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社区活动构建

2022-05-30 10:48龚雪静
科学导报 2022年66期
关键词:治理教育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未来社区;活动构建;教育;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实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此加快缩短城乡差距。而且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其建设和发展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以政府为核心主导的建设模式,是政府规划下的社区重塑行为,其特征是社区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的推动,居民、市场及社会力量未完全纳入社區建设体系,社区主体间缺乏有效互动,社区意识、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多维视角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研究,助推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社区创新治理的重要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的总体任务,并提出了“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依法治理、服务、教育和监督”的要求。从古代的社会治理到今天的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的治理系统,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样它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的社会治理体制,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这正是农村新社区构建的重要意义[1]。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区治理面临的难题

1.经济收入方面城乡差距较大。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193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1622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163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贫困居民的2.75倍和3.91倍。而且,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经济发达地区与普通地区的农村经济收入也存在不小的差距。2.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问题复杂多。农村是一个大都市的根基,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不断地塑造着农村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青年人等农村的精英人群,中坚力量开始大量流失,使其管理的能力和水准大大降低,不但基层组织的力量薄弱,而且一些村委会也逐渐沦为了一些人实施兴风作浪行径的“保护伞”。农村社会中的“经济”效应已经初露端倪,“物质性”已逐步演变为“人与人”的主体联系,而“传统”的农村文化也在“瓦解”,情况错综复杂[2]。3.政策执行存在偏差,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当地会因为一些原因而产生一些政治上的问题,比如,当地的政策执行者们往往会因为收入的不同而产生偏差,从而导致政策的实施偏离。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民自身的质量,而要实现目标,促进农村的整体发展,必须通过发展农业的工业结构来促进其发展。而在当前的一些地区,一些官员没有领会到国家政策的深层含义,把“乡村”的含义狭隘化为“发展”,这一点在当前的当下,从农村大量涌现的“农村”旅游活动中可以看出[3]。

  三、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实践途径探析

1.社区教育观念的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是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转变其固有的思想观念入手。相对于社会治理模式和教育制度,它引入了崭新的观念和方法,吸收了新的教学元素,不再是单纯地依赖于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民众的力量,充分筹措项目资金,丰富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加,拓宽了宣传工作的覆盖面,让广大人民受益于现代化的发展[4]。如:国家教育部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指出:新形势、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教育创新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才能使教育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为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担负起来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全国其他地区优秀的新农村社区的教育方式,从中吸取优点,总结成自己的经验,当然注意不可盲目套取,因地制宜的道理,社区领导者应当清楚,除了国内,领导者的眼光也应当看向国外,了解国外乡村社区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虚心学习,创新出一个独属于本地的适合的新农村社区教育理念。2.重点关注重点人群,培养精英人才。乡村振兴的难点之一就包括人才不足,当今乡村社区普遍存在着,要想变得更加的“出息”,显得自己“有能耐”就要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发展,在长时间这一思想的耳濡目染下,以及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离开农村,前往城市上学、工作,待生活稳定便定居此地,而农村的中坚力量就会严重缺失。如: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在尽可能挽留人才的同时,在弱势群体中吸取优秀人才,改变弱势群体在社区管理中的弱势地位,增强其认同和归属感,使其真正体会到社会发展和管理成果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因此,社区教育机构应从社区居民中挑选有威信的“群众领袖”,定期到社区学校(学院)进行社区管理和社区教育技能方面的专项培训和实践训练,直到他们成为“社区精英”,具备了社区教育和宣传的能力,并提供一定的补贴,让他们返回社区,帮助建立学习团体或学习圈子,并及时反馈他们的学习满意度和参与度,并参与制定个别化学习项目内容。3.建立多元化的乡村社会协作机制。在充实社区教育的参与的基础上,必须对社区教育的工作方式进行调整,在充实社区教育的参与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各成员的协作关系,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确保社区教育科学合理地落实。根据社区工作的特殊性,必须在特定的社区教育中,对其进行合理配置。依据各参与机构的社会价值观、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在学校中的作用,将其分类,并将其分工细化,确保各个部门、组织、个人相互协作,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区教育氛围,为广大乡村居民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切实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以实现国家的整体管理。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加强基层政府的管理和制度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基层政府的管理水平。要使乡村社区的“自制”、“法治”与“德治”三者“三合一”,将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同样必须持续推进乡村党建工作,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号召力和组织力,有利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构建出一个新型的先进的农村社区集体。

参考文献:

[1]缪纳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

[2]余秋实.乡村振兴视角下A县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9.

[3]李文静.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1.

[4]李培林,陈光金,王春光.202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浒山街道社区教育学院 龚雪静)

猜你喜欢
治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