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2022-05-30 06:51郑筱筠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6期
关键词:坏习惯德育学科

摘 要: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務,发挥学科德育优势,本文以沪教版牛津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丰富教育的内涵,为教育注入灵魂。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夫人伦之道,以德为本。教育的初心是教书和育人。并非单纯的道德教育,而是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维度的教育目标。

而德育教育不应只局限在专门的德育课堂,各个学科都有德育的机会和责任。学科德育是一种“渗透式”德育。学科德育把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知识教学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真理,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担负着传承文化、传播价值观的重要职责。语言教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文化导入、价值观塑造的过程。由此看来,英语学科教学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施展的空间。笔者将以沪教版牛津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八单元“Growing healthy, growing strong”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

一、吃透教材——挖掘德育资源

(一)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特点

目前我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为沪教版牛津英语,全套教材由若干模块主题构成,结合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生活阅历,主题设置丰富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从日常打招呼到介绍身边的亲朋好友,从描述所生活的社区到介绍所生活的城市、国家,从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到畅想未来职业,从学习不同的食物类别深入到饮食与健康话题的探讨,如此种种,所学即反映生活。

本次教学设计案例的主题为:健康成长、茁壮成长。第一课时语境设置为孩子们参加健康夏令营期间讨论参加什么活动,引入健康活动话题,进而组织学生思考和分享常见的健康生活方式,例如:早睡早起、合理饮食等,为第二课时的健康建议铺垫语料素材。第二课时通过分析名为Joe的青少年过去一周的饮食及作息活动,总结出导致他目前身体抱恙的坏习惯,并对如何改掉这些坏习惯提出合理建议。第三课时老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惯,以及分享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的成功经验。最后撰写好习惯养成报告。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健康已然成为全民关心的热点话题。食材的充裕,选择的多样性为新一代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在不规律的作息催化下,又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带来了健康隐患。例如,沉重的学业压力,健康意识的缺乏,导致青少年近视人数的日益攀升。这种背景下的语言教学,不仅能帮助孩子们认识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危害,培养健康生活意识,也是英语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自然融合的典型案例。

(二)寻找契机,渗透德育教育

除主题本身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设置形式丰富、评价多元的教学任务也能帮助我们挖掘出学科教学过程中潜在的德育契机,使得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例如,本次授课主题为饮食与健康,本身就有丰富的德育特点。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任务教学法,不仅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分类归纳图表信息的能力,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其协同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最后将话题的讨论从课本延伸至实际生活,将所学马上运用于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拥有积极的心态,从实践中培养大胆创新的意识。

二、巧妙设计——寓德育于教学

本课时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将所有教学活动分为两个大任务。首先,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课本中人物Joe的健康报告。接下来,跳出课本,联系实际,学生小组合作,经过分析讨论、分组汇报目前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三大元凶:肥胖、龋齿、近视其背后的原因,以及怎么预防和缓解。

(一)任务①的设计

Teaching Procedure教学步骤 Teaching Purpose教学目的

1. Review——health tips

healthy diet, regular exercise, enough sleep 学科教学目的:引入话题,适当语料铺垫

德育教学目的:唤醒健康意识

2. Describe the picture of Joe

age, appearance, emotion 学科教学目的:外貌描述、情绪描述,恰当情景铺设

德育教学目的:关注健康话题

3. Listen and say

What health problem does Joe have? 学科教学目的:常见疾病描述

德育教学目的:加深健康意识

4. Group work

analyzing Joe's daily routine for the last week

summarize Joe's bad habits

make suggestions on how to keep healthy

学科教学目的:量词的正确运用,给建议句型的熟练使用

德育教学目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任务①的实施,从复习上一课时所探讨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充足睡眠、规律锻炼)”入手,唤醒同学们的健康意识。在引入环节,通过图片以及关键词信息展示一位和现场学生年龄相仿,名为Joe的小男孩形象。明显偏胖的体型和低落的表情,让学生直观感受到Joe的健康问题亮起了红灯。由于课本中的人物和学生年龄相仿,他的困惑和烦恼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间的距离,并引发学生对健康话题的关注。接下来一段Joe和老师之间的对话音频,让学生得知Joe所面临着诸多健康问题。问题出现后,探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是任务教学法的核心。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第一课时所学习的各种健康生活方式,对课本中的一周作息时刻表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见表1)。

很明显,Joe的饮食结构不合理,锻炼也严重缺乏。为了给他直观有效的健康忠告,结合本课时语言学习重点,学生继续将以上信息进一步分类(见表2)。根据食物名称的可数或不可数性,用too many, too much筛选出食用过量的“垃圾食品”,用too few, too little表示出摄入不足的健康食物。此处,德育教育也巧妙支撑着学科教育,两者相辅相成。

充分了解Joe过去一周的饮食作息情况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诊断导致Joe的各项疾病症状背后对应的不良习惯。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加深对“坏习惯危害身体健康”这一基本观点的认识。在意识到坏习惯的危害后,话题自然过渡到如何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基于上一环节的分类整理,在健康忠告中,对应形容词比较级fewer, less, more就能完美地体现其语用功能(见表3)。可见德育教育也能反作用于学科教育,两种教育过程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二)任务②的设计

Teaching Procedure教学步骤 Teaching Purpose教学目的

1. Survey

myopia status among students

学科教学目的:语料铺垫、情景铺设

德育教学目的:反思自身不良生活习惯

2.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news report

common health problems among teenagers:

myopia, tooth decay, overweight

3. Group work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health problem

make useful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学科教学目的:培养相关话题下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德育教学目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決问题的能力,分享健康生活方式

4. Presentation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e health problem

give useful suggestions on preventing myopia, tooth decay and overweight among teenagers

学科教学目的:培养相关话题下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德育教学目的: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在完成了对课本人物的健康状况分析后,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健康。课堂上做现场调查,统计班级近视的人数,在得知超过一半的班级学生患有近视后,学生大为震惊,对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接下来,通过一则新闻,介绍目前危害青少年健康的最常见的3种疾病:近视、肥胖、龋齿。将学生分为3人一组,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分析疾病背后产生的原因,同学们通过反思自己平时生活中的坏习惯,列举产生健康隐患的因素,并通过讨论合作,提出预防疾病的建议(见表4)。最后每个小组用关键词将讨论结果以海报形式张贴在黑板上,由一位小组代表汇报发言,与全班同学分享预防疾病的健康小贴士。而各式创意海报也让这些实用的健康小贴士更加醒目、深入人心。

这一讨论过程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健康生活、良好习惯的重视,也给孩子们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提供了契机。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因此更全面地补充了第一课时所总结的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充足睡眠、规律锻炼、合理膳食和积极心态。最后的创意海报,也给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延伸课堂——增强德育实效

无论学科教育还是德育教育,其主战场都在课堂。如何有效把德育教育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增强德育实效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课时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笔者将各小组完成的健康报告海报展示在班级文化角,供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生课后阅读各小组讨论结果的同时,还可以用星星贴纸给心目中最棒的海报投票。投票的过程中,学生会再次审视健康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是否充分详实,健康建议是否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是否具备实际操作性。同伴评价的视角能激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并列张贴的还有一张空白海报,鼓励孩子们将课堂上没有想到的好建议列举出来,课下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宽松的氛围,使得孩子们的思维更加开阔,不局限在对自身坏习惯的反思,还对我们教育教学的大环境提出了很多质疑。从这些反馈中,作为老师,我们也需要反思是否应该减少过多机械抄写和效率不高的作业内容,取而代之更多有趣且真正锻炼思维能力的作业形式;是否可以提供给孩子们更多户外运动的空间和时间;是否需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用互动性更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健康宣传活动来普及健康意识。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的同时也给老师自己预留学习的空间,教与学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相互交流,互助成长。

四、结语

德育教育在学科教育过程中的渗透并非刻意的。认真钻研教材,就会发现学科里也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合理地设计课堂活动,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不让德育教育显得突兀,只有这样才能两育并举,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叶飞.学科德育的实践意蕴及其实现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9(8):48-51,56.

作者简介:郑筱筠(1985.12-),女,湖北潜江人,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坏习惯德育学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5种移动支付坏习惯让你破财
小红的坏习惯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