的方式进行,每单元都要有明确的主题,避免成为阅读内容的堆砌。其二,要以多角度评价引领阅读活动的开展。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阅读课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又要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指导教师可从阅读过程参与和阅读结果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评价。如有的是背诵,有的是讨论,有的谈体会,有的写心得,有的写梗概等。其三,要根据不同阅读课程制定不同阅读目标。开设课后服务阅读课程,其目的是弥补学科类课程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因此,每一种阅读课程都应同开设的学科类课程一样,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阅读内容,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使不同层次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变。让阅读课程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铸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进而以学生的改变影响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六)指导整本书阅读

学校要充分利用“双减”背景下“延时服务”的黄金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本校实际制订出阅读计划,带领学生每月至少共读二至三部经典作品。首先,教师必须在学生阅读之前先完成阅读,才能作为亲历者获得个人的阅读经验,把握阅读的重难点,消除阅读疑难,才能对学生给予更高层次的引领。其次,要提出阅读目标,列出思考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撰写阅读笔记,开展交流讨论,不能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应以自己的阅读感知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同时以自己的阅读理解为学生释疑解惑。提出的阅读目标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一般应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探究文本,依托文本提升核心素养。最后,指导学生平等参与交流讨论。整本书阅读活动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读书经验的交流分享,特别是独特的见解感悟要分析保护,这种审美的开放性正是学生审美愉悦的体现,也是学生对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理解,教师要平等参与讨论,珍视差异价值。因为只有阅读才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局限,视通千载思接万里,才能让他们脑海中的每一寸空间都装满书香,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乐充实,才能让他们学会用书中的微笑对待他人,用书中的快乐对待生活。从而让阅读丰富学生的人生,让阅读改变学生的生活,进而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走得更稳,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朱传世.未来阅读变革:从新课标里找答案[N].中国教育报,2018-03-19.

[2]李丽.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29).

[3]戴健.从建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教学独特性[J].语文建设,2019(9).

[4]王世忠.社团活动课程化要解决好几个问题[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7(5).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社会生活改变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以英语教学的改变创造课堂魅力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奥迪品牌峰会见证“改变”发生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