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CTA在颈部血管病变中的诊断意义

2022-05-30 23:29李学伟张洪社朱殿春孙晨李伟
健康之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诊断价值

李学伟 张洪社 朱殿春 孙晨 李伟

摘要:目的 探讨头颈部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颈部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80例临床疑似颈部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进行CTA检查,前后一周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手术,以此為金标准统计分析CTA检测发现的颈部各动脉的病变数量、狭窄程度、图像质量及其在各类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80例患者共发现病变血管230段,其中粥样斑块形成87段(37.82%),动脉狭窄59段(25.62%),动脉闭塞29段(12.61%),血管纤细形成49段(21.32%),血管变异5段(2.17%),动脉瘤1段(4.37%)。CTA检测出轻度狭窄115处(50.0%),中度狭窄84处(36.52%),重度狭窄28处(12.17%),闭塞3处(1.30%);CTA对颈动脉病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83%、96.53%、98.25%,95.69%,与手术或DSA在诊断效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CTA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椎动脉检测图像质量均较高,CTA诊断颈部不同部位血管的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TA诊断颈部血管病变效能高,图像质量清晰,可代替DSA成为颈部血管病变检查的首选。

关键词:颈部CTA,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价值

颈部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疾病的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上升,颈动脉血管狭窄或闭锁会引起大脑中中动脉及穿支小动脉堵塞,临床多表现头痛、头晕、肢体肌力改变、视力受损等,严重可导致昏迷或死亡,故对于颈部血管病变的检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DSA被认为是诊断和分析颈部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其造影剂和辐射对患者造成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永久性损伤,无法在临床广泛推广。而CTA具有的特异性高、无创、操作快捷、检查相关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颈部血管的临床诊断。多数研究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检出率,但对CTA评估不同部位的颈部血管病变和图像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很少,其对诊断和手术策略规划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深入分析CTA在颈部动脉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80例临床疑似颈部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在33~76岁,平均年龄(58.32±8.74)岁;BMI在22~25 kg/m2,平均 BMI为(23.9±2.9)kg/m2;临床症状:脑梗死9例,头晕12例,头痛41例,肢体无力或障碍34例,视力模糊10例,言语模糊或认知功能减退9例;合并症:合并高血压患者57例,合并有冠心病患者29例,合并有糖尿病12例,合并有颈椎病49例。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充分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均具有疑似颈部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四肢无力,言语含糊,视力缺损等;(2)依从性较好,无语言沟通障碍或精神类疾病。

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心律不齐的患者;(2)合并有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或严重恶性疾病的患者;(3)依从性较差,临床检查时不能有效配合;(4)碘剂过敏患者。

1.2 方法

向患者介绍及解释头颈CTA检查的过程,缓解患者压力,询问碘过敏史。在患者右侧肘前静脉预埋18号留置针,预推10~20 mL生理盐水保证置管通畅,让患者平卧于64排CT检查床,留置针接通双筒高压注射器,再次预推10~20 mL生理盐水保证通畅,告知患者推药过程中一过性发热等情况,对其进行严格的禁止吞咽动作。先行定位相扫描确定扫描范围(主动脉弓至头顶),再行增强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370mgI/mL, Bayer Schering Pharma, Germany)60~70 mL,生理盐水30 mL,流率5.0~5.5 mL/s;选用对比剂示踪法选择感兴趣区监测CT值(触发扫描CT值设为100 HU),延迟8s,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管电流280 mAs,层厚0.75 cm,总扫描时间约4.0~8.0 s。

图像处理和分析:对最佳获取的图像结果与数据,上传至 Segovia工作站,对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处理,以显示头颈动脉各节段,分析有无斑块及狭窄,上传数据到工作站,诊断医师阅片后出具报告。

1.3 观察指标

统计DSA和CTA检测发现的颈部各动脉的病变数量、狭窄程度及图像质量。

(1)颈部动脉分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椎动脉左右两侧8个节段,常见动脉病变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血管纤细、血管变异、动脉瘤。以DSA结果为标准,评价CTA在颈部分类病变检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2)颈部动脉狭窄判断标准:轻度狭窄:管腔狭窄度低于50%;中等狭窄:50%≤管腔狭窄度<75%;重度狭窄:75%≤管腔狭窄度<95%;闭塞:管腔狭窄度≥95%[2]。

(3)图像质量判断标准:分为三级,一级表示动脉显影清晰、静脉显影和伪影均较少;二级表示表示动脉显影清晰、静脉显影和伪影中等,不影响图像辨认;三级表示表示动脉显影不清晰、静脉显影和伪影多,等级越高表示质量越差[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A颈动脉病变检测结果

80例患者共发现病变血管230段,其中粥样斑块形成87段,占比为37.82%;动脉狭窄形成59段,占比为25.62%;动脉闭塞形成29段,占比为12.61%;血管纤细形成49段,占比为21.32%;血管变异形成5段,占比为2.17%;动脉瘤形成1段,占比为4.37%。

2.2 CTA颈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检出结果

230段病变血管中,CTA检测出轻度狭窄115处,占比50.0%;中度狭窄84处,占比36.52%;重度狭窄28处,占比12.17%;闭塞3处,占比1.30%。见表2。

2.3 CTA颈动脉病变检出率情况

CTA对颈动脉病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陽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83%、96.53%、98.25%、95.69%,与手术或DSA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3。

2.4CTA显示颈部各段血管图像评价

CTA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椎动脉检测图像质量均较高,各部位图像质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3讨论

CTA 是一种微创成像技术,在头颈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射线照相、超声和磁共振成像相比,CTA 更精确地显示特定组织密度和血管的解剖细节,用于获得高质量的二维图像和三维重构图像,这些图像描绘了血管系统的形态学特征,无需叠加其他结构。将 CTA 扩展到包括颈部血管系统可以评估颅颈外伤、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外伤性或自发性血管夹层和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的血管疾病。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包括主动脉弓,可以识别大血管狭窄、主动脉夹层、主动脉中斑块负荷的分布,以及胸廓入口处的近端颈总动脉或椎动脉狭窄。

本研究结果显示,CTA在诊断颈部血管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均与金标准“DSA”相比无差异,可准确反应血管狭窄程度,多角度观察血管形态变化,提高诊断效能。由于CTA检测费用低、检测时间低,易被患者接受,故受到临床的重视和认可。DSA相比,CTA可以提供适用于诊断和手术计划的图像,可以去除患者骨结构的感染,血管成像清晰[4],加之CTA检测方式无创,患者心理压力小,更能真实显示患者的真实情况,为临床医生诊断及治疗颈部血管病变提高丰富的诊断参考价值,但CTA的局限性和缺点也不容忽视,如CTA不能显示颈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会出现造影剂外渗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等,临床需要结合使用环境、患者自身条件等因素综合应用。

综上,CTA诊断颈部血管病变效能高,图像质量清晰,可代替DSA成为颈部血管病变检查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胡万朝.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颈部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5(9):54-56.

[2] 徐亮,冯德朝,郑金勇,等.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45(1):101-105.

[3] 韩鸿宾,沙琳,刘洪东,等.MR快速多时相造影增强与时间飞跃血管成像在颈部血管疾病中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7):737-741.

[4] 卢嘉翰,陈晓慧,鲁福文,等.64排 CT 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7):30-32.

猜你喜欢
诊断价值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研究
探讨阴道超声与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超声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腹部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