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以美化 美美与共

2022-05-30 10:48任贇娟尤汪洋
美与时代·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任贇娟 尤汪洋

摘  要:画家傅抱石的日本导师、现代美育先驱金原省吾随笔集《春炉》蕴涵着家国日常先锋美育理念。导读与反思《春炉》美育思想,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生活美育、提升国民审美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现实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金原省吾;春炉;美育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9批面上资助项目“多民族交融视野下的西藏阿里民俗艺术整理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回复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群体信函,公开强调美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指出做好美育工作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起学界热议以及全国各界的关注。蔡元培、李叔同、鲁迅、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诸先生所倡导力行之现代美育重归正轨,被提上当代国民性审美孕养、明道铸魂、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强国化民议程。导读与反思傅抱石日本导师、现代美育先驱金原省吾(1988—1958)日文随笔集《春炉》,探讨其家国日常先锋美育理念,旨在以他山之石攻玉,探索新时代中国美育本土化路径,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野下构筑国人感美探道、以美促化、美美与共以化成天下的家国理念与践行路径,为启迪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性灵自由解放与世界和谐提供新的思路。

一、金原省吾随笔集《春炉》美育思想核心考述

(一)傅抱石日本导师、学界泰斗金原省吾艺文略

中国画家傅抱石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但他而立之年东渡日本投拜日本美术界泰斗金原省吾门下之事并不为公众熟知。他从翻译导师著作《唐宋之绘画》开始,对中国绘画史有了更为专业和系统的研究[1]。1930年丰子恺在《东方》杂志向国人推介金原省吾受中国南齐谢赫绘画六法论思想的影响[2]。1935年傅抱石亦刊文3篇向国内推重金原省吾美术论著及其汲取中国画学而生成之艺术美育思想,视其为东方画论权威[3]。1938年金原省吾《南画的位置》载北平近代科学图书馆馆刊[4]。1939年兴亚书道联盟华北事务所(中国北京,本部事务所在日本东京,出品日文杂志《兴亚书报》)还推出了金原省吾《東亞新文化の第一缐を往く:書道と東洋精神》[5]。

金原省吾1888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诹访郡湖东村(现茂野市湖东区)的河西家,是大町金原家的养子。1910年从长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诹访郡湖南小学任教导处主任,后在正则英语学校任职。1915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哲学专业,并继续在早稻田大学学习东洋美学,开展东洋美术史论研究。1921年成为日本美术学校教授,1929年为帝国美术学校(现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1949年为新泻大学教授。1956年撰写《绘画中的线条研究》(絵画における線の研究),并获得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金原先生早年跟随岛木赤彦研习和歌,又跟从著名画家平福百穗学习南画基础。1958年在东京都武藏野市家中去世,曾获得日本“从五位”“勋六等”瑞宝奖章。金原省吾有《东洋美学》(日本岩波书店1931版)《唐宋之绘画》(商务印书馆傅抱石1935译本;中信出版社朱子仪注本2020)《春炉》(日本古今书院1938版;2020年中译本)《支那绘画史》(日本古今书院1938版)《支那上代画论研究》(日本岩波书店1938版)《中国上代绘画研究》(未见)《东方美术论》(浙江人美2019骆晓译本)[6]《日本的性格》(日本厚生阁1939版)[7]《东亚の象征》(日本古今书院1940版)《东洋芸术と大东亚教育》(日本第一出版协会1942版)《日本艺术论》(日本旺文社1943版)等十余部论著传世。其生前藏书以《金原文库》形式归藏于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

(二)超越国界的和风美学与生活美育情怀

金原省吾随笔集《春炉》记其日常所思所感。2020年中译本出版,译者为日本東洋美术史家和美术批评家。书中讨论了形、美术、日本的视点、背后、平衡、心之形、新古、现出、身边、实践认识、脆弱、美育、山河、桌上、石、草木、广告、日曜一信、展览会场、随笔、山麓、开城之谱等内容,介绍了日本美学中著名的艺术理念[8]。读之有裨于深入了解傅抱石留日的社会背景,更可助力了解日本文化和艺术及其与中西文化之关联。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交流使得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很早以前就已沁入日本人的言行举止和日常审美之中。傅抱石先生留学日本期间曾表示,日本艺术是不断以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为主轴,以外来文化的刺激为辅线创造出来的。这些日本文化血液中的传统因子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傅抱石尽管拜师金原省吾门下,但他一直秉持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观点。绘画方面,许多大家都承认中国画是日本画的母亲。自古理性、能动地参鉴和吸收中国艺术文化的日本民族不仅精心地在地化营建具有国风的艺术文化,还能将其美学、美育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百年前金原省吾已高屋建瓴地认识到“没有美的生活,只会让人感觉不完整。只有从本国历史、从现实生活中思考美时,美之教育才可能真正开始”“美育不应当停滞于一门技艺的教学,而应当是生活的根基”[9]80-90。

《春炉》日文版作于1938年,收录其刊发文章44篇,由古今书院发行。每篇录文都有较高的表述手段,在娓娓道来中时刻启发读者对美、美学和美育艺养的思考。表面来看,这些文章似乎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经验与心得,但我们很容易发现,这部作品也处处显示出很强的学术性,其对艺术和美育的思考与探讨对我们当下探讨美育极具启迪意义。美育与教育的关系是该作备受读者关注的部分。美不可以独立地存在,而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没有生活可以纯粹地脱离美而存在。金原先生立足于这样的视角,分析日本人对美的理解,并指出日本人所谓的美并不是“笨重的美”或“永恒的美”,而是在日常使用中的,能够不断焕发为新形式、获得新内涵的美。在这个意义上,日本文化中所出现的美常呈现为一种脆弱又不失韧性的形态。

“扑面而来的樱花,让一些已然忘却的事情开始回荡于脑海,让一些身影在心底浮现”,从作者类似的表述中,我们能体悟到日本文化美学及其美育是如何以生活之形濡染作者内心之形的。作者是日本划时代的伟大画家,更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热爱者。因其拥有一种众人无法超越的独特性情,故其画作才独有深意。如其书所述:“从少年到青年,有些东西是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会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它们会在人的意识深处长存,关乎存立。用我们日常之事来说,这就好比画家的作品。画家一生中的作品会不停地发生改变。在真品中,不论画家的画风如何变化,他那特有的气氛都会存留。”画作如此,写作亦如此,阅读该随笔集可对金原先生不变的艺术性情窥见一斑。

我们时常将美术与仕途捆绑在一起,将艺术和生活视为二元对立抑或单纯视美育为智育之附庸。在世人眼中,似乎搞艺术的人不可以沾染俗人的烟火气息,然品读此作可大大改变人们对艺术家的偏见。只有通过日常实践,才能打磨和培养心性,美育性情便根植于所有日出日落之中。阅读该书,一个热爱故土、钟爱国风的日本昭和年间的画家形象跃然纸上,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家国情怀,更多的是对和风之美的情话絮语。这些美的告白细致入微,自有一番风味。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其笔触感受到金原先生对文化和美学的感悟是贯通中西、超越国别的。他提倡的美育之情感陶养作用在于人生美化、生活改良、社会改造,其通道是将艺术的趣味在对美的欣赏中翻转于心,这也是该文集的核心所在。

二、《春炉》之家国美育:理念与反思

(一)以道通美与以术行道:感知《春炉》美育理念

美育是《春炉》中独立的一篇散文随笔,也是贯穿全书的核心理念之所在。作者提出立足于道来追求美,显示出日本生活中最健康、最良性的一面,这是美育唯一的道路。而抵达道的基本手段便是“术”(art)。所谓“术”,乃是指实现某个目的时所采用的手段。中国古汉字“術”的组成是“行”与“术”。“行”是到达目的地的通路,也是达成目的作为。“术”乃实现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并非终极目的。欲求道,先正心。教术者,先育心。此乃术之道。日本不是“画术”,而是“画道”。技术必须通达于道。唯有通达于道德修养,方可见其美之处。在我们的生活中,技当通道,便是践行道德修养。换言之,不是从术的层面,而是从道的层面进行考虑,在以美促道、以道通美的生活态度下,乃可考察日本生活的特色,为美育打下基础[9]80-90。

日本学界有很多前辈对此均有同感,比如正冈子规也曾强调过美育与技育的区别。他坦言美育并非是造美之术即技育[10]。金原先生的此番言论有当时的社会背景。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启了声势浩大的“创造美育运动”,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术”成为创造美育运动的重要手段。不过该运动的宗旨是养成和习得具有创造性、本土性和鲜明性的美育人格。

梁启超曾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自省历程归纳为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根本”的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些思想与康德美学提倡的“知、情、意”不无关系。“知”与人的理论认知活动相关联,“情”与人的审美活动相挂钩,“意”则与人的道德实践息息相关。金原省吾先生的美育观与之相似。他的心愿是若全民生活是以美通道、以道得美,那么美育和生活互渗结合便是最好不过了。其朴素的美育理论既是对传统儒道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继承,更受了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现代美育之父席勒将美学推崇为人类通往自由的桥梁。他指出人性分裂和异化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国家机器的精密化;只有贯穿终身的审美教育才能克服人性的分裂与异化[11]。但在金原省吾的笔触下,我们似乎忘却了这几种异化人类的时代要因,而只能看到扑面而来的美育实践。

金原先生的美育思想既汲取了大量日本本土文化养分,又兼容了中国古典美育传统资源。中日国民的审美确是大相径庭,比如宋人牧溪的画多用蔗渣草结,又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缀,不拘泥于笔墨或气韵。这样的禅意之画在日本被奉为国宝。作者在书中言及自己所藏牧溪的柿子画:“凝神观察柿子时会发现,柿子的摆放方式、存在形式好比平静水面上突然生起的水波那样美丽而又脆弱。一处浓淡,千般墨,线几条。与其说它在实现着逻辑上的强韧,倒不说是在显示着逻辑上的脆弱之处。这种脆弱感静心可得。”寥寥数语,将牧溪画作传达的大美心境如水墨画般勾勒出来。尔后他提及日本绘画立足的根基不在于其强大之处,而在于其脆弱之处。在无常和多变交互作用下形成易变不定之形的美感认知在日本颇为常见。如茶室之美、插花之美、水墨之美、陶瓷之美等皆是如此,这些美无法捕捉、无法提取,确是無常之美。在脆弱中保全整体,其中便蕴含了日本美术的性格。这种对美的认知也使得日本国民最后大多选择以美作为最高的追求,在贯穿着实用的美育基础上成全了日本的“健康”。

金原不仅熟谙日本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学素材也是信手拈来。比如他在讨论人生行路静寂之感时援引唐朝耿沩的诗:“返照如闾巷,忧来谁共语?古道行人少,秋风动禾黍。”除了能恰切地比较其与芭蕉透彻的冰冷的不同之处以外,他还论及中国古人对孤寂的厚重宽广的体悟。再如他对《易经》中阴阳两大要素的讨论深入浅出,是很多国人所不能及的。日本美术界的泰斗能从日本文化、社会和生活的角角落落去感受和品吟日本本土风格的美,探讨日本人是以何种态度将其文化体系化并将日本的视点根植其中的,这种功力是我们当代艺术学人遥不可及的。他谈及日本庭院、歌舞、茶道时,甚至将日本生活的根基归结在“坐”这一行为上。文化对国民身体语言润物无声的规训,被作者以轻松的笔触勾勒出来——生活就藏在身体的背后。除却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作者还通过对日语助词的考察,探讨其流变与平衡的秩序,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春炉》的取名使人联想到冬末春初日本暖呼呼的被炉,它散发着永无止境的乡土气息,无时不刻能让身处闹市的人静心品读目光所及之美。阳春三月,樱花含苞,西子湖畔,遥想西泠印社,这种遥想有着傅抱石先生的莫大功绩。故拜读其师金原老师大作,犹觉字里行间透露着真率自然、敛放自如之美。或茂密,或疏朗,端凝浑穆之间,古雅之风扑面而来。导读该集,也算是成人之美,美人之美,更愿美美与共。让我们一起翻阅本书感受春天到来的迹象,它隐匿在蠢蠢欲动的林中、篱笆、远处的天空以及幼儿的脸庞中,更跳跃在每一位在故乡或他乡的寻美、懂美之人的心间。

(二)家国涵濡:反思《春炉》日常美育观念

现代中国“美育”一词缘自日文翻译。教育家蔡元培在井上圆了的节译章节中谈到“美育”是该词在中国最早的用例。自1901年美育一词从东洋舶来已百年余,艺术教育终于在2011年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方向。王一川认为,正是因为该学科属性体现在艺术技能、艺术知识传授及其实践的跨学科式的相互交融上,故艺术教育的实质说到底是一种人生艺术感的涵濡,简称人生艺术感涵濡[12]。“欲求道,先正心;教术者,先育心。此乃术之道”。金原先生述“美的道途”认为,道是无体之明,形由道而立,先道而后形。个体人生艺术感涵濡的关键在于日常实践之道,其根本在于民众自幼至老的持续涵濡。只有一以贯之的终身美育涵濡,才是艺术教育以及文化美育的通途。金原省吾在1937年便有此觉悟。他指出美育从根本上讲,是对人之性情予以美的熏陶濡染,是涵养人生的重要情感底蕴。换言之,抛却性情上的人生艺术感涵濡,再精湛的艺术技巧也是舍本逐末。

金原《春炉》还谈到,日本的文化不是暂时性的,而是连贯发展起来的。这种连贯性举世无双,堪称日本国特色,显示出其发展的健康之处。那么健康发展又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呢?日本有“たしなみ”(tashinami)一词,意为嗜好、修养,它构建着日本人的人格根基。所谓“たしなみ”(tashinami)就是通过一些简明朴实的手段,使一些教养渗透到人们人格的根基之处,这就是对美的一种追求[9]83—84。在日本民众的生活中,若能以技通道,便是在践行道德修养。金原反思了日本国民教育实践中美育只被视为一项技能或一项轻之又轻的工序的观点。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建设主题之一,“美育”的思潮渊源与西方学界的关联备受关注。然而在“美育”这一术语及理论西学东渐的进程中,日本发挥的关键媒介作用多被遮蔽。1868年,已经实现明治维新的日本大力输入和研究西方艺术、美学与哲学。日本美术界泰斗金原省吾随笔集《春炉》一书,可使人清晰地感受到其美育观念对无根式的纯西化鲜明的抵御。金原先生没有彻底抛弃传统汉学价值观,而是着意凸显以日本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和美育理念,这可能与作者一度研究中国古典美术大有关系。同时,这也透露出彼时日本学人时刻将艺术感悟和美学实践与国富民强关联的家国情怀。

金原省吾言“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织妙之迹”是世之所贵,而神在于心;“迁想妙得”与“传神写照”是对对象的洞察与动情的结果。以上种种皆离不开日常美育实践。金原先生一方面拥有无比扎实的古文阅读和研究能力,一方面具备宏观抽象的思辨能力,加之不断进行艺术实践,因而对美育的体悟以及相关理念的探讨很有见地。美育不是简单的智育附庸,而是抵达德育的通途。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以素裹心才能触及生命的根基。当下,我们也在不断提倡美育,但并非单纯地学习书法、绘画或者声乐就可实现对全民的美感教育。美学源自生活,深刻的美感离不开连续时空中的文化熏陶。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诚如金原先生所言,若想全民生活以美通道、以道得美,那么美育和生活互渗结合便是最好不过了。全书阅毕,对作者金原省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通美育和国策时局之高明谋略无比钦佩。他深刻认识到美学感悟和美术研究绝非单纯的美之理论研究,而必须是基于本国、服务国家的研究。反思我国美育的历史实践和经验,不得不承认相较日本美育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言,国人在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并未充分贯彻美育原则。概言之,金原先生的随笔集及其忧国忧民的美育情怀,可为反思和探讨在美育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能的路径。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之美育理念观照与践行路径

(一)《春炉》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建构新时代中国美育之启发

疏通知远,铄古铸今。华夏道学经史为根本旨(指)要之学,其政教宣化的起点与归宿皆为明德铸魂,止于至善而返璞归真。研究艺术经史学理有助于廓清中华民族艺术传统道义精髓,推陈出新,建构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魂魄、思想、理论、观念与价值体系[13]。现代美学源出西方,受日文译介影响,“美育”一词自20世纪初在蔡元培先生的推行下落地萌芽。他认为艺术教育是实现中国国人美育的重要途径。诚如范迪安教授所言:“在某种程度上,20世纪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使美育的研究与实践缺乏必要的时代条件。今天,习总书记站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从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和生力军角度,提出了加强美育的重要要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14]10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20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国民美育工作指明了道路,也为学人借他山之石攻玉,进而学习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指明了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务与文化心理结构建设远比物质文明建设要复杂千倍,尤其是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延续与重塑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金原省吾《春炉》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和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日式美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在他的随笔中,大和民族共同体的生成与演化离不开日本全民对东洋美的执着坚守。尽管他无法否认中国美术对日本画风的影响,但仍以风土、境、视、座等凸显日本的美术特质,反复突出日本本土美学的中心地位。金原先生“美在道途、以美促道”的观念使人深受启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美育践行路径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明德铸魂,美美与共。确有必要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着力推进国民身心健康与素质修养建设,大力提倡、落实和推进美育,并以此培养国民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建立多民族中华文明史共识,形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基石。建立多民族共建中华文明史的史观是形成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步骤。欲实现此宏伟目标,应以古鉴今,立足中华美育精神传统去寻源问道并以美促道。中华民族不仅拥有五千余年灿若星辰的古国文明,更以其礼乐教化、天人合一、人文化成的美学观念构成了民族精神命脉。宜以古已有之的中华美育精神及优秀传统培育个人,作用现实,着眼未来。尤其应将美育理念贯穿于个人日常教育之中,实现“眼到高处无物碍,心源开处自波清”的全民心境打造,把对“美”的修养、践行、创造、表达与“育”的目标、路向和任务的结合当作当代美育实践之基石。

在多民族交融视野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德治国并美育身心,正本清源,在民众多场景生活实践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其文化自信。“中华”作为一个不断发展衍变的概念,以其自古以来海纳百川的美学理念凸显出中华民族的开放与包容。这些美之硕果以多种多样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表征,打破了地缘、血缘和时空限制,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渗透于我们的日常与非日常生活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不仅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也揉杂了道家和佛教的认知思维模式。古今中华文化内部多民族的互鉴、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华美学文化表征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时空连续性以及多元一体性,在世界文明史长河中可谓独树一帜。将美育贯穿于生活、教学以及无数个体人生艺术感的持续涵濡之中,共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得百姓审美情感趋同,并越来越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国际交流中,更宜弘扬并倡导国风美育精神,从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和创造性教育等层面助推民众审美实践,并使之内化为其审美心理结构,让这些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个体有机会向世界展示和推介中华美学内核,通过美之术与道之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对于中国这样的文化大国而言,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弘扬和彰显中国文化特色,通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使我们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认知能够以中国为本,坚定文化自信,只是一个文化和教育的战略问题。”[14]10—11借金原先生的感悟则是:“即不从术的层面,而是从道的层面进行考虑,在以美促道、以道通美的生活态度下,观察和弘扬国民生活特色,打下我们美育的基础。”[9]90如此一来,借助美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真正的国民性,无论是抵达传统美育观念中的化成天下、陶冶性情之路,还是接近近代以来“使人为完全之人物”的美学理想,抑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立德树人”都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金原省吾.唐宋之绘画[M].傅抱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2]丰子恺.中国的绘画思想:金原省吾的画六法论[J].东方杂志,1930(1):67—81.

[3]傅抱石.中国国民性与艺术思潮:金原省吾氏之东洋美术论[J].文化建设,1935(12):7-20.

[4]金原省吾.南画的位置[J].北平近代科学图书馆馆刊,1938(5):34—44.

[5]金原省吾.东亚新文化の第一缐を往く-书道と东洋精神[J].兴亚书报,1939(2):6—8.

[6]金原省吾.东方美术论[M].骆晓,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7]金原省吾.日本的性格[M].东京:恒星社厚生阁,1939:80-90.

[8]金原省吾.春炉[M].王国强,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80-90.

[9]金原省吾.春炉[M].东京:古今书院,1938.

[10]正冈子规.病床谵语[M]//子规全集.东京:东京讲谈社,1975:283.

[11]席勒.席勒美學信简[M].高燕,李金伟,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140.

[12]王一川.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作为应用理论艺术分支的艺术教育[J].美育学刊,2020(5):1—6.

[13]尤汪洋.明德铸魂——艺术经史学理与新时代中华美育个案策论[J].西北美术,2019(2):99—103.

[14]范迪安.在美术教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J].美术研究,2019(4):10-15.

作者简介:任贇娟,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后,文化人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跨文化比较。

尤汪洋,河南大学副教授,西方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博士。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实体建设
“共同体”语义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构:基础、路径与价值
1931年—1945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