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思想的精神特质

2022-05-30 10:48姜泽一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仁政孟子

姜泽一方

内容摘要:儒家文化向来注重人文关怀,以孔子之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将人文精神作为其本质,将“仁”作为人伦道德规范的标准,致力于发扬人性,拥护人权,密切关注人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孟子作为儒家亚圣,继承和发扬孔子之学,并进行吸收和发展,将孔子的君权之上发展为民本主义,其民本思想同样是体现了儒家人文精神之内核,孟子也是战国时代杰出的民本主义者。民本即《尚书》所言的“民为邦本”,其中蕴含了上古时代先贤圣王们在政治治理中的人文关切,孟子将其进一步阐发为自己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般说来,孟子仁政论的思想基础就是“人性本善”,也就是“人之异于禽兽”的部分,仁义礼智皆出自于人心。在孟子看来,人天生就有为善的潜力和能力,那么统治者就应该保存和修养自己的仁、义、礼、智四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用道德教化人民,发明自己的本性,而这样的仁政正是合乎“民意”的,王道因此才会更长久。这正像孟子所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关键词:孟子 民本思想 仁政 人性本善

孟子作为儒家亚圣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尽心章句》中提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对于君主来说最重要的宝物就是土地、人民和政事了,若只将珠宝当作宝贝则必然会遭受灾祸。由此提出人民的重要性。民本思想算得上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在民不聊生的客观环境下孟子继承发展了西周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继续提出自己的民本主义思想,认识到人民大众对于社会国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虽说孟子当时提出的民本思想与当代的以人为本思想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不可否认其对后世治国之制的深远影响。那么孟子的民本思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一.孟子民本思想之来源

孟子民本思想的渊源得益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与原始时代的共同劳作以及绝对的平等不同,原始时期没有富足与贫困之分,但到了“五帝”以及大禹的时代就已经产生了私有制,阶级的概念也逐渐形成,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社会地位以及每户的财富占有程度都有了很大的差别,因而就会产生利益的争夺,各部落间从而会因对财富的争夺或是为了满足部落领导人的私欲而引发战争。当然在早期原始社会,因其所有的物质资料有限,人们还在凭借原始的农器铁器活动,因此按照历史经验来看只有人数较多的部落,其部落首领才是真正受人们拥戴的部落,才是民心所向。由此而来,想要获取更多的社会财富就一定要尽力去获得群众的支持,并且一旦战争发生,人民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部落首领为了赢得战争便会想方设法给予群众一些福利以此来换得人民的支持,这也就是民本主义与重视民众思想由来的社会背景与条件。《史记·五帝本纪》:“顺天之义,知民之急”统治过程中不仅要顺应自然,符合上天的意志,也要注重百姓的需求。在原始时期重民利民的思想还未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但也为民本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启了民本主义的理论先河。

有学者认为原始时期的民本主义思想还未完全展现,民本主义有明显的变化时期最早可追溯至殷周时期。殷商时期的政治活动主要以占卜和迷信活动为主,百姓热衷于祭天以及祭拜鬼神,夏朝作为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就将太阳看作是神的化身,根据太阳活动进行膜拜和祭祀活动,但这也就造成盲目的社会风气,最终也酿成了夏桀的暴政。西周更是将上天幻化成了一种人格神,将周王比作周天子,认为是上天任命他来进行统一事业。早在上古神话时代就有人神相杂,天地相通的说法,但当颛顼帝提出的“绝地天通”之后使得人界与神界划分开来,互不干扰,各安其位,各得其序,由此“天”才成为人界所仰望的存在,才在后世慢慢幻化成了人格神以及拥有了最高的权威等至高无上的地位。周天子将自己看作是上天任命的“神”的化身,周公作《周礼》的核心之意就在于控诉殷商的失德、失民心以及失民意,从而获罪于天,有违天命,因而周王承天命而立,遵循“天”的意志来统帅万民。早期君权神授的思想进而由此建立,君权的地位提升但对于民本思想的发扬确无太大推动作用。纵观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夏桀和商纣因暴民和轻视民众的暴行,以及荒淫无度的纵欲享乐致使夏商两代的覆灭。夏商两代的暴行使得百姓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愈发严重,民众的不满也使得百姓社会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力严重不足。在对夏朝和商朝的总结中《尚书·五子之歌》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明确表明百姓是一个邦国的基础与根本,只有这个“本”达到稳固的状态,邦国才会安宁和谐。治国安邦必须要以民众为本,这是恒古不变的历史规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的人民群众观点就明确表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財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夏商二代因失民心从而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这一行为,也从侧面烘托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但又由于周代君权神授的思想的建立,使得对于民本思想的理论认识程度较低。

从原始时期到西周,民本思想发展变化几经波折,人们根据利民者兴的正面历史经验以及夏桀商纣暴民而亡的反面经验,深刻明白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民众就关乎着邦国的兴旺与存亡,其地位一定是不容小觑的。《尚书·泰誓》中提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所看到的来源于人民,天所听到的同样也来源于人民,民为本的思想由原始时期的萌芽,再到夏、商、周的发展使得民本思想有了倾向理论思考的状态,孟子的民本思想渊源定是来源于此。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论探索

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是古代明君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一种统治观念,主要体现在爱民、利民、贵民、重视民众等方面。民本思想起源于夏商周三代,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到近一步发展,最终于汉代定型。民本思想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之一,随着周王室的衰败,天下大乱,周王失去了上天赋予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礼崩乐坏,社会一团混乱,从而就致使百姓对于“天”的地位以及“人格神”的威望产生怀疑,从而人的主体性地位便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君主对于民众的重要性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与民同乐,重民利民的民本思想开始正式成形。

(一)民为治国之本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我们的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和珍惜的,不可以轻视与低看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只有这个根本稳固了,邦国才能安宁稳定。长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往往历史朝代的更新换代,王朝的覆灭多是因为民不聊生,暴民政治的结果。“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章句上》)获得天下的办法就是获得其民众的拥戴,得民而得天下;而要获取人民的认可又必须得到民众的心,获取民心的办法也就是将民众所期冀的东西聚集起来,将民众所厌恶的东西不要强加到他们头上。孟子吸收了自夏商周以来的经验,主张要将民众抬升到重要的地位,“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孟子深知夏桀与商纣的暴民政治是失天下的关键,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都一定要顺应民众,以民众的意志为转移,君主更是要主动倾听民众的建议,“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孟子·离娄章句上》)人民对于仁政的希望就如同水流的方向,自然向下一样,就如同水獭将鱼赶到深渊,鹯将鸟雀赶到树林一样,夏桀和商纣失去了百姓民众的支持,将群众推给了汤王和武王,也造成了王朝的覆灭,人民才是治国之本。

(二)仁政与王道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可以体现为由重视“天”的意志和敬仰鬼神,到孔子提出的敬德保民,为政以德思想,再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以及荀子的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由此孟子也制定出了一套“仁政”的方案,仁政不仅体现了孟子民本的思想也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观念。

“仁政”思想与“性善论”“王道”“民本”思想都是孟子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文就提到了孟子总结了之前王朝覆灭的经验教训,反对暴民政治主张实行仁政,统治者由于一己私欲去实行暴政,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榨,孟子对此进行了坚决的驳斥。“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君王只有对待民众施行仁政,尽量省去严苛的刑法,降低赋税。孟子的仁政思想继承和发挥了孔子“仁”中的“爱人”思想,将其运用到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施行仁政的基础就会要保证群众的生活基础,即“制民之产”,政治制度实行要以经济为基础,孟子主张保持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夫仁政,正经界始”(《孟子》)施行仁政要从划分和确定田地开始,若是田地的划分面积不均,田界不正,那么收取的田地的租赁费用就不同,官吏和暴君则会占领大部分的田地,使得百姓无法分到足够的田地,只有田界的划分面积达到较为均衡的状态,才能使群众安居乐业,真正实现仁政,展现以民为本的思想。上述的“井田经济”的實施是实现孟子王道仁政的关键,这一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群众力量的肯定,指明人民群众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虽然孟子仁政思想是以民众为基础,突出以民为本的重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孟子的仁政思想还是倾向于剥削阶级的,最终还是为地主阶级的统治披上合理的外衣,但孟子也主张君主将解除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认为要争取民心,这些思想都是民本观念的体现。

(三)君民关系中的民本思想体现

在孟子看来,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是施行仁政和发挥其民本思想的重要因素,君主与臣民,君主与百姓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将彼此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章句下》)这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劝诫,认为作为君主一定要将百姓看作自己的手与足,这样臣民才会将君主看作是心腹一般亲密,反之也一样,君主若将臣民看作是土芥,臣民会认为君主是仇敌。孟子强调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等的,孟子所处在的战国时期,君民关系相较于后世还是较具有同等性的,早期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发扬“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并非一味的为君权的统治而服务,相反,儒家思想在处处制约君主的权利,主张“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君主以礼相待,臣民自然会尽忠尽职,孟子也继承了这个观念从而提出“君臣对等”的理论,孔孟二人都没有将君主看作是绝对的权威与人格神,反而提升普通民众的地位,孟子对君民关系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其民本思想的精华。

三.民本思想的后世影响

孟子的民本以及仁政的思想虽然对于基层的民众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对于一些极权主义的帝王确实十分具有威胁性和挑战,历史上的一些帝王,例如朱元璋,就对孟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了严厉的驳斥,在中央集权较为集中的历史时期,对于孟子民本思想多是批判的态度,而在民主氛围较为强烈的历史时期,则十分看重孟子的民本观念。孟子深知百姓的疾苦,提出居上位者要时时深入基层,不要以较高姿态去对待民众,要能够“忧国忧民”“与民同乐”,拥有天下为公的情怀与广阔的胸襟。虽然在现代社会,不断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但仍然无法保证能够有效维护普通民众的个人权利,给予普通民众个人价值的展现空间,在新时代,我们要吸取孟子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做到以民为本就更应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民者,国之根也”,民众作为国家的根基,领导则一定要将民众放在与自己对等的地位上,为民谋福利,替百姓们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维护民众的利益。“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原君》)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长久以来影响着我国政治、文化制度的发展演变,新时代也要继续发扬孟子的民本思想,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思想推崇至极,又由于孔子关于“仁”和“礼”的思想大部分是继承周公而来,可以说在周公和孟子之间,孔子是作为一个中介而存在的,周公的思想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于孟子民本思想也极具启发作用。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就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敬德”实际上就是惟德是辅,要对有德行的行为保持敬仰,而“保民”则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孟子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君主能够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客观看待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对社会的变革作用,在新时代,更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民放在第一的位置之上,“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诗经·大雅·抑》)。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了更是要不断挖掘孟子民本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将民本的观念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信仰,将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琦.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J].品位·经典,2021(07):28-31+39.

[2]展琪.刍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汉字文化,2021(06):190-191.

[3]董海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今古文创,2021(06):43-44.

[4]黎千驹.孟子的仁政思想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1):19-30.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6]孟轲.《孟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72.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仁政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孟子说仁德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