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海洋教育实践路径探索

2022-05-30 02:38李佳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

李佳新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海洋教育的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沿海及台湾区域的海洋教育整体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海洋教育发展仍不乐观:欠缺推进海洋教育发展的政策、中西部地区国民海洋教育意识薄弱、环境制约海洋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海洋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等等。因此本文就中西部地区海洋教育的实践样式进行探究,通过结合新的科技手段让中西部地区海洋教育的实践样式更加丰富,破解我国中西部地区海洋教育发展不足的问题,加快推进海洋教育体系建设,力求我国海洋教育发展的区域平衡与优化。

关键词:海洋教育 海洋意识 海洋知识

我国作为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世界海洋大国之一,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基于近幾年一批学者在海洋教育课程研究中的不懈努力,我国个别区域的海洋教育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但区域的不平衡性还是比较明显。[1]因此,深入推动内陆地区海洋教育,才能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共同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困境问题进行分析,秉持力求我国海洋教育发展的区域平衡与优化理念,提出一些破解当前中西部发展海洋教育困局的建议,寻求我国中西部地区海洋教育实践路径。

一.打造国民海洋意识教育网络结构

唤醒全民海洋意识需要在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海洋信息,让海洋知识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拉近人与海洋的距离。事实上,现今我国中西部人们的日常生活早已充斥着和海洋相关的物品,如餐桌上常见的海产品、海运而来的进口货物、石油等,然而,我们往往不能够意识到其中海洋的重要性。因此,搭建海洋教育科普信息平台,构造国民海洋教育社区网络,让“知海、爱海、懂海、学海”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渗入生活就显的尤为必要。所以我们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思想意识,第一,构建海洋教育科普信息平台从横向上向全国范围辐射海洋意识,互联网现在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人类面临一种不认识或者模糊的海洋生物或者海洋知识的时候,这种科普信息平台就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它的功能,从而帮助人们了解这些事物。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韩国的成功经验,200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组建由多个卓越海洋教育中心组成的全国性海洋教育网络,提升全国性的海洋教育,后建成美国全国性卓越海洋科学教育网[2],韩国同样建立具有科普海洋知识、海洋宣传推广、保护海洋环境的公益性海洋教育门户网站(www.ilovesea.or.kr)面向中小学学生和关心海洋的国民免费开放,进一步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3]。在当下,我国中西部地区海洋意识薄弱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海洋教育网站,将海洋意识的种子投向祖国各地,在此基础上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第二,在社区开展国民海洋教育在纵向上深入人们社区日常生活,海洋早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却缺乏认识海洋的意识,于是在社区发力宣传海洋教育是让国民生活切身体会海洋、感知海洋的俱佳宣传场所,在今后的社区发展中,我们应增加海洋知识部分,提高各个年龄层次的海洋素养,健全国民关于海洋的思想意识。因此,结合横向与纵向方面打造国民海洋意识教育网络结构,共同发展我国国民海洋意识。

二.确立海洋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我们放眼世界典型的国家与地区的海洋教育政策,会发现各国纷纷愈加强调将海洋教育作为国际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重视树立海洋开发意识,着力培养海洋专业人才。不仅如此,2004年作为当时美国总统的乔治·沃克·布什签署了《海洋行动计划》提出海洋教育不仅在学校范围,更要利用海洋博物馆、水族馆等开展海洋终生教育,扩大海洋教育广度与深度。2016年,国家海洋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强调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重点。然而,纵观我国当前海洋知识“三进”状况,我们海洋教育进课堂也仅仅在个别沿海地区实现,中西部地区仍然是空白状况。所以利用局部少数的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很难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我国的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国家在为海洋教育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与整体规划的同时,应尽快确立不同层级海洋教育政策,为全国各地推行海洋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笔者认为参考借鉴世界上国家与地区海洋教育发展的优良经验,加快发展出台我国海洋文化教育政策需要做出以下的两点,第一,明确海洋教育在现有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升海洋知识元素在现有课程知识体系的权重。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在学科类课程中涉及海洋相关元素的比重仅为4.27%。[4]因此要将足量的海洋知识渗透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之中,加大海洋元素在基础教育阶段占的比率,使学生们走进海洋世界、了解海洋科学、成就海洋梦想,也为我国提升国民海洋素养,培育未来海洋新人种下希望。第二,由国家层面制定海洋教育指导纲要,并鼓励各地开展跨学科特色海洋教育课程。由国家层面总体确定海洋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理念与目标、标准与措施,规范基础海洋教育科学发展。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无数的资源,海洋世界孕育着许多知识,存在着无限探索的可能,海洋教育本身就具有涵盖科学、政治、海防历史、地理等众多知识的跨学科属性。因此,鼓励各地区根据国家规划开展有特色、有弹性的跨学科海洋课程,结合地区特色开展共同发展我国海洋教育事业,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点、线、面一体的完备的海洋教育政策体系。

三.利用新科技带动内陆开展海洋教育教学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飞跃、交通便利让人对海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利用新媒体工具有助于跨越千里的距离阻碍观察海洋、学习海洋技能、开展海洋教学活动,这对于我国开展海洋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在愈来愈重视生活实践教育的当下,纯粹以书本为支撑的教学方式难免过于单一,只有让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才更好的完善教育教学任务。

1.线上课堂

2020年是让全国的老师和学生终身难忘的一年,因为疫情原因学生在家上了大半年的网课“停课不停学”的口号在当时也颇为流行,国家推行线上上课,知名教师通过线上的形式让学生在家也能学习,在疫情之后网上课堂也成为一种新的上课形式,学生在家就可以在线听老师讲课,可以说线上教学模式的发展为海洋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中西部地区的学校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线上海洋教育。构建“互联网+”的教育平台以共享海洋资源和海洋信息,也可以及时将海洋意识教育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供利用的教育素材。这种教育素材可以长期保存,更有助于海洋意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5]。第二届中国海洋教育论坛在2020年12月举行,其中出席会议的有来自青岛和浙江等地的中小学校的校长或者老师,例如:沈家门小学、普陀小学、青岛海逸学校、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等,这些学校都是在开展海洋教育课程中做的很好的。既然有这些学校做榜样,因此在中西部地区可以借鉴线上教学的模式将这种课堂利用互联网的形式进行推广。再如在第二届中国海洋教育论坛中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小学校长张伊曾讲到该学校在一到六年会开展不同的海洋教育课程分别为看、找、接、说、传、做,不同的年级根据他们的发展开展不同的课程,一方面既有利于学生的海洋知识的扩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海洋学习兴趣。首先中西部地区的学校可以与沿海这些学校进行联系,可以将沿海地区的这些课程进行在线直播,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改;其次中西部地区开展海洋教育的初期要找相对成熟的学校进行指导,并且找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讲解一些海洋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学校一定要制定一些关于线上课堂的政策,不能让学生只是一味的观看而没有思考。线上课堂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增加学生的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的海洋兴趣。

2.研学旅行

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域限制,所以学生接触海的机会特别少,因此本文提出研学旅行即利用假期时间学校组织相关的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与海相关的地方。前期可以先去近的地方,然后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看完后的反馈情况来决定下一步的计划以及去处,其实参观是一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海洋意识才是游学的目的。从第二届中国海洋教育论坛的数据中不难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涉海博物馆、涉海公益、海洋馆等这些地方都是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这些沿海城市,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却很少,当然这是由于地域的限制,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限制海洋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第二届中国海洋教育论坛上镇海海防纪念館馆长曾经提到,近几年来海防馆正在大力与学校进行合作,海防馆的工作人员不仅走进学校给学生讲解关于海的历史,而且也大力倡导学生来海防馆实地考察,也推出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来感受海洋的魅力。再如在宁波大学梅山校区有一个海洋教育研学基地,该基地内不仅可以参观到水母和各种各样的鱼类,而且也利用现代科技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知识,吸引许多中小学校与之进行合作。中西部地区的地域限制所以这样的机会有点少但并不代表不需要发展。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由学校组织带领学生进行游学,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真实的感受一些海洋的氛围,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假期生活增加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玩的时候学到知识增长见识。

3.利用VR技术

VR技术全称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技术),意即借助计算机模拟产生的一个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虚拟空间世界,实现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真实模拟,通过三维动态展示和使用者实体行为的结合,让使用者身临其境,达到即时的、近乎真实的、沉浸式的活动与体验。[6]

基于这个技术笔者认为该技术也可以广泛应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海洋教育之中。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师只向学生展示成果即可,但是这样的方式如今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尤其是在海洋教育这方面,如果仅仅凭借这老师的讲解那么学生是很难真正的有体会的,因此学校可以引进相关的技术,根据学校的需求来设置相关的画面来让学生进行体验。例如学校可以设置海底的场景、海面的场景、海里游泳的场景、与海里的动物互动的场景等等。当然该技术在初期一定会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可以在中西部发展较好的地方做试行,如果后期取得良好的结果之后再将其进行推广,在知网查找相关的文献发现目前该技术大部分是用于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具体实施海洋教育中还没有提出相关的策略,当然这是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把握住机遇才能有想象不到的结果。

四.建立海洋人才长效机制

在海洋教育领域,教师作为传授海洋知识的人、将海洋的“种子”播撒在各地,其关键性不言而喻。海洋强国建设需要人才做支撑,但因我国海洋事业起步较晚,发展海洋事业的所需人才全面缺乏。不仅缺乏海洋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才,还缺乏海洋的国际型高精尖核心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研发或管理人才,而对于提升公民海洋意识所需的教育人才更加奇缺。目前来看,从事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教师,除了少数海洋类高校以外,担任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大多都是由公共课教师来兼任,绝大多数教师自身都没有受过专门的海洋知识教育或训练,不仅人数不足,海洋专业学识水平也不高,难保教学培育质量达到要求。

我国想从拥有广阔海洋国土的海洋大国升级成为海洋强国,迫切需要一批热爱海洋、具有海洋意识、海洋素养的优秀海洋人才。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海洋人才长效机制的建立。第一,培养海洋教育师资力量。秉持“国之未来在少年”的理念,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海洋意识,使孩子们热爱海洋,树立投身海洋事业的远大理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须在师资养成过程中加入海洋教育相关科目,让未来的教师具备基本的海洋素养,才是永续推动海洋教育的根本之道。[7]第二,建设跨学科的高校海洋教育联盟,促进中西部高校培养综合性海洋人才。在美国多所大学开设海洋学专业,其中涉海高等院校已超过共计142所,如今在海洋学科较大规模的院校里,海洋科学研究正在加速与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4]海洋逐渐在科技发展中彰显影响力。因此加强我国中西部各大高等学校与海洋学校、海洋学科的联合,共同培育跨学科的高层次海洋人才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开创海洋强国建设新局面。

我国教育部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海洋事业,努力建设海洋强国,也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8]。从科教兴海到海洋强国,这是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当前,我国海洋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面临着海洋教育政策不完善、海洋师资匮乏、民众海洋意识与海洋综合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对于此应尽快借鉴学习国内、国外海洋教育优秀经验,从沿海向内陆推动海洋教育发展,加快推进海洋教育体系建设,从树立意识、出台政策以及利用新科技开展海洋教育教学活动与建立稳定的人才长效机制以破解我国海洋教育中发展广度、深度上的不足,从而全面提升全体国民的海洋意识与素养,培养出高精尖的海洋人才,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信号.中国海洋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2(03):23-32.

[2]范铮,曾淦宁,沈江南,阮慧敏,张国亮.美国海洋教育对我国海洋教育强国的一些启示[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12(12):53-55.

[3]马勇,王欣莹.韩国海洋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3):22-27.

[4]曲金良.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C]//李巍然.首届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232-240.

[5]陈思昆,伍毅.VR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优势与改变:体验、可视化与建构主义[J].中国传媒科技,2020(04):121-125.

[6]彭珠清,傅永和.VR技术在福建博物院科普教育中的应用实践[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6(05):394-399.

[7]徐姗姗,刘训华.我国台湾基础教育阶段的海洋课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04):44-48.

[8]刘训华.论海洋教育研究的学科视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0(06):1-9.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海洋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