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地方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教学

2022-05-30 02:27李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马良民间艺术

李萍

内容摘要:如果要改革、激活、丰富课堂教学,我们应该突破教材局限,不断挖掘、打捞、发现新的教学资源。笔者认为,地方民间艺术就是一座教学资源的富矿,在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它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运用。本文将以马良这个地方的民间艺术为例,具体介绍如何将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从而引入课堂教学,同时总结这一探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文化 民间艺术 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而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孩子了解乡情,关注身边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寻找乡土的生命之根,挖掘身边的民间艺术资源,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乡愁的种子,从而引导学生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情愫,体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我执教本课的追求,为此,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探究。

一.立足课标,吃透文本

《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内容有民间艺术交流会、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保护民间艺术三个板块。主要是落实《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第10条,“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

《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教材用三句话做了教学导引,也突出了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句话教材用山西寿阳得胜鼓、余杭滚灯、云南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来引导探究,告诉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第二句话教材用河南沁阳的唢呐、甘肃庆阳的香包、东北的“二人转”引导探究,用提问的方式点明探究的重点:这些民间艺术满足了人们的哪些需求,或表达了人们哪些愿望?你们那里有哪些民间艺术呢?它告诉我们民间艺术的作用是什么。第三句话教材用天津泥人张的故事引导探究,它告诉我们,好的民间艺术是艺人的执着坚守、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从而引导学生由单一的物质层面探究转向物质与精神双层面探究。

我所任教的马良,有着深厚的民间艺术沃土,基于对教材的解读,我从教材中列举的民间艺术引入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地名传说、沮水呜音、独臂皮影、民间竹编、民间手工艺品等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民间艺术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用来满足人们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材中泥人张的故事则用我们这里的国家级非遗文化沮水呜音第十代传承人王成成的故事代替,让学生感受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执着坚守以及开拓创新。

沮水嗚音、玩狮子在红白喜事、节庆中学生大部分都见过,比较熟悉;对断缰、马良等地名传说,手工竹器、绣花鞋垫也有一定了解。沮水呜音和竹器,虽然仍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但上升到文化层面、艺术层面,学生的感受和认知都还非常欠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调查、采访、查找资料的能力,相信学生在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之后,对家乡民间艺术的探究兴趣会更高,学习起来会更有广度、深度和厚度。

二.精心预设,和谐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达成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预案:

活动一:复习引入,初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间艺术。

此环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全国各地特色民间艺术图片之后,让学生广泛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交流,真切感受到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真是丰富多彩,让学生学习有广度。

活动二:小组合作,感受马良民间艺术的魅力。

此环节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沮水呜音和竹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学生在课前已经开展了充分调查、实地采访、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的情况下,大胆展示、交流、补充、辩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学习有深度。

活动三:总结升华,根植乡情乡愁的种子。

通过总结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有心有意于民间艺术,激发学生艺术传承的意识,在学生心中埋下乡愁的种子。

三.反思教学,收获启示

本课的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1.课前准备要实。课前准备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准备主要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个方面。

(1)教师准备。如果学生是小溪,那么教师就应该是浩瀚的大海。执教本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摸清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做了大量的功课:阅读了大量关于马良民间艺术的书籍,亲自走访民间艺人,自己学做女工,收集民间手工艺品等等,课堂上及时给学生补充资料,力求让学生感受深刻。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敬佩和自豪之情。

(2)学生准备。试教本课时,我发现,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式单一,只局限于到网上查资料,问问身边大人这两种方式,素材贫乏,导致课中交流面窄,学生兴趣不浓。对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传承的艰辛与不断创新的精神感受不深刻。反思后再次教学,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如在上网查资料,找图片,拍视频,搜集实物的同时,我还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圣垭村竹器加工厂,探秘赵家山村上世纪五十年代纯手工打造的石头粮仓,游览融入民间艺术元素的网红村——陈家湾村,探访马良文化站非遗工作室,参观扁桶河村民俗文化馆,采访民间艺人,与马良民间艺术及民间艺人零距离接触,深入了解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

2.资源选择要精。课程教学资源庞杂,这就需要老师在众多资源中精心收集,甄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贴近儿童生活的资源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试教本课,我引导学生一一详细交流地名传说、沮水呜音、独臂皮影、竹编和女工,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具有代表性,大家非常喜爱的民间艺术,哪一种我都不愿意割舍。正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试教结束,我发现因教学容量太大,导致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交流时面面俱到,但每一样都如同蜻蜓点水,不能做实。通过反思,我调整了教学策略,把交流重点确定为沮水呜音和竹编,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探究自己喜欢的其他民间艺术,这样以来,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完成了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3.教学方式要活。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这样阐述:“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突破。(1)请进来。在探究沮水呜音这一环节,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沮水呜音的资料之后,我将沮水呜音传承人王树银、王成成和王树金请进课堂,学生面对面和艺人交流,让学生们听一听民间艺人的故事,摸一摸辈辈相传的乐器,尝试沮水呜音乐器演奏,现场欣赏民间艺人的精湛表演,特别是换“母眼”表演,对学生是一次震撼和洗礼,俗话说:说一千遍,不如看一遍,这种处理是课堂上老师怎么说教永远也解决不了的。课中,学生的交流不再浮于表面,“我的家乡真美”、“我为我是马良人而感到骄傲”……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是学生真情的表白。课后,学生围绕在艺人身边,纷纷找三位民间艺人交谈,有的想拜师学艺,有的留了师傅们的电话,还有很多学生请三位艺人签名……此时此刻,我深切感受到孩子们已经被艺人们高超的技艺所折服,更被艺人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执着坚守、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所鼓舞。(2)走出去。走出去主要是第一板块所说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艺人,走近民间艺术品等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里不一一赘述。(3)重体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达到一定程度,认知才能达到一定高度。本节课,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去参观、去采访是体验,把艺人请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是体验,让学生尝试演奏沮水呜音更是体验。学生在这一系列体验活动中,生发出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对家乡民间艺人的敬佩之情。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乡愁就是家乡的烙印,经历本次学习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从这些家乡的老村、老屋、老物件儿及优秀的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再不仅仅是山水和美食,就连家乡能留存岁月的残痕被无情销蚀,亦会引发他们心头的痛楚和惋惜。家乡的民间艺术已经内化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部分,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小学)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马良民间艺术
民间艺人
我想成为神笔马良
民间艺人巴拉吉尼玛及作品研究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и контакты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我的神笔马良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