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本草考证

2022-05-30 19:32孙佳欣陈有强莫祥秋宋世闻孙冰慧赵琳谢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黄毒性

孙佳欣 陈有强 莫祥秋 宋世闻 孙冰慧 赵琳 谢明

【摘 要】 大黄作为中医常用药,应用历史悠久,但记载书籍众多,内容参差不齐。文章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从名称、毒性、功效、产地、采收加工等方面对大黄的记载进行考证研究。通过对大黄进行系统考证,以期为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黄;产地变迁;毒性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2)14-0061-04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s of Rhei Radix et Rhizoma

SUN Jiaxin CHEN Youqiang*MO Xiangqiu SONG Shiwen SUN Binghui ZHAO Lin XIE M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Rhubarb, as a common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of application, but there are many records, the content is uneven. This paper make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records of rhubarb from the aspects of name, toxicity, efficacy, origin,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by referring to the herbal medical books and prescriptions of past dynasties. Through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f rhubarb, we hop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ational application.

Key words:Rhubarb; Origin Change; Toxicity

大黃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记载,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主治热结便秘、温热病、脏腑火热上炎证、血热出血证、热毒疮痈、水火烫伤、湿热黄疸、癥瘕积聚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中含有多种蒽醌类物质,具有抗菌、泻下的作用。历代本草古籍中对大黄记载较多,但名称、药性、产地、采收等存在较多差异,因此本文对其进行本草考证,为大黄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 大黄的名称考证

大黄名称众多,常称为大黄和将军,另有一些别名存在,在应用过程中被逐渐淡化。本文对其归纳如下。

1.1 大黄 对“大黄”的文字记载可溯源到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2]。《吴普本草》[3]曰:“茎黄高三尺许……根有黄汁。”大黄药材个大,颜色为黄色,因此得名。

1.2 将军 《新修本草》[4]记载:“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矣。”《本草纲目》[5]引李东垣的论述:“杲曰: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又因历代多推崇川产,故又称“川军”。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6]中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甘草国老、大黄将军,明其优劣,不皆同秩。”亦说明大黄性峻。

1.3 牛舌大黄 苏颂在《本草图经》[7]中说:“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蕃大黄……今土蕃大黄,往往作横片,曾经火干。蜀大黄乃作紧片,如牛舌形,谓之牛舌大黄。”产自陕西甘肃一带为吐蕃大黄。产自四川称蜀大黄,概是以产地命名。而牛舌大黄是蜀大黄的纵切片,因形而名。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牛舌大黄与羊蹄为同物异名。 因苏颂与李时珍所说牛舌大黄不是一物,现代很少使用牛舌大黄。遇到时应注意区别。

1.4 其他 《吴普本草》记述:“大黄,一名黄良,一名火参,一名肤如。”推测,“黄良”概以药材颜色为黄者良,与其含有蒽醌类化合物有关;“肤如”可能是指药材如同肤色;“火参”之名,概是因为大黄和人参均以根入药,人参补气,大黄泻下之力都强,且大黄叶片背部为深红色。

《全国中草药汇编》[8]提到大黄别名还有香大黄、马蹄黄。推其命名原因为大黄具香味,形状似马蹄。重要书籍中大黄如图1、图2、图3所示。

2 大黄的毒性考证

关于大黄的毒性,历代本草的评价并不一致,而且医家的见解也各不相同。主要包括有毒、无毒两种观点,另有提到微毒的。

2.1 有毒 《神农本草经》中将大黄归为下品,未论及其毒性,而本经·卷三·下品·序例中谈及:“下品攻邪,多毒,不可久服。”《吴普本草》记载:“神农,雷公:苦,有毒。”《景岳全书》[9]曰:“味苦,气大寒。……有毒”《本草便读》[10]曰:“大黄,……苦寒有毒。”

2.2 无毒 《名医别录》[11]记载:“大寒,无毒。”《食物本草》[12]说:“大黄味苦,寒,无毒。”《本经疏证》[13]曰:“大黄,味苦寒、大寒,无毒。”其余众多古籍不再一一赘述。《本草蒙筌》[14]中记载:“味苦,气大寒。……无毒。”《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亦认为大黄无毒。

2.3 微毒 《本草汇言》[15]记载:“味苦,气大寒,性微毒。”

故此,对于大黄的毒性必须辨证分析。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中虽言其有毒,但书中多处论及,比较中肯:“若急图目前之快,……而妄用大黄、芒硝……之属,非惟不能见效,必致胃气日败,万无生理矣。此徒速其亡,不可不省也”“每见元气既虚,……若反用牵牛、大黄峻剂而通之,是速其危也”“大黄,耗削力雄,血气中虚者不可轻用”“今之庸医,不分当急下、可少与、 宜微和胃气之论,一概用大黄、芒硝乱投汤剂下之,因兹枉死者多矣。”《本草蒙筌》中虽认为大黄无毒,但也注明“勿服太过,下多亡阴”。可见,大黄因其能攻下消积、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应用非常广泛。但大黄性烈,如果使用不当,极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作者认为古籍中关于大黄“有毒”的记载,应认为是因为使用不当造成的,而非大黄“有毒”。

3 大黄的功效考证

秦汉时期,大黄功效为“泻下,祛瘀,用于治热解便秘,里实热证”。后代医家逐渐增加一些新的功效。见表1。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医家提出大黄具有“祛痰,平胃下气,除痰实”的功效。孙思邈提出:“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以治疗冷积便秘。”宋代的《日华子本草》提出“补心”的功效。金元时期《卫生宝鉴》提出:“表里双解,治疗上热下寒之证。”李时珍提出大黄可治瘟疫,斑黄谵语。《古今医鉴》认为大黄可祛瘀血,治疗肠胃积滞。《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降胃止血之药,以大黄为最,止吐衄。”

考证可见,“泻下祛瘀”是大黄的基础功效,后代在此基础上,对其适用症状进行了一定的拓展。这一功效也是现代大黄的主要应用。

4 大黄的产地变迁

考证可见,历史记载的产地涉及有: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宁夏省、山西省、辽宁省及河北一带,其生长范围比较广。见表2。对于道地性,自南北朝至近代以来,均认为四川所产大黄为佳。故大黄又称川军。而明代则认为甘肃大黄优于四川大黄。当代学者刘书斌等[30]研究表明,四川和甘肃陇南所产大黄品质较优。龚小红等[31]研究表明以四川绵阳所产大黄质量最佳。

5 采收与加工考证

5.1 采收时间 关于大黄的采收时间,《名医别录》中记载:“二月,八月采根,火干。”《本草经集注》与众多古籍亦如此记载。《吴普本草》则记载:“三月采根。”《本草汇言》中记载:“八月采根,大者如碗,小者如拳,长二尺许,切片阴干,纹理如锦,质色深紫。”《本草乘雅半偈》记载:“三月花黄,五月实黑,八月采根。”《宝庆本草折衷》中记载:“并二,八,九月采根。”《本草品汇精要》[32]亦记载:“九月取根。”综上可知,药材大黄的采收时间多集中于二三月,八九月,与现代中药知识认为的根及根茎类药材应在初春,秋季节采收相吻合。

5.2 加工 有关大黄的加工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名医别录》:“二八月采根,火干。”后历代本草古籍亦如此记载。《吴普本草》中记载:“根有黄汁,切,阴干。”《本草经集注》曰:“西川阴干者胜。北部日(晒)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新修本草》中说:“大黄性湿润,而易壤蛀,火干乃佳。二月、八月日不烈,恐不时燥,即不堪矣……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乃绳穿晾之,至干为佳。”《本草图经》中记载:“凡收大黄之法,苏恭云: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著石上博之,一日微燥,乃绳穿眼之至干。”《大观本草》[33]中说:“二月、八月采根,去黑皮,火干。”首次提出了除掉大黄根皮,《宝庆本草折衷》也提到此操作。

可见,历代大黄加工多为采根尽快干燥,以免“不堪”。可以采用火干、日干、阴干。阴干产品外观较好,但易虫蛀(应是由于大黄块片较大,不易干透);日干亦可,但二月八月光照不强,不易快速干燥,导致(霉变、腐烂等)不堪使用;火干為佳,虽然导致“皮小焦”不美观,但干燥效果好,能够耐蛀堪久。

6 小结

经过对大黄的名称考证,发现大黄以外观、功效得名是古人命名的主要方式,大黄和将军这两种名字一直沿用,其他名字已被逐渐淡化。对大黄毒性进行考证,作者认为虽然一些典籍记载大黄有毒,但其非是毒性,而可能是因大黄大苦大寒,药效峻猛,应用又十分广泛,由于一些医家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副作用,而被认为有毒。因此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认定为“无毒”是正确的。通过对大黄的功效考证,发现大黄的临床应用广泛,功效甚多,是以泻下祛瘀为基础的拓展。通过对大黄的产地考证,认为大黄产地众多,以甘肃、四川等地所产品质较好。对大黄的采收加工进行考证,发现大黄多在春秋两季采收,火干比较彻底。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孙星衍,石学文.神农本草经[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吴普.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4]苏敬,尚志钧.唐·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李时珍,马美著.本草纲目[M].武汉:崇文书局,2017.

[6]尚志钧,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5.

[7]苏颂,尚志钧.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9]张景岳.景岳全书系列本草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10]张秉成.本草便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

[11]陶弘景,尚志钧. 名医别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12]李杲,郑金生.食物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13]邹澍撰.本经疏证[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14]陈嘉谟,张印生,韩学杰,等.本草蒙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15]倪朱谟.本草汇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6]张仲景,于志贤,张智基.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17]张仲景,厉畅,梁丽娟.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18]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19]日华子.日华子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8.

[20]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1]张景岳.景岳全书系列本草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2]陶节庵,黄瑾明,傅锡钦.伤寒六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23]龚信,龚廷贤,熊俊.古今医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24]王肯堂,吴唯.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25]张锡纯,王云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6]庐之颐.本草乘雅半遏(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558.

[27]张璐纂.本经逢源(1-4卷)[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28]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591.

[29]陈仁山.药物出产辨[M].廣州:朗明印刷社,1930:59.

[30]刘书斌,豆金彦.基于灰色关联度方法评价不同产地大黄质量[J].西部中医药,2019,32(9):25-30.

[31]龚小红,赵梦杰.基于主成分分析不同产地大黄13个成分量的比较研究[J].中草药,2017,48(23):4994-4999.

[32]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3]唐慎微.大观本草全[M].尚志钧点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2021-11-11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大黄毒性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齿瓣石斛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
大黄、芒硝外敷防治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疗效观察
大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
RGD肽段连接的近红外量子点对小鼠的毒性作用
PM2.5中煤烟聚集物最具毒性
虎杖和大黄中α—葡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超滤质谱研究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和毒性分析
奶牛常见中毒性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