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领域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

2022-05-30 10:48蒋云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家庭

摘要 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学校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家庭参与家校共育的主观能动性不够,也缺乏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导致家校共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将自然教育与STEAM相融合,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构建自然教育生态圈,以全新的角色定位打破家校之间的壁垒,深耕家校合作,破解教育不均衡问题,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助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双减” 家校共育 自然教育 STEAM教育 创新融合

引用格式 蒋云.家校合作领域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J].教学与管理,2022(23):15-17.

随着“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家校共育”再次成为教育热点。“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合作只有找到家校共育的出发点、切入点、发力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家校共育的潜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笔者基于家校共育现状,通过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尝试构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自然教育生态圈,以全新的角色定位打破家校之间的壁垒,以共生、共长、共建、共享的方式深化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一、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融合的理论背景和实施意义

自然教育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特娜夫人提出,它主张依天性培养孩子,让孩子在自然的条件下学会释放潜能,引导孩子在大自然中勇敢探索、发现新知、强大自身,养成良好的品格、品行和习惯,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的人。

STEAM是指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等学科共同构成的跨学科课程。STEAM教育有别于传统的重视书本知识、单一学科的教育方式,凸显了课程综合化、实践化、活动化等诸多特征,又反映了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的本质诉求。这种重实践的跨学科教育已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

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将教育融入生活,以自然教育为切入点,以STEAM教育的跨学科“融合”理念为抓手,深化教育改革,革新家校共育理念、组织、资源、队伍、课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落实“双减”政策,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以营造幸福家庭为目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教育”自然生态圈,回应中国教育时代教育改革的新需求。

二、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融合的举措

1.理念引领,绘制幸福蓝图

我们在“幸福教育”的引领下,自然教育与STEAM融合教育秉承“让每一个孩子都精彩、让每一个家庭都成功”的理念,深耕新家庭教育,提出“亲近自然、顺其自然”的双向路径,自然唤醒家庭、激发家庭原动力,对一些特殊家庭起到疗愈作用。自然活动中,主张参与者在自然中学习,向自然学习,着重品格、习惯的养成教育,提倡释放天性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教育中,注重自由和本位,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重视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让爱和兴趣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促进孩子成长。

2.资源建设,共享共育平台

在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融合的理念下,重视五育并举,汇聚和整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开展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资源,打造“自然教育与STEAM融合教育资源库”,同时注重校内、校外的共建,搜索、挖掘教育资源,绘制“自然教育与STEAM融合教育资源地图”,用好、用活相关教育资源,引入社会教育,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家庭教育格局。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自然教育与STEAM融合教育资源网络平台建设,将线下与线上培训结合起来,通过相关网站、软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3.组织创新,发挥多元角色

自然教育与STEAM融合教育组织介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既厘清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又创造性地以自然的方式进行有效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为减缓家校之间的“对立”,建立了一块缓冲区、安全区、发展区。该组织最大的创新是构建了“好父母同盟体”,革新传统意义上的家委会。创新之一,人数由每班五位家委增加至多名热心家庭教育事业的老师、家长、社会人员;创新之二,角色由原先的单一角色转化为多元角色,即家长也是老师,老师也是家长,岗位由一成不变向具体活动能力抉择转换;创新之三,职责由一变多,不仅是自家孩子的家长,更是同盟家庭的家長,增强责任意识,促进班级家庭关系融洽;创新之四,改变教育模式,由孤军作战变为团体作战,大大缓解教育内卷带来的焦虑。

4.队伍组建,培育核心力量

自然教育与STEAM融合教育因其特殊的定位、教学内容,教育的实施者更多是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其中,其主体必定是热心教育事业、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和热心家长,教师大多以参与者加入其中。其一,培育优秀的“自然引导员”:通过系统学习、先行者引领、交流互动、自主学习,培育优秀的“自然引导员”,努力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通过活动,讲座,家长、学生、教师的改变展示等方法,传递思想、传授方法、分享感悟,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打造“种子”自然引导员。其二,成立自然分享者孵化中心:遴选重视家庭教育、积极参与自然教育与STEAM融合活动的家长和孩子,助推自然教育与STEAM融合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切身体会和现身说法,扩大自然教育与STEAM融合教育助力家校共育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让新家庭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5.课程开发,推动品牌效应

自然教育与STEAM融合教育注重体验式学习,将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相结合,努力构建家长、孩子与大自然的联结,激发家庭亲近自然的热情,打开亲子共成长新方式。课程分为三部分。

(1)学生课程重在亲近自然,建立人与自然联系。儿童对自然的好奇、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是其成长的重要源泉。将孩子带到自然中去,引导并鼓励孩子与大自然交朋友,不仅能开阔他们的眼界,还能锻炼他们的心性,当拥有非常多的大自然朋友时,儿童便不会沉迷电子游戏,不会厌倦学习,心理问题更少出现……很多家庭教育棘手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2)家长课程重在有效家教,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家庭问题的解决需要适宜的切入点。针对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可开设“自然家庭课程”,运用每周社团时间,邀请家长分批走进校园,与自然引导员一起通过自然游戲、自然观察、自然体验、自然艺术、自然创作、自然生态戏剧等形式,带着孩子探索身边的大自然,以自然为师,感受自然带给家庭的疗愈力量,领悟自然教育的真谛。

(3)家庭课程重在多尝试,为全面发展创造可能。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鼓励家庭积极探索,开发家庭“1+X”课程。“1”为家庭主体课程,结合家风建设和孩子的兴趣爱好,形成具有家庭logo的特色课程;“X”为同盟体家庭课程,在“每周一个幸福家庭日”活动的基础上,联盟内模范家庭结合自身优势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如:阅读、体育锻炼、影视、朗诵、志愿者服务等等,不断完善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融合家庭教育资源库、菜单式自主课程,满足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各家庭相互学习,构建资源共享的智慧父母课程,以达到家庭教育自转和公转相结合的效果。

三、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融合的效果

1.家校共育深度融合

在传统的家校共育中,家校合作的组织和计划主体偏向学校,限制了家长自主的话语表达和利益诉求,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家长自主参与学校教育的动机[1]。自然教育与STEAM融合教育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重视素质教育,有效将“学校、家庭、社会”相融合,相互合作、内外联动,让学校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让家庭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家庭,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生活化。学校成为引导者,家庭成为具体实施者,社会成为拓展延伸者,三位一体,精准发力,呈托举之势,助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共同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打破教育不均衡壁垒

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融合以自然教育、融合教育为基础,以人为本,利用“融教育”理念,普及家校共育的理念和方法,大大缩小了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家庭之间的教育差距,打破教育标准化的观念,鼓励孩子多样化发展。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融合的效果取决于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化“内卷”为“内驱”,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人生路。

3.多元评价体系促成长

在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中,参与者通过实践活动有所得、有所悟。参与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呈螺旋状上升趋势。家校共育关键在人,必须牢牢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进行成长性评价,促进家校亲起来。结果很重要,过程更重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需要将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同时也要注重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融合,以评价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以评价促进孩子的发展,健全孩子的人格,最终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

家校共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幸福工程,我们坚信在“双减”政策下,自然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必将真正实现“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1] 赵钱森,常亚慧.家校合作的困境与突破——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8(02):75-80.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家庭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庭“煮”夫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