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2-05-30 05:15冯明月王冰切王欣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冯明月 王冰切 王欣

摘  要:为培养“能采集、善分析、会使用”的电子对抗情报分析人才,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从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员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契合课程特点的“三实”教学特色方法。实践效果表明,学生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相关成果为其他应用类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电抗情报分析;人才培养;岗位能力;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149-04

随着战争形态改变,决胜电磁战场的格局日益显现,近来我国周边特别是海上方向频繁出现电磁威胁,电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主要对手日益严峻的电磁威胁牵引、驱动着我军高度重视电子对抗力量建设。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实战化情报分析能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成为电抗情报类课程亟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众多文章也围绕战斗力生成和军队教学质量进行了改革实践探索[1-3]。针对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有学者进行了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电子对抗情报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4];还有学者专门针对士官大专层级进行了电子对抗情报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5];也有学者从实践教学该如何进行的角度阐述了电子对抗情报分析课程的改革思路[6]。然而,随着环境的改变,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改革措施和方法已不适于当前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教学[4-6],亟须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探索。

一、存在问题和改革思路

(一)当前问题

本文围绕近五年电子对抗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在综合用人单位效果反馈和上级培养订单要求的基础上,对电子对抗人才培养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需求:1. 满足多种电子对抗情报岗位对电子对抗情报保障人才的需要;2. 满足联合作战指挥对电子对抗情报保障人才的需要;3. 满足电子对抗装备作战使用对电子对抗情报保障人才的需要。

综合上述三点需求,可将其归纳为要求培养的电子对抗毕业学生具有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复合型能力素质。将复合型能力素质进行分解,具体包括“能侦、善析、会用”三个层面的能力。即侦收信号时可以准确锁定目标方位频段,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尽可能完整准确侦收侦测目标信号参数信息。分析时善于综合多源数据信息、资料情报、历史情报等其他情报和应用要求,结合应用需求尽可能多地分析挖掘目标的技战术信息。使用时能够了解知悉不同应用场景对于情报数据的实际应用需求,能够合理准确地进行数据情报的选择使用,发挥好数据情报的支撑作用。培养“能侦、善析、会用”的电子对抗情报人才,也正是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改革思路

在课程改革之前,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以“电子对抗情报分析”课程为主体,在本科、研究生、任职培训等多个期班进行开设,课程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理论课平均占比77%,有些教学期班甚至没有实践教学,全部为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基本只围绕情报分析进行设置,情报侦收和情报运用等内容平均占比不足10%。改革之前的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电子对抗情报分析能力。

不难发现,对比当前对于情报类人才“能侦、善析、会用”的实际要求,改革前的情报类课程在“能侦”和“会用”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弱项。为此,情报类课程依据培养“能侦、善析、会用”的情报分析人才的总体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按照理论和实践进行分层分类教学[7-8];形成了“采用实际数据、结合实际情景、贴近实际岗位”的教学特色;实现了理论教学源于岗位实践,实践教学进入岗位实践,教学成果反哺岗位实践。相关成果旨在提升电抗情报类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其他电抗课程的建设发展。

二、电抗情报类课程教学改革

电抗情报类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员“能侦、善析、会用”的核心能力为根本遵循。以教学期班为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按照侦察、分析、应用三个环节,将多种岗位实践需求的特殊性提炼为教学内容的普适性,注重教学内容的广度,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建设涵盖侦察感知、分析处理、整编使用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优化了传统以“电子对抗情报分析”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将其升级为“电子对抗情报分析与应用”课程,同时增加了与情报保障支援相关联的课程。具体而言,对于关联“侦察感知”的课程,发挥好实际工具设备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上机操作,实践学习锻炼的比重。对于关联“分析处理”的课程,一方面深化分析新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结合工作岗位需求探索发现分析的巧办法,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可拓展性。对于关联“整编使用”的课程,瞄准岗位实践中的实际应用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授。

与此同时,将情报类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料推广到各级各类岗位和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审定,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岗位实践。

(二)根据“层级台阶”的岗位规律进行课程设置

从岗位发展的维度来看,学生毕业后其能力成长通常要上三个层级才能逐步满足实际需求。初级层次:能侦获目标信号原始数据,梳理信号样式,完成对情报素材的预处理和初步分析,侧重侦察和初步分析能力。中级层次:能分析电子目标的主要战术、技术功能和性能,对情报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高级层次:在技术、战术性能分析的基础上,能进行目标辐射源的战术运用规律分析,能够针对作战需求合理准确使用情报数据,对于情报的分析和运用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三个层级中,初级和中级注重侦察感知能力和初步的情报分析能力。本科学生通常具有理论功底扎实的优点,毕业后也多从初级情报侦察分析岗位做起。因此,围绕情报体系中初级和中低层级的能力要求,应在突出侦察、分析核心能力的同时,强调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使本科生畢业后即可较快适应初级岗位。因此,针对初级和中级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了16个实践课学时,对于理论课程进行压缩,强调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即可较快适应初级岗位。

高级层次需要对电磁态势、目标信号特征、工具软件和情报分析工作有一定的基础,目前岗位任职培训、研究生是该层次的主体。针对该层次学生重点培养其分析和运用能力:一是重点聚焦在情报分析中的综合分析、情报的整编和报告撰写工作,强化学生的情报分析整理能力;二是重点聚焦如何利用电子对抗情报进行不同应用背景的作战支持,强化学生分析情报和运用情报的能力。因此,针对高级层次学生的能力要求,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开设了多个与情报综合分析和应用相关的教学专题,增加了课程中分析研讨所占比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从“宽深精准”的专业特点中标定课程的重难点

从专业特点的维度来看,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具有“宽深精准”的特点:“宽”指涉及的专业广;“深”指所用工具软件具体明确,要求具有相当的深度;“精”指由于情报服务的用户确定性和岗位指向性十分明确而往往需要量身定做的服务;“准”指精准匹配用户岗位类型和情报使用需求,应满足电子对抗作战的各种各类需要。“宽深精准”的特点映射到能力上,需要分别从侦察、分析、应用三个方面标定课程重难点:

在侦察上,由于岗位实践中存在多种侦察工具设备,而不同设备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直接作用与影响各种情报分析素材。教学中应以案例的方式重点突出侦察行动核心的要素,有针对性地指导侦察筹划,避免陷入讲授侦察工具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误区。

在分析上,岗位实践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情报分析对象,不同对象又有其独特的信号背景。教学中应强调学生需清楚任务区域电磁环境的历史情况和当前情况,重点掌握如何分析主要对象的技术、战术参数性能,采用复盘演习演练的方式,突破情报综合分析的教学难点。

在应用上,主要根据岗位实践中用户需求的不同层次展开教学。针对本科生重点强调情报分析的整体应用背景,把应用“讲大讲全”,针对岗位任职培训和研究生应结合特定工作岗位,重点强调情报应用的某一具体领域,把应用“讲深讲透”。

(四)通过岗位实践锻炼提升教师能力

课程授课教师能力的培养是提升情报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进行岗位实践锻炼也是提升情报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以各级各类岗位中的常态化工作为抓手,授课教师作为专家长期参加各个用人单位中的情报侦察、分析和应用工作,通过工作掌握情报分析中的现实问题和现实需求。把授课教师培养为兼具工程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双师”型人才,在自身能力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可以将岗位实践中最新数据案例带入课堂,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特色教学方法和效果

教学改革过程中,结合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的特殊性和改革要求,创建了“采用实际侦察数据、结合实际侦察情景、贴近实际分析岗位”的“三实”特色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

(一)全程贯彻课堂紧贴岗位的教学理念

培塑“能侦、善析、会用”的电抗情报人才,除了设置与能力需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在上课过程中始终贯彻瞄准岗位、贴近实际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将贴近实际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教员自身的能力素质。

从改革后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员由于经常参加岗位实践锻炼,对于各类情报分析岗位的实际情况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能接触到一手的情报侦察资料。在课堂中,注重采用实际侦察数据作为情报分析的样本,结合实际侦察情景作为技战术性能分析推断的素材,贴近实际分析岗位作为设计分析实验的基础。教员用亲身经历的侦察案例、分析报告丰富扩展知识点,较好地将贴近实战的教学理念落到了实处。教学内容的更新频率较改革之前提升了40%,授课内容中近年来最新的成果明显增多。

(二)聚焦“叠代”跟踪的理论教学

在侦察内容上,当前周边国家信息化装备发展迅速,老目标还没有完全分析透彻,新目标又不断涌现,呈现出明显的新老前后叠代特点。为此,理论教学聚焦“叠代”跟踪情报的新情况、新变化,坚持结合最新的分析成果和电磁态势作为教学素材,实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将教学成果延伸到岗位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解决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在分析内容上,长期关注相控阵体制目标的信号数据和相关情报分析成果,吸收应用体系中出现的新工具、新方法,持续加大对于相控阵雷达信号特点、扫描方式、工作模式与信号样式的关联特点等内容的分析讲解比例。在应用内容上,在支撑应用工具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新的侦察干扰方法手段,注重新方法的使用和推广情况以及在数据保障支援方面的新要求。

从改革后用人单位反馈来看,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较之前有了明显提升,思维更加敏锐,学习意识较以往都有了明显提升。

(三)贴近应用实际的实践教学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课堂中了解工作实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践教学以“贴近实际岗位”为遵循,从联教联训和实验课建设两方面提升学生的“能侦、善析、会用”核心能力。

联教联训精心筛选了一些日后工作中的窗口单位。在内容安排上,强调学生的跟班实岗学习和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研讨交流,由于任职期班学生来自不同单位和岗位,通过与所到单位的交流研究,往往能够打开思路,在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同时,也解决了所在单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了教学相长。

实验课坚持采用实际侦察数据,贴近实际侦察岗位。数据上得益于与众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形成情报数据更新机制,可以定期进行数据的更新和分析软件的升级。实验内容安排上按照岗位分工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进行情报分析,分组进行成果整编,以贴近实际分析岗位。此外,为解决大数据背景下情報分析存储难、分析难的问题,新建适合大数据背景的实验室,实验室既可作为应用体系中的重要技术支撑节点,又可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实验室建设为牵引,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进步。

构建虚拟项目任务。由学院结合实战对抗案例设置虚拟教学任务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虚拟项目任务,实现教学实践演习。教师作为主导,负责组织和指挥;学生作为辅助协作完成项目。通过虚拟项目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指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實践能力锻炼,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实现师生间的共同成长。

四、结语

聚焦培养“能采集、善分析、会使用”的实战化电抗分析人才,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与实践,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员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契合电子对抗情报类课程特点的“三实”特色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相关成果对提升电抗情报分析人才培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强调应用的课程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国师,杨士英,张朝伟,等. 雷达装备原理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20(02):139-142.

[2] 金宏斌,肖兵,方昆,等. “4+1”学生装备教学融合式教学方法探讨[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05):377-379.

[3] 陈云,严承华,陈璐,等. 军校专业背景类课程学员能力素质培养刍议[J]. 大学教育,2021(09):15-17.

[4] 魏晴昀,王玲,潘谊春. 电子对抗情报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04):303-304.

[5] 石子言,魏晴昀,赵国林. 能力本位下的士官电子对抗情报课程教学方法[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01):68-71.

[6] 韩俊,潘谊春,魏晴昀,等. 电子对抗情报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7(01):73-76.

[7] 邓孟红. 基于信息技术融合的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应用研究[J].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0(03):36-40.

[8] 张延林,柯青,吴学雁,等. 基于知识协同视角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管工融合”教学改革模式[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1):181-184.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物流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