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画像》谈阿列卡具象绘画

2022-05-30 09:04戴柏川
美与时代·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自画像

摘  要:阿维格多·阿列卡的艺术创作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的改变,使得他的具象绘画作品具有一种抽象美感。自画像作为艺术家表现自我的直接手段,我们也得以在阿列卡的《自画像》中与阿列卡“对视”,直接感受艺术家所创造的不同以往的具象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阿维格多·阿列卡;自画像;具象绘画

一、阿列卡生平简介

1929年4月,阿维格多·阿列卡出生在哈布斯堡公国一个犹太家庭。12岁时的阿列卡由于纳粹的迫害而进入乌克兰劳动集中营,在此期间,他曾以遭受苦难的犹太人为主题绘制过一些速写,后经红十字会解救去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44年,阿列卡进入耶路撒冷工艺美术学院,并接受包豪斯式的现代美术教育。20岁时,阿列卡来到向往已久的巴黎,对战后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接触和研究促成了他初期绘画的抽象风格。1950年,阿列卡来到意大利,对湿壁画进行研究,并领悟局部作画、一气呵成的作画以及留白的意义,为其后转向具象绘画进行技术上的准备。1965年,阿列卡在卢浮宫参观画展,被正在举行的卡拉瓦乔的画展所震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从绘画到绘画,没有将绘画行为与观看事实联系起来。”画展带给他的危机感,最终使他转向具象绘画。

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只是阿列卡艺术生涯中的一个艺术现象,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他借由哲学思想对“真实”和“存在”的一再思考。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得到对“真实”与“存在”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哲学上的命题,也是摆在写实艺术家眼前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阿列卡的自画像作品分析

阿列卡绘制过众多的自画像,惊讶和沉思构成了他自画像的主题。在阿列卡的自画像中,他或是空洞地望着远方,或者半皱着眉头深思,自画像是画家内心的自我省视,阿列卡画中困惑的自己正是现实中对世界“真实”与“存在”不断思索的反映。

在《身穿蓝色衬衫的自画像,坐着,画画》(如图1)中,阿列卡一手托着头,另一只手拿着画笔,他紧锁眉头正视前方,而桌面上的画纸上则是正在画的自画像。这种画中画的构图也正表明阿列卡本人对“存在”的思考,“我”正在画自画像,而被“我”描绘的画面中的“我”也正在画着“我”。在《举着手的自画像》(如图2)中,阿列卡用左手紧贴着脸颊,眼睛被镜框遮挡,使观者无法知晓他究竟是正视着前方还是分散着目光。《在画架前停顿》(如图3)中画家同样用手覆盖在脸前,这次阿列卡的目光终于得以被观者所见,然而他却将头向左倾斜,将目光远远留在画面之外。阿列卡究竟在看什么?这不由引起观众的注意,而阿列卡目光所注视着的是现实表象之下的真实。

“现实,就是所有包围着我们的,被我们的感官所察觉到的现象;而真实呢,则是我们察觉这些现象的方式。”阿列卡就是在现实的包围中用画笔去“询问”世界的真实。不同于演员,画家不能对自己撒谎,情感是自然流露,而非预先准备,正是自然流露这一特点决定了画家注定在探寻真实的道路上孤独前行。

阿列卡留下的众多自画像也正勾绘出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思索的画家本人。自画像作为一个由来已久的绘画题材,有许多画家都进行过自画像的创作,绘画的主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对自身形象的描绘,而是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在伦勃朗的自画像中构建了艺术家一生的沉浮起落;在维拉斯贵支的自画像中,也可得见那一时代的艺术创作的缩影及艺术家的自傲;而在梵高的自画像中,也可一窥画家坚毅的眼神与对艺术不屈的信念。而在阿列卡的自画像中,画中的自己对世界永远充满着探索的欲望,他的目光并不是那般坚定,但他在以自己的视角窥视着这个世界,并思索何为真实。

图4中,阿列卡所采用的姿势本是传统自画像中常见的角度,与维拉斯贵支的《宫娥》中对画家的描绘相似。而阿列卡通过对画面的巧妙分割处理,使得这一传统的经典图式焕发出新的魅力。画家描绘的是站在画框边上的自画像,画框占据了画面近三分之二,画家本身的肖像被压缩到画面最右端,甚至肢体也被画框和画面边缘裁切不为观者所见。棕黄的亚麻画布被明亮的木制画框支撑填充着画面右部,画布画得极放松,颜料被大量的油稀释,用略微生硬的毛笔在画面上留下浅浅的色层,隐约透露出画布底层的颜色,仿佛散发出光芒。右边的空隙被画家深色的衣服填充,只有在画面右上角画家的头像边上留下些许空隙,流露出冷灰色调的背景。

除了画面大框架上对人物的挤压以外,画面也不乏作者精心的细节安排。位于画面最左边的画框横梁整体只露出细小的长条,所露出的部分上部略宽,而下部紧窄以至于似乎要从画面中消失,而这一细微的倾斜带来的是整体画面水平向右的力,使得占据画面左部的画框用不多的内容构成整体画面的骨架。画面中最重要的两条横线:画框上部横边和中间支撑的横条,同样在画面结构中举足轻重。画框上边和画面齐平,引导观者的视线从画面的左上角顺延至画面中心的画家形象,侧边的高亮白色竖线和画家深色的一物构成了整幅画面最强烈的对比,吸引观众的目光又自画面上部降落到画面中下部的横条构成闭环。由画框的分割与画家肖像背后空出的背景,构成了画面主要的三块浅色色块,画框的上半部分占据的面积最大,之后是由画框下部切割形成的长方形,而背景和面部所构成的浅色色块则最小。画框上部所构成的长方形的长边是竖直的,它带来的是向下的力,這一向下的力被画框下部形成横向长方形所阻拦,垂直的力被抵消。右边也是同样,画面中明度最暗的衣服具有向下沉的趋势,而这一趋势被画家裤子的略微浅一些的暗色所支撑,形成了画面右部分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占据画面左边近三分之二的画框,事实上具有着向右倾轧的倾向,一方面是由于画框整体的浅色调扩张倾向,另一方面则是画面中那两条横向木梁的作用。同样,这一力量也被画家很好地平衡,这是画家身穿的深色衣物的巧妙作用,深色的衣物使阿列卡的躯体只占用了画面的小半部分,便可与极富扩张倾向的画框构成平衡。

阿列卡本人微微张着嘴,似乎在惊讶着什么,环视画家本人,能够体现情绪的肢体已经被画家全部隐藏起来,就连身上的衣物所使用的低饱和色彩也使画家的情感被最大程度地隐匿。我们只得再次回到画家目光空洞的肖像上试图解读什么,微微皱着的眉头,阿列卡是在思索着什么吗?无光的眼神是正视前方还是已然神游九霄?画面中留给观者的信息并不多,但这仅有的信息却给了观者最大的探索空间。

三、阿列卡具象绘画的魅力

阿列卡的具象绘画不同与传统意义上的具象绘画,反而具有一种抽象美感,在形式构成上也独具一格。阿列卡对物象进行直接观察并使用放松、狂放又松弛有序的笔触进行描绘,在亮部和灰部上适当露出画布底色,并把暗部压重,其绘画的独特技巧也是其画面趣味的重要构成部分。

平静的表面之下,阿列卡在画面中达到的简约效果是其艺术魅力之一。阿列卡放弃以往绘画中庞杂的元素,而对画面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精简,其作品中通常是简单的一组静物、人体,现实世界的庞杂和繁复都被隔绝于画面之外,细节则保留得恰到好处,使画面丰富耐看,整体又显得精炼简洁。这并没有让他的画面显得简单,相反,化简后的画面使画面结构的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凸显出来。如此,阿列卡的作品便有了一种虽简单,却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具有一种神经质的魅力。

阿列卡的绘画有着很强的构成元素,但若是仅从平面构成角度分析是不能真正理解阿列卡的绘画艺术的。不仅由于阿列卡是从对具体物象描绘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在于这一构成元素并不只是他对画面分割的刻意强调,而是他观察世界角度的改变。阿列卡采取了不同于以往艺术家观察世界的视角,倾斜的、被切割的、局部的物体成为了阿列卡对世界的印象。阿列卡并未一味追求画面的效果与视觉冲击,相反,他强调了绘画的本质,绘画不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更不是对独特性的刻意追求,而是包含更深层的画家个人意志与对现实存在的思考。

相较于以往的写实绘画,阿列卡所创作的具象绘画具有更强的表现元素。不同于传统绘画对物象的描摹,也不同于印象派对光色的追求,阿列卡的绘画首先是对物象的认识,即画面中的画框并非画框在画布上的二维投影,也非画框所反射的光线于视网膜中的投影,而是画家本人视角中的画框这一物。这一特点在他的其他静物画中有着更明确的体现,画面中的静物是画家视角中的静物本身,观众得以经由画家之眼对日常事物进行常识之上的重识。

具象绘画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对画家眼中世界的展现,观众经由现实中画家的作品得以体会画家眼中的现实。画家笔下的现实也非对现实的复制,而是由画家主观控制下的,被画家所经受的经历、观念、哲学所改造后的世界。阿列卡的具象绘画所展现的,正是那样一个属于他个人的空间。阿列卡对现象学、神学、哲学都非常感兴趣,曾一度痴迷于海德格尔的关于“物质的世界”的哲学观点,于是他在索邦神学院注册成为学生,并加入了胡塞尔的研修班。正是由于阿列卡对于哲学的关注,对于“真实”和“存在”的思考常在他的绘画中不经意流露出来。

阿列卡描绘的对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象,然而通过对观看视角的转变,使得普通的物体具有了另类的特质。阿列卡以静观的姿态重新观察世界、描绘眼前的物象,这种主动观察使他的作品脱离了概念化的表达,每一个物象仿佛都被注入了“灵魂”。这些作品,也许就是他对于“真实”给出的答案。这种“静观”带来了充满宁静的作品。

四、结语

“自从我感受到了根据亲眼所见的事物来画画的乐趣,对于我自身而言,就必须放弃我已经学会的东西,必须学习不再归纳,不再制造,不再解构,只是用线条和笔触去捕捉和追随我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切。”在阿列卡的绘画中,他对形式构成的理解和对绘画表现性的运用最终都归结于他对具体物象的描绘中。与之相对的是作为西方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同样是对现实进行描绘并在画面中融入抽象构成元素,与阿列卡不同,具体的物象对于塞尚而言,只是表达的媒介。塞尚更注重绘画本身,而现实只是他用以创作的媒介;阿列卡绘画中的具象,则是画面最为重要和直观的元素,而所有的抽象、构成或表现性的运用都隐藏在其中,抽象的形式是服务于对具象的表达。

这样的原则在阿列卡的诸多自画像中也得到体现,观者在欣赏其作品时,首先就会知道这是一幅具象绘画,画家正站在画框之后,在画框和画面的夹缝中凝视前方,观者很容易就被这一形象所吸引,因为它如此直观甚至全然没有艰深晦涩之处。但是也可能使观者对营造这一形象的抽象技巧和表现性的运用一无所知,因为阿列卡是如此有条理地描绘具象世界,以至于觀者看到的似乎就仅仅是具象本身。这时,观众也只能是对他具象绘画中所展现的隐含的抽象美感到无比惊奇而已。

参考文献:

[1]贾德旭.阿列卡中后期人物画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2]余丁.阿利卡的艺术生涯[J].美术杂志,1998(3):76-79,58-59.

[3]刘渊.追寻真实之迹——阿利卡的绘画艺术[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6):89-91.

[4]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戴柏川,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形式语言研究。

猜你喜欢
自画像
自画像连连看
五月·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自画像的内心独白
我的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自画像(外二首)
我的“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