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鲁贝克思想的工科类人才教育策略研究

2022-05-30 04:15孔莹莹陈未央张焱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创新思维

孔莹莹 陈未央 张焱

摘  要:为了消除工科类人才创新思维局限性,文章提出用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用思辨方法进行教育策略改革。首先指出在高深学问中的思辨应该聚焦到教学任务确立;其次,将学术自治落实到教学计划实施,而学术自由、为谁服务以及普通和专业教育落实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育质量评估;最后提出了跨学科融合方法,提升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应用。文章基于随机信号分析课程进行了教育策略的实施与分析,展示了具体的教学措施与成效。

关键词:布鲁贝克思想;高等教育哲学;创新思维;工科研究性人才;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105-04

当今高等教育策略的制定很大程度受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1]的影响。该理论自1987年引进国内以来,备受关注,是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有学者基于CSSCI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指出“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只要涉及教育哲学,就会引用它,或以其中观点为支持,或从其观点出发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2]。近30年来,研究者们从文本诠释、观点解读、方法论研究、学术争鸣、比较分析和计量统计分析等视角对该著作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公开发表的专题文章超过400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3]。这些研究已经与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本身融为一体,成为纷繁复杂的思想丛林,需要重新认识、审视和诠释[4]。本文基于对布鲁贝克思想的分析,提出将布鲁贝克思想与我国国情相结合,通过思政和思辨的课堂开展,使得人的思维真正受到高等教育的影响,思维并不仅仅遵循逻辑和结构化局限性。新的高等教育策略的制定就是要打破机器式的局限性思维,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达成人才培养目标[5]。因此,需要将思辨和高等教育哲学相结合,对工科研究性人才教育策略进行创新,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一、基于布鲁贝克思想的教育策略探讨

(一)高深学问与思辨相结合

布鲁贝克指出:“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尋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高深学问是研究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因此在研究性人才培养阶段要首先确立目标,敢于思辨,敢于对现存的高深问题进行获取后分析、批判,才能探索新的学问,才能真正理解高深问题。在教学任务确立阶段,作为给研究性人才教授知识的老师,除了输入知识点,更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思辨能力。也正是因此,当前我国十分重视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思辨培养之中,目的就在于在坚持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下,通过思辨提升学生辨识问题的能力。因此,具体到课程教学过程上,即使是专业课程,也应该充分引入思政和思辨因素,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坚定学生的信念,提升培养质量。

(二)学术自治在教育质量上的改革中的运用

学术自治是高等教育最悠久的传统之一,是高等教育的精华。根据已确认的教学任务,课程组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应该遵循学术自治的原则制定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计划,因地制宜地在课程组中根据不同教授经验、教学特点等因素进行分工,更好地在熟悉的领域全面对工科研究性人才进行培养。为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拘泥于平时授课、期末考试的形式,充分引入多种合理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过程性考核提升最终成绩的全面性。

(三)学术自由有利于提升工科研究性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

从认识方面看,大多数学术自由的支持者认为,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前提条件,学者的自由体现在活动只服从真理的标准,不受外界压力。在现今社会而言,研究性人才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充满学术自由土壤的课程教育思想,针对具体问题的思辨讨论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应在工科课程课堂上大力推动。考虑到工科课程确定性知识比较多的特点,引入学术自由的可行性方案在于对知识点体系理解的重构。可以在确定结论给出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从不同角度自行推导结论及其意义,通过自由的讨论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策略中的体现

认清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能够有效提升工科研究性人才教育质量,也是近年来重视开展思政教育的出发点。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环境,应进一步坚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目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因此,应设置多样化的工科研究性人才的思想与专业知识的授课与考察形式,设立问题分析、数据收集、随堂演讲等学习与考察方式,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积极探索制定新的教育手段。

(五)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有利于提升工科研究性人才教育质量

布鲁贝克提到高等教育有三项主要职能:“传播高深学问、扩大学问领域、运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高等教育的课程安排及内容必须与社会相关,要使学生学习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必须促进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携手并进。对于电信类工科研究性课程来说,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调研、参观走访等活动,在课程上适时融合人文、社科等其他跨学科的学术内容或思想能够无形中完善工科类研究性人才的思维方式,打破工科生以逻辑性为主的思维局限性,融合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提升高等教育学教育效果的策略

高等教育的教学除了课堂讲授还应包括多种启发措施的协调,因此要丰富教学手段,提出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里主要从两种角度来分析制定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出发点:思维的结构和学科的结构。

思维的结构提倡智力训练,主要是指迁移理论,即智力一旦得到锻炼,就可以迁移到任何学习领域中去。根据各学科关系选择跨学科的思维锻炼手段,通过开展跨学科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跨学科知识介绍、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联系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在学科结构角度方面,本研究提出两个典型的提升教育效果的手段:一是在获得普通文化基础知识后,在接受一门专业学科课程的训练基础上,应用这门学科课程去探讨该领域中其他学科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通过共同问题把各门学科联系起来,形成多学科知识构架;二是不从学科着手,而是从多面性问题(各学科复杂地结合于这一问题)开始,各门学科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各自的作用而互相联系,如给出一定的综合性问题,然后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分析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上,可以采用讨论、调研、报告等形式来提升教育效果。

(七)治学的道德及信仰关系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

布鲁贝克思想指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信仰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教师不同于企业雇员,教师要为难以确定价值的长远目标服务,而企业雇员是为利润服务的,当雇员不再获利,公司会考虑解雇他们,而教师不能被这样对待。教师要在这种高等教育环境中成长,才能潜心教学。教授者要以教师的信仰为宗旨,用思辨能力分辨科研和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要以培养具有创造思维的科研人才为目标。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还要重视思政教育开展对教师的反馈作用。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培训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坚守治学道德与科学信仰。

前述分析将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理论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分析表明,在坚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下,高等教育课堂除了讲授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给出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对于这一点,可以从思维的逻辑性和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出发,通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育策略的实践与成效

针对前述分析的教育策略,下文以工科信息类基础课程——随机信号分析为例,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和分析。随机信号分析是信息类基础课程之一,作为以概率论为数理基础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数理关系来推导信号分析的方法,即用数理思维来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本课程不仅对跨专业的电子专业课程有支撑作用,在跨学科方面也能起到重要的学习价值,是一门典型的工科课程。基于前述策略分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设立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考察形式等。具体到课堂授课策略上,应首先在教学任务确立阶段,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该门课程;其次,在学术自治的原则下制定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用思辨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提倡学术自由,培养思维的多样性;最后,在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考查上采用多样化策略,将课程思政和学科交叉的内容融入授课和考核方式中,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确定教学任务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随机信号分析是电子信息类、自动控制类、检测技术类专业本科及研究性人才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研究随机信号规律性的课程,相关技术是现代信号处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有效方法之一。据此,制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随机信号基础理论知识和逻辑性的理论推导方法,使之既有追踪当代科技前沿的理论功底,又有解决当前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根据培养目标,按照课时计划,制定教学计划如下(合计48学时):1. 概率论基本知识(5学时);2. 随机信号的时域分析(5学时);3.平稳随机信号(7学时);4. 随机信号的频域分析(5学时);5. 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分析(9学时);6. 窄带随机信号(12学时)。

(二)实施教學方法和考察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前述策略分析,在教学方法与考察方式的制定时应相互参照,制定符合学术思辨相结合、学术自由、多学科相融合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课程组适当增加了课堂研讨和课外研学学时,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鼓励学生开展课程学术讨论,提升思辨效果。在课程考查中加大实验、实践的比重,提高实习、实践、训练等专设课程的成绩占比,具体措施包括设立高深问题分析、数据收集、随堂演讲或辩论赛等方面。

(三)紧跟培养目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与学术自由相融合

布鲁贝克思想中的学术自由与开展思政教育并不矛盾,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学术自由鼓励思辨性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而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爱国强国的本质,两者能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基于此,在随机信号分析课程授课中,课程组材紧扣“两个强国”建设开展思政融合教学,包括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个方面。针对制造强国,授课中强调课程是用于电子信息类、自动控制类、检测技术类专业必修基础课,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来引入课程的重要性;针对网络强国,授课中强调信息随机变化特点与规律性的分析是掌控和预测网络大数据信息导向不可缺少的,从我国面临的严峻网络环境和发展历程来引出课程的基本学习思路。

以随机信号分析的应用拓展为例,学会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去解决各领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具备适应未来社会新发展、学科新融合的综合创新能力。“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思想的扩展和碰撞是最好的思辨创新途径。经过课程组的筹备,在课程授课的各个阶段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讨论主题包括:

1. 概率论基本知识。讨论国家发展的历史,探讨时间、背景、出现大概率事件的规律,进一步扩大概率论的应用范围,深刻理解概率空间的概念。

2. 随机信号的时域分析。讨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适合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哪些中途曾出现的随机信号,其最终的结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平稳随机信号。讨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哪些事件具有平稳随机过程特性,如人生、价值观等是平稳还是随机过程,提出跨学科融合问题。

4. 随机信号的频域分析。讨论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方式和唯物主义思辨之间存在哪些相似性,及其对问题思考方式的启发。

5. 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分析。讨论分析信号规律的方法,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对新发展特征的洞察和科學把握有什么启发。

(四)教育策略成效

自2018年开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随机信号课程课程组开设的研究性人才课程作为试点,在专业课中引入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思想部分内容和课程思政教育,以理论引出问题并尝试分组化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其中涉及对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新梳理,在专业内容体系方面,第一步是对教学中的定义、定理提出科学的问题和假设;第二步,组织根据提出的问题找数据;第三步做分析、检验假设真伪;第四步,根据分析检验结果做出解释;第五步,学生根据可选主题撰写报告或者小论文完成课程学习。适时开展课程内容相关的辩论比赛,将工科理论化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在高等教育哲学的引导下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进而扩宽普识知识,获得创新性思维。其中的分组进行理论课题型思辨演讲的形式,既锻炼了工科研究性人才分析、推理、判断思维和辨析能力,又能适度地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引入到讨论中,同时结合了人文、社会等跨学科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从多方面体现了高等教育策略的效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对本课程试点开展过程中的资料和部分论文报告进行了留存和报道,试点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在课程小论文中具有创新点的论文占到60%以上,证明了教学措施的有效性。基于这些数据,课程组将继续开展思辨哲学和思政教育在教育策略中的应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课程试点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地方高校工科研究性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调研和分析了地方高校工科研究性人才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地方高校创新培养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和指明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方向。

三、结论

本文以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做指导,从多个方面重新分析了工科课程教学的开展策略,并以随机信号分析为例,制定了打破创新思维局限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查方法,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综合来说,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应充分融合学术自由的思想和思政教育原则,以问题导向确立教学任务,并给予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平台,培养学生敢于思辨、敢于对现存的高深问题进行获取、分析、批判,探索新学问的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约翰·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罗怡.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09,40(05):142-145.

[3] 蔡忠兵,刘志文.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样态与现象学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70-75.

[4] 蒋红霞. 跳出《高等教育哲学》看高等教育哲学[J]. 教育教学论坛,2016(02):193-195.

[5] 王艳艳. 教育社会学角度下的高深学问——高等教育的合理性基础[J]. 高教学刊,2015(19):247-248.

(荐稿人:夏伟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创新思维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