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松尾芭蕉诗歌禅境异同及成因研究

2022-05-30 01:40孙赛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禅境王维

孙赛男

内容摘要:中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王维和日本江户时代俳圣松尾芭蕉均为各自时代诗歌领域的翘楚,通过二者诗歌创作对比来探讨其诗歌禅境的异同。诗佛王维和俳圣松尾芭蕉在禅宗及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诗歌风格具有幽玄静寂之特色,但二者差异化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对禅宗及老庄思想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因而诗歌审美风格同中有异。王维诗歌空寂清韵,表现出“无我之境”,芭蕉俳句闲寂枯淡,形成“有我之境”。

关键词:王维 松尾芭蕉 禅境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王维是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空灵幽静的诗歌风格在我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苏东坡曾评赏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松尾芭蕉是日本近古江户时代的俳圣,他致力于戏谑通俗俳谐的审美化,在继承日本“侘寂”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闲寂、“余情”等诗歌理念,将俳句创作推向顶峰。俳句是在连歌的基础上简化而来的由五、七、五共三句17音组成的一种简短诗歌,作为日本传统韵文学的代表诗体,在日本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1]本文探讨的王维诗歌风格并非立足于其一生创作的全部诗歌,而是着眼于其后期亦官亦隐时所作的山水诗。本文所讨论的芭蕉俳句亦界定为他后期革除谈林派通俗弊病而趋于雅化的大量记游之作。

一.王维与松尾芭蕉诗歌禅境审美之同及其成因

1.二者诗歌“寂”之风格

王维闲居辋川时所作的山水诗与芭蕉逆旅时所作的俳句都具有“寂”这种审美感受,下面将具体分析各自诗歌中所共有的“寂”之风格。

王维诗中表现大自然静谧幽玄的比重相当大。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辋川集》中如孟城坳、栾家濑诸作,皆闲静而有深湛之思。”李瑛《诗法易简录》云:“幽淡已极,却饶远韵。”(2)这都是对王维诗歌静寂之感的说明,仔细研读具体作品,可知王维通过许多不同手法呈现这种幽寂之感:

其一,采用几个特殊的字来体现。王维诗中“空”“静”“寂”字俯仰即是,如“空山新雨后”“色静深松里”“涧户寂无人”(3)等都直接表现了大自然幽寂静谧的审美氛围,这种诗境的营造直接体现出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及其诗歌的独特艺术特征。其二,采用清幽静谧的意象来体现。王维诗歌意象的选取最常见的有“空山”、“泉水”、“松风”等,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空灵幽静的感觉色彩,而诗人在诗中多使用这些意象,便营造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美学氛围,给人以神幽静寂的艺术体验。[2]其三,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体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4)静谧的氛围与窸窣的动感相辅相成,景致的静谧之感在细微的“动”的衬托下愈加突出。

松尾芭蕉俳句亦给人静寂之感。他的俳句中表现幽玄静寂的手法也与王维类似,除部分以动写静的作品如:“古池や蛙飞びこむ水の音。(闲寂古池旁,一蛙跳在水中央,扑通一声响。)”“闲か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静寂,蝉声入岩)”“寂静似幽冥,蝉声尖厉不稍停,钻透石中鸣。”“大竹林里明月光,间闻杜鹃声感伤。”(5)之外,也有大量采用本身具有清幽静谧的意象的作品,如“寒鸦栖枯枝,深秋日暮时”“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朦胧马背眠,远处淡淡起茶烟,残梦晓月天。”(6)“寒鸦”、“枯枝”、“樱花”、“茶烟”等意象的使用都使得芭蕉俳句意境幽寂淡远。

2.二者诗歌“寂”之风格成因

王维诗歌及芭蕉俳句都受禅宗及老庄思想影响,芭蕉俳句创作还吸收了日本“侘寂”美学思想。关于二者诗歌“寂”之风格成因,现做如下说明。

王维风格中“寂”之境的成因,具体分析为以下两点:

其一,王維诗歌受禅宗思想影响。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他青少年时代时阐说佛教禅思想的“东山法门”在中原极为兴盛,其母崔氏热心学习禅修佛法,这为日后王维信仰禅宗准备了条件。王维的名维与字摩诘的取用就来自佛教大乘经典《维摩诘经》中的主人公维摩诘居士,他与佛教深厚的渊源可见一斑。[3]王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入朝为官,安史之乱中叛军将其俘虏,因看重其才学迫使他任给事中一职。长安收复后,做过伪官的分等定罪,王维因曾作《凝碧池》一诗表达对朝廷的思念而得肃宗哀怜并且其弟王缙愿削籍为其赎罪最终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又升迁至尚书右丞。仕宦的沉浮使得他后期把思想感情寄托于山水和佛教信仰中,修建辋川别墅修身养性。杨巨源有诗曰:“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诗中明确表示王维深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旧唐书·王维传》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小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与众多佛教中人交往密切,南禅宗的得力建立者神会就是其中之一,在与神会的交往中加深了对禅宗的理解,还受神会之托写过《六祖能禅师碑铭》,禅宗的修行使他在作品中表现出“寂”之风貌。[4]

其二,唐朝统治者推崇道教。唐代文人墨客大多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道学作为中国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逐渐渗透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从而使王维诗歌在风格上显露出一种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美学特征。王维在人生后期迫于政治压力,在仕途上的茫然和无力感使他决意退隐以山水为乐,隐居辋川淡泊世事、禅修静心。[5]这种生活方式把“道”理念视为心灵最高境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物质束缚,达到心与道合的精神境界,表现在作品中便显现出一丝淡泊之寂。

禅宗思想及老庄哲学的双重渗透造就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空灵幽玄的艺术风格,而在关照中国文人的同时,它亦关照着与中国思想同根同源的日本诗人。松尾芭蕉在吸收中国禅宗及老庄思想的同时,融合了日本“侘寂”的美学思想,使得其俳句创作具有含蓄幽玄之特色。芭蕉风格中“寂”之境的成因,具体分析以下三点:

其一,禅宗思想及汉诗精神的双重浸润。在《虚栗·跋》中,芭蕉写到:“《虚栗》一书,其味有四。尝李、杜之心酒,啜寒山之法粥。故其句,所见者遥,所闻者远。素淡风雅,不在今世。如访西行之山家,拾人所未拾之蚀栗也。叙写情恋,尽得其妙。”(7)可见芭蕉学习了李杜的诗歌内涵、寒山的禅趣以及日本僧侣歌人西行的空寂。早期芭蕉也倾慕仕途,求之无望后思想遁入佛门,倾心禅宗哲学,在作品中常通过一些小事物表达禅趣,如:“古池や蛙飞びこむ水の音。”(8)寂静古池边青蛙跃入水中的律动蕴涵着生命的张力,带上了禅宗顿悟的痕迹。[6]

其二,顺随造化道学思想的接受。松尾芭蕉宽永二十一年生于日本伊贺上野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少时生活贫苦,十岁便在大将藤堂家做嗣子良忠的侍童,其父松尾与左卫门也仅是不被看重的下级武士。芭蕉十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于1683年去世,早年生活的苦涩至此转为顺随自然的接受。他人生的后十年都在旅途中度过,芭蕉在旅行中融身心于自然并将其融注在俳句创作思想中,正如芭蕉在《奥州小道》中说:“早已抛弃红尘,怀着人生无常的观念,在偏僻之地旅行,若死于路上,也是天命。”(9)

其三,“侘寂”美学的影响。“侘(わび)”是除却雕琢的平淡之美;“寂(さび)”多表现为“静”中带有孤独的情绪。侘寂审美的出现与日本12世纪的诗僧西行法师有关,他的诗句“寂しさなくは忧からまし(少了寂寥会是多么忧郁啊)”便是日本“侘寂”审美的开端。西行和歌研究者宇津木言行认为西行是将“寂寥感反观为山居生活的价值,是一种深入日本中古时代特有的精神态度”。而芭蕉学习西行的美学思想,必然会受其诗歌观念的影响。

二.王维与松尾芭蕉诗歌禅境审美之异及其成因

上文提到王维诗歌与松尾芭蕉俳句都因或多或少受禅宗及老庄思想的影响而大体表现出“寂”的风格,但细致来看二者又因对禅宗及老庄思想接受程度的不同使得诗风中的“寂”略有差异。王维诗歌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多,侧重空寂清韵,更多形成“无我之境”。芭蕉俳句受老庄思想影响更多,远行的艰辛体验亦为其俳句注入了些许的苦涩之感,因而其俳句更加偏向于闲寂枯淡。他的人生经历以及逆旅的落寞在其俳句中都有所体现,故芭蕉俳句更多形成“有我之境”。

1.王维诗歌中的“空寂”与“无我之境”及其成因

王维诗歌中重“空寂”与“无我之境”。其中区别于芭蕉“闲寂”的王维“空寂”诗歌風格的形成原因可梳理为以下两点:

其一,“空”字的大量使用。据马慧丽在《浅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空”》一文中统计,王维所有的诗中总共有86个“空”字,涉及描写山水的“空”字有36个。其中体现空灵渺远与空静禅趣涵义的“空”字有29个,“空林”出现8次,相当于“空山”含义的出现7次,“空”字的使用在直觉上加深了“空寂”之感。[7]

其二,佛教修行的“空”理在作品中的反映。佛教“诸法性空”和“色即是空”之空境观,使得修行之人“无欲”,从而“性空”,这种心灵的无欲表现在景物上便附着了一层“空寂”之感。禅宗的“无念为宗”认为心空一切皆空,所谓“心空”即主体心灵深处无欲、无执、不住。受此哲学观的影响,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就形成空寂清韵的审美风格。《而庵说唐诗》云:“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空同子》云:“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10)都说明王维诗歌更多受到佛教禅宗影响,“性空”表现在诗歌意境上便使“空寂”更加突出。

以上第二点也是王维诗歌“无我之境”形成的原因。对于佛教修行“空”理的目的是断除世俗的欲求,在生活官场中,王维都认真地实行,并达到无爱欲、知足常乐的境界。诗人在自然山水的净化中,超脱世俗,宁静淡泊。他的一些写景佳作,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等,都将“人”淡化,他关注的不是游览者本身,而是以游览者的视角体验自然的神秘幽静。[8]

2.松尾芭蕉诗歌中的“闲寂”与“有我之境”及其成因

芭蕉虽也受禅宗影响,但表现在作品中则受道家思想影响更多,再加上苦涩的人生体验和旅行漂泊的经历使得其作品多闲寂枯淡之色。他逆旅的艰辛体验使得他笔下的景物中显现出对自我内心的关照,因而芭蕉作品中多形成“有我之境。”

芭蕉俳句区别于王维“空寂”之“闲寂”风格的成因可具体梳理为以下两点:

其一,老庄思想的影响。芭蕉在其随笔《笈之小文》中云:“西行之于和歌,宗祗之于连歌,学舟之于画,利休之于茶道,虽各有所能,一贯从风雅,随造化,与四时为友。”(11)老庄思想的核心是一切以自然为准则,强调身随物化,芭蕉的人生经历促使他接受顺随造化的道家思想从而实现内心痛苦、孤寂的自我超越。受其影响,芭蕉认为俳谐这种艺术形式实质上来源于自然,均与万物自然、阴阳造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其作品表现出闲寂之色。[9]

其二,逆旅经历的浸润。松尾芭蕉后十年间大半都在全国各处游历旅行,逆旅的经历加深了他对人生艰辛的体会。芭蕉的所有俳句中,抒写逆旅体验的作品为数最多、占比最大,这充分赋予芭蕉的闲寂文学思想以枯淡闲寂的审美情趣。去来在《去来抄》中正面论述芭蕉俳句的“闲寂”风格的本质时写道:“‘闲寂乃是句之色也。不是说‘闲寂之句。比如老人披甲胄驰骋战场,饰锦锈赴御宴,犹如老年有英姿。既有热闹之句,也有静寂之句。有如守花伴白头。去来先师曰:此乃充分表现了闲寂之色也。”(12)

芭蕉在受禅宗思想及老庄哲学影响的同时,完美地继承和融合了日本“侘寂”审美意识,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蕉风俳句创作理论——风雅之诚、风雅之寂、不易流行。まこと则表示“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实,强调对万物的实感以及实际的生活理念,因此他在作品中多表达自我感受。[10]芭蕉的俳句多得于漫游之中,漫游时的所见所感是其后期创作的主要源泉。逆旅的孤寂、贫病的苦痛和对现实的无奈都通过作品流于笔端,诗中的自然景物因此附着着芭蕉复杂的心理表征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如:“夜寒落病雁,羁旅独难眠”“疲惫不堪借宿时,夕阳返照紫藤花。”(13)这种流浪飘零的生活经历,很大程度上显现出生活落魄文人现实生活的艰辛,被诗人通过艺术加工而美化了的景物凝聚着诗人云游生活的凄凉与孤寂,因而芭蕉俳句更多形成“有我之境”。[11]

王维与芭蕉诗歌禅境中所共有的“寂”是在历经人世寻到契合自己现实人生的处事哲学后反省自我关照内心从而与自己和解之后的平静淡然,但二者的“寂”又有所不同。王维的空寂风格是在其历经宦海沉浮放下功名接受禅宗思想后内心的超然,芭蕉的闲寂风格则是求仕不得、人生苦艰的体验促使其转向道家顺随造化的思想来安抚内心后开启逆旅生活的顺其自然。总之,二者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郑民钦.日本俳句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2]周建坪.意境幽玄,静寂余韵——王维山水诗与松尾芭蕉俳句之比较[J].唐都文学.2006(6):57-60.

[3]陈氏贤.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0.

[4]孙昌武.禅思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江树英.王维辋川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吴美玉.松尾芭蕉与俳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226-229.

[7]马慧丽.浅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空[J].文学教育,2015(08):34-35.

[8]吴正鑫.王维山水田园诗作中的禅境审美关照[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9]周建萍.王维山水诗与松尾芭蕉俳句之比较——以禅道思想影响为中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2-35.

[10]吴小英.开拓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新境界——评《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8(1):123-124.

[11]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注 释

(1)[宋]苏轼.东坡题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299.

(2)(3)(4)(10)[唐]王维著,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13,33,34,122,249,243,511.

(5)(6)(8)(13)[日]松尾芭蕉著,中村后定校注.芭蕉俳句集[M].日本:岩波书店,1970:246,98,375,412.

(7)(9)(11)[日]松尾芭蕉.松尾芭蕉散文[M].陈德文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91,32,16.

(12)[日]向井去来著,颍原退蔵校订.去来抄[M].日本:岩波书店,1939:89.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禅境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偷袭与反偷袭
佛禅思想与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
谁是谁
读《廓如明圣应相让,心寄空澄天地宽》悟禅学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