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对读者反应的关照

2022-05-30 02:38张玉凌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

张玉凌

内容摘要:本文尝试通过对比和实例分析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中对读者反应的关照,分析发现尽管纽马克并没有像奈达那样强调读者反应,但他在其文本类型学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关注了读者反应,即便是在表情文本的翻译中,对读者反应的关注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表情文本、信息文本、感染文本的翻译中,对读者反应的关注度依次递增。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外译承担对外介绍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因此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兼具表情文本和感染文本特征,在外译中要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强化对读者反应的关注,力求使读者有动于中,以实现其宣传功能。

关键词:纽马克 翻译类型学 读者反应

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以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六种语言功能,主要有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审美功能、交际功能、元语言功能,并受赖斯的影响根据前三种语言功能提出了三种文本类型,即表情文本、信息文本和感染文本。(Newmark,1988)很少有一个文本只属于一种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应按照文本所属的主要文本类型来确定翻译策略。表情文本的翻译应采用语义翻译策略,尽可能反映作者和原文的本意,尽可能保留原作的风格和形式。信息文本的翻译则应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尽可能把原文信息传递清楚,使读者明白。感染文本的翻译应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对目的语读者产生一定的效果,使读者“有动于中”(林语堂,2009),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可以牺牲原文形式甚至部分意义,以求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预期效果。

表情文本的翻译关注作者和源语文化,信息文本的翻译关注文本内容的传达,感染文本的翻译关注目的语读者的感知以及继而采取的行动。与文化关联性比较大、作者个人风格表现比较明显的属于表情文本,如自传、《红楼梦》等;文本的主要内容是客观信息、表述风格比较客观的属于信息文本,如通知、新闻等;希望能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一定反应、达到一定目的的属于感染文本,如广告、竞选演讲等。

以往对纽马克翻译类型学的研究大多关注操作层面,分析译作是如何根据原文的文本类型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或者关注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二分法与奈达形式对等(formal translation)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translation)二分法的区别,却极少有研究涉及纽马克翻译类型学中对读者反应的关注。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究,以求丰富对纽马克翻译类型学的研究视角。

翻译研究中的读者反应理论首先由奈达提出,是指译文应使译文读者读译文与原文读者读原文产生同样的效果。这就是奈达定义的动态对等,也被称作对等反应理论。对于这一理论,纽马克论述到,“对等反应是一个理想的结果而不是翻译的目的,这种结果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是不可能产生的:(a)如果源语文本的目的是产生某种影响或感染,而目的语的翻译是告知某种信息,反之同理;(b)如果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有显著的文化差异。”(Newmark,1988:48)即便如此,纽马克的理论中也不是不考虑目的语读者。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纽马克理论中对读者反应的关注。

一.表情文本的翻译

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表情文本中作者的自我表现性比较强,或者源语的文化因素比较多,在翻译中采用语义翻译策略,在译作中尽量反映出作者的个人风格和源语文化。如《红楼梦》或者《祁淑英诗词集》——一位女作家的诗体自传,这类作品的翻译就要采用语义翻译的策略,翻译的过程中关注的重心是作者和源语文化。但是表情文本的翻译过程中就不考虑读者反应了吗?对于这一点,纽马克在他的《翻译教程》中提到自我表达性的文本对于读者反应的考虑很少(Newmark,1988:13)。的确如此,在这三种文本类型中,表情文本的翻译是对读者反应考虑最少的。纽马克还指出:相较于忠实翻译,语义翻译必须更多考虑原文本的美学价值和读者反应(Newmark,1988:46) 。也就是说,表情文本的采用语义翻译策略,要关注每一个词,要讲究炼字,要关注美学价值。让我们来看以下几个例子:

例一:

So fine was the morning except for a streak of wind here and there that the sea and sky looked all one fabric,as if sails were stuck high up in the sky,or the clouds had dropped down into the sea.(王宏印,2010)

譯文一:早上天气太好了,除了时不时有一丝风,大海和天空看起来像一整块布料一样,就像帆船高高地插入天空,或者云团掉入大海。

译文二:清晨晴朗,清风徐徐,水天一色,征帆如插高天,浮云似坠海底。(王宏印,2010)

译文一的意思和句序几乎与原文完全一样,但是所用的词汇通俗,在这样一段文学性比较强的表情文本的翻译中并没有表现出原文作者的风格或者源语的文化,只会让读者觉得原作粗俗、缺乏美感,这一点不同于与纽马克强调的语义翻译和忠实翻译的区别。按照纽马克对语义翻译和忠实翻译的区分,译文一只能算忠实的翻译,而不是语义翻译,而译文二的翻译,原文的意思全部译出,句序也按照原文的句序,但在用词上却讲究地多,更注意将原文的美感反映出来,这样的译文才是采用了语义翻译的策略。既然纽马克强调要注意原文的美学价值,而美感是由读者产生的,就不能不考虑读者,既然要反应原文作者的风格,原文作者的风格也是由读者体会到的。因此,不论纽马克说表情文本的翻译对读者反应的关注多么少,对读者反应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必定存在的,而且正是这种关注才产生了语义翻译与忠实翻译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正是纽马克理论对其前人理论的创新之处。

例二:

At the very hour of dinner,when my stomach clamored for food,I have been stopped by sight of a volume so long coveted,marked at so advantageous a price,that I could not let it go: yet to buy it meant pangs of famine.(Gissing,2004)

译文一:到用晚餐时间,当我的肚子饿得咕噜咕噜直叫的时候,我已经因为看见一本我已想要多时的书籍而站住了脚步。书上标着很合算的价格,我实在是不能错过这个大好的机会,但是如果我买下了这本书籍,那便意味着我将经受挨饿的痛苦。(毛荣贵,2001)

译文二:某日正当进餐时分,我饥肠辘辘,步履却为一书所止,此书令我心仪已久,而标价竟如此诱人,实不忍失之交臂。然而,购之便意味着忍饥挨饿。(毛荣贵,2001)

既然要反映原文作者的风格就不可能使用非常通俗的、中性的词汇,而应“深浅如之”“雅俗如之”。比较两个译文,译文一风格通俗,略显滑稽幽默,译文二风格古朴文雅,到底哪种是原文作者的风格?这就需要考察作者所有作品的整体风格,但即使如此也不排除作者想要在这篇文章中“去旧布新”的可能。无法判定作者的风格,就从文化反映角度来分析。译文二用汉语古文的词汇、句法,如“之”“饥肠辘辘”“失之交臂”“为……所”等,向目的语文化归化的程度过重,不属于纽马克定义的语义翻译,而译文一则更倾向于纽马克所说的语义翻译。也就是说语义翻译不能“向目的语读者靠近”太多,这也是语义翻译对读者反应的关注。

二.信息文本和感染文本的翻译

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信息文本和感染文本的翻译都应使用交际翻译策略,因此我们把这两类文本类型的翻译放在一起考察。科技文献、学术论文、通知等属于信息文本,这类文本客观性较强,翻译关注的重心是文本内容,重要的是把文本内的信息传达清楚,让读者明白,因此可以按照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翻译,在需要补充说明或需要删减的地方灵活变通。而感染文本的翻译则要在目的语读者群中产生一定的效果,如广告语的翻译,要使读者产生购买的欲望,竞选词的翻译是要拉拢读者投选票等,这类文本的翻译要不拘形式,甚至不受原文本内容的限制,以能达到目的为标准,翻译的灵活性最大。

交际翻译的目的是产生交际效果,关注的是交际的对象,而翻译是翻译给目的语读者看的,翻译的交际对象就是目的语读者。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要使译作读者与原作读者有同样的感受。可见交际翻译对读者反应的关注度之高。而在信息文本和感染文本中,感染文本对读者反应的关注度必然比信息文本要高,信息文本不要求读者“有动于中”(林语堂,2009),只要读者明白所传达的信息就好,这相较于感染文本对读者的关注度要低得多。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分析一下交际翻译对读者反应的关注。

例三:

Any person leaving litter about instead of putting it in this basket will be liable to a fine of £5.(黃忠廉,李亚舒,2007)

译文一:任何不把凌乱的东西放入这个筐内而任意乱扔的人将处以罚款五英镑。(黄忠廉,李亚舒,2007)

译文二:废物入篓,违者罚款五镑。(袁品荣 译)(黄忠廉,李亚舒,2007)

这是一则警示语,文本类型处于信息文本和感染文本之间。译文一按照原文的语序忠实地译下来,但句子太长,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也不符合目的语中警示语的标示习惯,这样的警示语对目的语读者的警示效果不够好。而译文二的译法则比较符合目的语的习惯,语言地道、信息完整、警示效果较好。

例四:

电影题名:Lost in translation

汉语题名:迷失在东京

译文二:迷失在翻译中

电影标题的主要文本类型是感染文本,电影标题的翻译要让目的语读者产生想要看该电影的冲动,如果该电影标题的翻译忠实于原文,就是译文二的译法,那么估计很少有观众会产生观看兴趣,而按照交际翻译的译法,考虑目的语读者,“东京”在原文中并未出现,而原文中出现的“translation”一词并未译出,这样迷失在东京就在目的语读者心中产生一种浪漫、神秘的感觉,据此猜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于是产生观看兴趣。因此交际翻译要求充分了解目的语读者群的喜好,这在感染文本的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

三.对中国文学外译的启示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根据纽马克的观点,文学作品属于表情文本,每部文学作品都有着作者个人的独特创作风格。表情文本的翻译应该采用语义翻译策略,重点关注源语文本,尽量反映出作者的个人风格和源语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外译在中国外文局等国家级翻译机构的推动下蓬勃发展,其外译的指导原则也是展现中国文化,这一点也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策略基本相符。

然而,需要关注的是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外译有其独特性,承担着对外展现中国文化、宣传中国传统价值观、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如若仅有源语文化的呈现,却无法走入国外读者的内心,未能使其有动于中,则起不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因此,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己任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外译不仅要展现中国文化和作者的创作风格,更要入脑入心,从实现译本语言功能的角度去关注翻译,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其宣传价值。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有表情文本的特征,感染文本特征也相当明显。基于此,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外译不能仅仅依赖语义翻译策略,也应结合交际翻译策略,更多关注读者反应,在展现中国文化的同时,追求良好的接受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有效的途径是与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译者合作翻译。事实上,外文局等国家级翻译机构也一直在这样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国外译者熟悉中国语言文化以及作品的相关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近些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郝景芳获得雨果奖,都与译者葛浩文和刘宇昆对相关领域的熟悉有重要关系。

纽马克尽管并没有像奈达那样强调读者反应,但他在其文本类型学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关注了读者反应。在表情文本、信息文本、感染文本的翻译中,对读者反应的关注度依次递增。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属于宣传中国文化的特殊文本,兼具表情文本和感染文本的特征,其外译在采用语义翻译策略展现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也要结合交际翻译策略关注读者反应,使读者有动于中,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Gissing,George. 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 [M].Kessinger Publishing,2004.

[2]Newmark,Peter.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 Prentice Hall,1988.

[3]黄忠廉,李亚舒. 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49.

[4]林语堂. 论翻译 [A]. 罗新璋,陈应年编. 翻译论集(修订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91-507.

[5]毛荣贵. 英译汉技巧新编[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56.

[6]王宏印编著. 英汉翻译高级教程[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31.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