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诗之难与中国古诗翻译

2022-05-30 08:00饶前程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6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

摘 要:中国古诗从形式到内涵都有其区别于异域诗歌的鲜明特征,诗人们追求的“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的理想状态,要求译者必须把握好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核心概念,更多关注诗歌的美学特征而非语义信息。通过审视几位典型译家的译诗之策可知,要想较为成功地翻译中国古诗,应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着手,挣脱语法和语义的束缚;有意识地发挥视觉化思维过程,用另一种语言重构文字背后的画面感;同时兼顾音与形,再现诗歌不同维度的美感。

关键词:翻译;诗歌翻译;中国古诗

对于翻译实践和研究者而言,诗歌翻译是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当前,在“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古诗的翻译和对外传播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尽管现代翻译学理论主导下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层出不穷,但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并产生广泛影响的译家往往和这些理论并无直接关联。所谓译无定法,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翻译家们大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和见解,从他们的译诗之策出发,或能得到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译诗之难

相比于其他文本而言,诗歌难译,中国古诗更难译,这一点可以说是大部分译者的共识。一直以来,东西方都有不少翻译家、诗人和学者坚持“诗歌不可译”的观点,例如现代翻译家周作人、英国著名诗人雪莱、英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等。此外还有很多学者虽然不主张绝对的“不可译”,但也认为诗歌翻译对译者具有极高的要求,例如郭沫若和闻一多就曾提出,应当“以诗译诗”或“诗人译诗”。当代翻译家许钧也曾感慨,中国古诗词的翻译,难度怕是不低于李白所感叹的蜀道之难。

二、翻译视角下的中国古诗

(一)总体特征

直观来看,中国古诗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文字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要在翻译过程中顾及这些外在层面,尝试保留其美感,已属十分不易。若论及内容,中国古诗特别讲究“意会”,简洁凝练的字词背后往往蕴含着无限意味和所谓“神韵”,即苏轼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因此理解和释义本就不易,要紧之处非先生指引或“书读百遍”常不能得其义,又何况将其译入别的语言。再进一步讲,诗歌的差异还涉及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整体而言,中国人偏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古诗常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抽象的思想,字里行间散发着情感的变幻莫测,诗人们描写山川、河流、田野、树木、花朵等等,同时会将他们当时的感受和思绪寄托在风景和细微的事物之中,这能在中国读者中唤起相同的情感和共鸣。情景交融,这是一首“好诗”的重要标准,然而如果不能让异域文化的读者领悟到这些,那么翻译后的中国古诗将黯然失色。

(二)意象与意境

这两个概念属于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意象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的结合,也就是承载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事物。“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思想家王充所著的《论衡》中,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整个文学领域,大量的意象随着长期积淀而变得约定俗成,对中国人而言他们有着普遍公认的象征意义。例如中国古诗中常出现的“山”的意象,它可以有不同的内涵,包括永恒、稳固、阻隔、思念、隐逸等。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文学、绘画等领域的艺术作品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或效果,其所描绘的场景与作者或画家的思想相互融合,达到一种整体的画面效果,能给读者带来美好的想象。可以说,一首诗中的众多意象构成了整体的意境。这一概念涉及的不仅仅是诗歌和诗人本身,还有读者及其感受。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对这一概念做了如下解释:“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也”。也就是说,意境在读者脑中构建了一個立体的诗意空间,它由具象的事物和抽象的想象共同构成。因此可以说,要想译好一首中国古诗,首先要读懂它的意境。中国古诗的表达委婉含蓄,无论普通读者还是诗歌译者,都必须透过诸多意象体会其背后的言外之意。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把握诗歌的抽象美,并尝试着再现这种抽象美,这样才有可能使异域读者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感受。

如何在翻译中国古诗的过程中解读和重构其意境之美?如何再现中国古诗用意象表达情感的这一特点?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十分困难,甚至有人认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可以理解诗人想要表达什么,但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并且往往是无意识的。换做西方人的理性思维又当如何呢?如果他们无法理解这些,译诗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诗是不可译的,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意象因文化而不同,譬如中国人歌颂松柏,以其作为美好品格的象征,欧美人则对大海和雄鹰青睐有加。同一个意象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引起不同的联想。意象之美有时候还有其历史原因,抛开这些原因便无法引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存在原诗的美感了。中国古诗意象中的很多文化内涵在西方语言中是缺失的,要想引起异域文化受众的共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 科学与美学

现代翻译理论很早便转向了语言学立论,翻译似乎已经由一种富含感性因素的技能转变成一门充满理性认知的“科学”。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从事诗歌翻译的译者和学者认为,译诗不是科学,而是一种艺术,或者说它更与美学相关。国内关于诗歌翻译的研究中,“美”字经常作为一个关键词而出现,还被进一步划分成不同方面或层面。

中国诗歌语言简短却意味深长,其风格往往朦胧、含蓄。人们常常将其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粗略的“写意”技法相提并论,而西方诗歌则更像写实画法。这或许也成为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不同的原因。一些国内著名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颇有中国特色,例如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五美”,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在当代影响极为广泛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全都涉及美学视角。傅雷则更直接地将中国绘画美学理论借用到其翻译理论之中。现代翻译理论与传统美学相结合,构成中国翻译理论的典型特征,这尤其体现在中国诗歌的翻译中。译者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递语义信息,而是要关注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诗审美价值和美学特征。

三、几位典型中国古诗译家及其译诗之策

中国古诗向西方的译介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如何翻译这些古诗,中西方学者曾有过许多不同观点。早期很多中国诗歌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被翻译,而是以西方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体裁的形式被改写。19世纪的英国汉学家翟理思曾主张将其翻译成韵文,后来的汉学家亚瑟·威利则认为这样因声而损义,改用散体翻译中国诗词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翻译方式,例如逐字翻译,主要用于汉学学习和研究。20世纪以来,许多中西方译家翻译了大量中国古诗,其中不少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此列举三位典型代表,对其译诗之策做一概览。

(一)埃兹拉·庞德与意象主义

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埃兹拉·庞德于1915年在其出版的《中国》一书中编入了许多由他翻译的中国古诗。他对诗仙李白表现出极大兴趣,翻译了多首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在中国诗歌和日本俳句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东方意象的影响下,庞德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生发了很多灵感。1912年,他提出“意象主义”(imagism)之名,并以这一名称发起了一场诗歌运动。

事实上庞德并不精通中文,他书中的中国诗歌主要是由日文译成英文。他的译作中存在不少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有的译文回译成中文后甚至完全无法识别。他还打破了原诗的节奏和形式。然而尽管如此,他和他的作品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因为他把握住了中国诗歌的灵魂,那就是意象,并以自己的方式使其在西方被理解和接受。

(二)加里·斯奈德与视觉化翻译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中国古诗译者是美国诗人、翻译家、禅修者加里·斯奈德。他翻译的中国古诗数量并不大,但其影响却不小。斯奈德的诗歌翻译独具一格,与他的经历极其相关,这尤其体现在他所译的唐代寒山诗中。斯奈德大学时期学习了东方语言文学,后来曾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娶了日本妻子,其间做过几年僧人,笃信禅宗佛教。回到美国后他和妻子长期居住在加利福尼亚的山中。他不但理解东方语言,而且熟悉东方文化,深谙中国和日本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斯奈德和庞德一样,在中国古诗中找到了理想的诗歌创作理念和语言形式,他自己的许多诗歌作品在主题、内容、语言和修辞方面都体现出中国诗歌的风格。

直观来看,斯奈德的中国古诗译本简洁而质朴,但却能准确把握精髓。他翻译的寒山诗,是所有英译本中最简洁的,但却是接受度最好的。当时美国出现的“寒山热”,也主要是由他的译作以及作家凯鲁亚克以他为原型创作的小说《达摩流浪者》引起的。斯奈德译本中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种中国诗歌语言和英语语言的结合。很多时候他脱离英语语法,单纯罗列意象,将所有不必要的词汇,例如冠词、连词甚至动词都尽可能地省略,带来一种视觉化效果,类似于蒙太奇艺术。

斯奈德曾明确谈到“视觉化翻译”,他曾说,“我的翻译方法就是:首先从语言层面通透理解诗歌;然后让诗歌中呈现的图像投射到脑海中,就像放电影那样;第三,将我所看到的用我自己的语言写出来;第四,将我所写的诗与原作进行对比,检查其一致性。”这显然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译方法,他将注意力主要放在视觉效果,而非语言之上,用他自己的话说,“不以语言观世界”。

(三)许渊冲与“三美原则”

许渊冲无疑是当代中国古诗外译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之一,他在翻译方面不仅堪称著作等身,而且对诗歌翻译理论和标准贡献巨大,他提出的“三美原则”对中国译者和学者影响深远。三美具体是指音美、形美和意美,这一说法原本出自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字和文章之美的概括:“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按照许渊冲的观点,译者应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和传递这三个方面。此外“三美”之间还有等级序列,许渊冲认为,“意境美最为重要,音美次之,最后才是形美……如果不能同时实现这种效果,至少应该尽可能传递出意境之美和音律之美。”不难理解,译文若失去原诗的意境和优美的音韵,便只剩下一具空壳。

四、结语

从翻译的视角来看,中国古诗从形式到内涵都有其区别于异域诗歌的鲜明特征,诗人们追求的“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的理想状态,要求译者必须把握好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核心概念,更多关注诗歌的美学特征而非语义信息。通过审视几位典型译家的译诗之策可知,要想较为成功地翻译中国古诗,应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着手,挣脱语法和语义的束缚,有意识地发挥视觉化思维过程,用另一种语言重构文字背后的画面感,同时兼顾音与形,再现诗歌不同维度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李英垣,陆雨瞳,王婷艳.论中国古诗词的不可译性[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8-93.

[2]彭建华,邢莉君.论郭沫若的译诗[J].郭沫若学刊,2010(4):29-39.

[3]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彭婷.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6(24):139-140.

[5]费致德.诗歌中情和景的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97-98.

[6]毛翰.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关于中国诗学核心范畴的一得之快[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2-36.

[7]董雁,顾正阳.中国古诗词曲中山文化意象的翻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2-76.

[8]潘智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翻译新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1):95-104.

[9]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8.

[10]范荣,许敏.浅析中国古诗文化意象的汉英翻译策略[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25-28.

[1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12]吴桐,李淑华.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诗翻译[J].海外英语,2018(16):150-151.

[12]刘萍,包通法.从翻译美学视角评析英译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以《行路难》为例[J].中国市场,2015(49):261-264.

[14]党争胜.中国古典诗歌在国外的译介与影响[J].外语教学,2012(3):96-100.

[15]钱书华.从《长干行》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翻译[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4):72-74.

[16]房玉靖.庞德的翻译观及其对中国古诗的创造性翻译[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2):85-89.

[17]李林波.翻译:构建诗性语言之桥——斯奈德英译中国古诗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19-124.

[18]Jacob Leed. Gary Snyder: An unpublished Preface[J].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1986(3):177.

[19]Gary Snyder. 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M]. San Francisco: Grey Fox Press, 1965.

[20]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作者简介:饶前程(1987-),男,陕西城固人,重庆移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翻译。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专项一般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外语课堂文化自信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346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翻译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