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游泳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5-30 05:15李建军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会体育培养模式

李建军

摘  要:文章以辽宁财贸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游泳教学改革为实例,结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康复学等相关学科,论证如何构建应用型、科学型的游泳课程教学模式,旨在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游泳教学质量,促进社会体育专业游泳方向学生就业,进而更好地为社会输出高质量应用型游泳人才,提升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地位。

关键词:社会体育;应用型游泳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145-04

游泳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因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健身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1]。随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游泳不但是一项休闲运动,更是一门生存必不可缺的救生技能[2]。随着游泳健身人群的不断增加,游泳馆、游泳俱乐部对游泳教练员、游泳救生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对游泳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游泳人才,对我国游泳健身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体育专业游泳教学现状

辽宁财贸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游泳必修课开设两个学期,共计192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184学时。“游泳与救生1”课程内容包括游泳概述、蛙泳技术、初级游泳救生技术、游泳竞赛组织与裁判、游泳实践教学五个部分;“游泳与救生2”课程内容包括流体力学基本原理、爬泳技术、中級游泳救生技术、游泳竞赛组织与裁判、游泳实践教学五个部分;“游泳专项技能提高”课程包括仰泳技术、蝶泳技术、混合泳技术、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通过三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事游泳教学、游泳健身指导、游泳竞赛组织、游泳救生的应用型游泳人才。截至目前,辽宁财贸学院累计为全国输送了500余名游泳专业毕业生,为我国全民游泳健身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社会体育专业游泳教学存在问题

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2016级从事游泳教学的毕业生就业反馈调查、游泳健身人群随谈、游泳馆管理人员访谈发现,虽然从事游泳行业的学生基本具备了游泳教学和游泳救生的从业能力,但是,社会体育具有其独特性,参与游泳锻炼的人群年龄跨度大、健身锻炼目的多样化决定了当前游泳从业人员要具备更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才能满足人们对游泳健身需求的多样化和专业化。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游泳人才的需求,本研究结合当前辽宁财贸学院游泳教学现状,现将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游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理论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辽宁财贸学院体育学院游泳必修课的理论学时为4学时,主要讲授游泳运动起源与发展、游泳运动技术特点、游泳竞赛规则、游泳救生基本理论、游泳教学训练方法。学生通过4堂课的理论学习,虽然能简单掌握游泳理论知识,但是随着进入术科教学环节,学生前期掌握的理论知识逐渐生疏,导致学生游泳理论知识掌握薄弱、不利于毕业后游泳健身指导工作的开展。

在毕业生就业反馈过程中,很多从事游泳教学训练工作的学生虽然能够从事游泳技术教学工作,但是针对特殊游泳人群的健身要求却无法满足,主要表现在体育理论知识薄弱、理论知识与游泳教学实践脱节,游泳的健身指导能力专业性不强,影响学生的游泳执教能力。如在蛙泳教学过程中,在对翻脚与外翻小腿对蛙泳腿蹬夹效果的分析中,很多学生能掌握其动作要领,但是针对游泳健身人群提出的反小腿的作用时,却不能用科学合理的流体力学原理进行解释,缺乏游泳健身指导专业性。

(二)游泳技术教学过程中,机械化练习过多,缺乏对技术动作理解

当前游泳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重复训练方法,在“精讲多练”的术科教学理念下,学生能熟练掌握游泳技术。但是,对于游泳技术动作“为什么要这么做”“游泳运动锻炼的是哪里”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却一头雾水,这些知识是作为一名优秀游泳健身教练所必须掌握的。

特别是在全民健身事业开展的当下,游泳健身者对游泳教练提出了更为专业的要求,游泳教练员不但要教授游泳技术,也要对游泳健身的目的、意义、方法、原理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满足游泳参与者对游泳健身的多样需求。

(三)游泳救生技术教学过于强调考证内容,缺少游泳安全卫生教育

游泳课程是辽宁财贸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体育专业的必修课,救生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关乎学生能否考取“游泳救生员证书”“游泳教练员证书”,而这两个证书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游泳教学训练工作的必备证件。因此,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了“游泳救生技术”环节的教学,缺少对游泳安全知识的讲授,导致很多学生掌握了救生技能,却忽视了“游泳安全卫生”的学习,薄弱的游泳安全卫生意识会直接影响到全民健身游泳安全环境的塑造。

(四)游泳健身锻炼方法单一,不能因人而异制订游泳健身计划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所面临的游泳健身人群具有年龄跨度大、身体素质参差不齐、游泳健身目的各不相同的特点[3]。但是,教师在游泳授课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方法,这种模式导致学生无法掌握针对不同游泳健身人群制订健身计划的能力,不利于全民游泳健身事业的开展,这是当前辽宁财贸学院体育学院游泳教学的短板。

在当前“应用型、专业性”的体育人才培养理念下,社会健身行业对健身教练的专业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健身人群参加游泳锻炼的目的越来越明确。在这种大环境中,辽宁财贸学院体育学院的游泳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游泳健身行业的需求,也不利于应用型游泳人才的培养。

(五)游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游泳教学组织、专业术语运用不正确

一名优秀的游泳健身指导员,不但要掌握精湛的技术技能,还要有较好的课堂组织和教学能力。社会体育专业相对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专业来说,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还应掌握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无论是进行健身指导、还是基层的赛事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竞赛组织能力、专业术语表达能力都是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重要技能。但是,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游泳技术掌握得较好,但游泳教学指导能力较差,主要集中在游泳教学组织混乱、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不能运用游泳专业术语进行授课。这与辽宁财贸学院体育学院应用型游泳人才的培养目标严重不符,急需进行课程改革。

三、社会体育专业游泳教学改革措施

(一)游泳理论授课要联系游泳实践,术科教学穿插理论知识

在现有理论课学时下,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一方面,理论课讲授过程中要结合实践案例,并通过情景再现、师生讨论的方式使枯燥的理论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将来面临的健身指导对象年龄跨度大、水平差异明显,因此,在教学的设计和内容选择上,要针对不同人群对游泳健身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提升学生的综合游泳健身指导能力。

另一方面,在实践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穿插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也使学生理解游泳技术、技能形成的规律和科学依据。辽宁财贸学院体育学院全体教师通过校内研讨与校外专家访谈的方式,结合当前游泳行业对游泳教练的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将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健身理论与方法四门课程融入游泳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游泳健身指导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游泳术科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将解剖学“动作分析法”技能贯穿游泳技术教学全过程

在游泳健身过程中,游泳爱好者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环境因素导致无法完成很多陆地上的动作,很多人不适应水的压力、浮力、升力、阻力,导致游泳过程中出现身体平衡失调、动作发力不准,进而影响到游泳健身的积极性。针对游泳健身人群面临的困惑,社会体育专业游泳专修的学生在日常的游泳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正确的游泳技术外,还需要掌握体育技术动作分析法,明确每一种泳姿在打腿、划臂、配合游过程中需要动用的肌群、环节受力的特点,进而才能更好地进行游泳健身指导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辽宁财贸学院体育学院游泳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将解剖学“动作分析法”列入游泳课程中,授课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游泳技术动作、还要培养学生利用解剖学“动作分析法”解释游泳技术的机械运动规律,其目的是使其了解游泳运动过程中关节运动的特点、参与工作的肌群工作特征,为科学地、有针对性的发展肌肉力量、提升游泳健身效果提供理论依据,为成为优秀的游泳健身指导员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游泳与救生1”“游泳与救生2”“游泳专项技能提高”三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蛙泳、爬泳、仰泳、蝶泳四种竞技泳姿不同阶段的主动肌群,肌肉的起止点、肌肉工作方式、肌肉锻炼方法,为其今后指导游泳人群进行健身锻炼、损伤预防、水疗康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在授课过程中将“游泳安全”融入游泳教学的各个环节

“安全第一原则”是一切游泳教学、游泳健身的基础,所以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4]。理论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游泳卫生常识、游泳安全注意事项、游泳救生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授课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游泳突发情况处理、游泳运动损伤与防护等方法。学校通过游泳课堂全方位、无间隙地灌输“安全第一原则”,使学生潜意识中注重游泳安全防护,为以后的全民游泳健身事业保驾护航。

在学校游泳馆开放的同时,学校通过体育学院第二课堂“游泳救生”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游泳救生实习,教师就游泳救生原则、救生方法进行现场授课,在巩固课堂理论与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游泳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包括入水技术、接近技术、拖带技术、上岸技术、心肺复苏技术。为了提高游泳专业学生的实践救生能力,面对“游泳救生”课程达标的学生,学院鼓励其参加辽宁省初级游泳救生员培训考核,取得游泳救生员证书,为今后从事游泳教学、训练工作打下基础。

(四)培养学生制定游泳健身处方的能力

为了满足游泳健身人群锻炼目的的多样化需求,社会体育游泳专业学生必须具备针对不同健身人群制定游泳健身计划的能力。因此,学校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要穿插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运动强度、运动量度、运动频率、能量代谢等健身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独立制定游泳健身计划的能力。

每年寒暑假辽宁财贸学院都要求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游泳专业的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到家庭属地的游泳馆进行教学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是游泳技能教学、游泳健身指导等工作,特別是游泳健身指导能力对游泳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每一名游泳参与者都具有不同的运动动机,所有要求游泳专业的学生在指导技术的同时也要为不同健身人群制订健身计划,从而满足健身人群的多种需求。如肥胖人群通过游泳想达到减脂的目的,那么在制订健身计划时要对运动强度、运动量度、运动频度、运动营养进行合理的安排,制订符合其自身条件的运动处方;慢性疾病人群(颈、腰、膝疼痛)通过游泳要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在制订运动处方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损伤部位、泳姿的选择、运动的幅度等相关因素,进而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方案。

(五)加强课内外游泳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游泳教学指导能力

为提升学生游泳教学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5]:一方面,在课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游泳教学组织、游泳技术讲解、教学方法与练习方法的实践运用;还要规范学生的动作口令和专业术语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为此,在平时的游泳授课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小组,教师在讲解、示范游泳技术动作后,学生分组进行演练,锻炼其游泳技术讲解、专业术语正确应用的能力;特别是在期末考核过程中加大了游泳微型课的分值比例,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一项技术的授课,包括课堂常规、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组织流程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最终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分。

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游泳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检验自己的游泳教学能力、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计划。辽宁财贸学院现有葫芦岛地区校外游泳实习基地三处,在暑期游泳旺季时,学院会推荐综合能力比较突出、已经考取游泳社会指导员的学生进行校外游泳实习,让学生提前走入工作岗位来检验其在校学习的效果;在学生进行校外游泳实习的过程中,游泳专业教师也要深入游泳健身场馆分析了解当前游泳行情,发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不足,及时修订游泳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

四、结论

(一)加大游泳理论学时,理论学习贯穿术科教学

“游泳与救生”理论课要进行游泳基础知识、游泳教学训练方法、游泳健身原则与方法、游泳运动损伤康复、游泳竞赛组织的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游泳理论基础,为接下来的实践学习打下基础。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授课和课堂练习过程中,理解游泳动作原理,掌握游泳技术动作、游泳教学训练方法、游泳竞赛组织,培养“明理论”“精技术”“善指导”“懂管理”的社会体育专业游泳人才。

(二)注重交叉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游泳能力

在游泳课教学过程中,将“运动解剖学”与“游泳与救生”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掌握游泳运动过程中涉及的肌肉名称、肌肉功能和肌肉锻炼方法,并通过解剖学原理对游泳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指导不同人群、不同泳姿进行健身锻炼的能力;将“运动生理学”与“游泳与救生”教学相结合,使學生掌握游泳教学训练过程中能量系统供应原理、运动量度和强度监控、心肺循环系统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专业知识制定健身计划、监控运动强度,指导不同人群进行游泳健身的能力;将“运动训练学”与“游泳与救生”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游泳训练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制订游泳训练计划、运用游泳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专业能力,为其以后参与基层游泳训练工作打下基础。

(三)完善游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用型游泳人才标准

从当前游泳行业需求出发,在体育学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就业相结合”的应用型游泳人才培养理念下,高校应结合游泳教学的特殊性,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符合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的游泳课程教学体系,制定游泳课程标准、完善游泳教学内容、丰富游泳教学方法。

在全民游泳健身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体育专业游泳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不断研究新的游泳教学理念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游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才能满足社会对游泳人才的需求,为社会输出大量合格的应用型游泳人才,为全民健身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谢谦梅. 高校游泳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12(04):122-124.

[2] 汪现义. 地方高校体育学科转型发展要素解析[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02):61-64.

[3] 李松泰. 高校游泳教学中对学生水上自救救助技能培养的方法与必要性分析[J]. 运动,2015(08):92-93.

[4] 曾文. 高校双轨制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的构想[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04):81-84.

[5] 张辉,王斌. 湖北省大学生溺水高危行为调查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16,35(04):300-303.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社会体育培养模式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科学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上海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职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