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中的人民史诗:《山海情》的群众史观格局

2022-05-30 12:39王蕊
美与时代·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山海情群众路线脱贫攻坚

摘  要:作为脱贫攻坚题材的影视剧,《山海情》“高开高走”,获得了口碑收视的“双丰收”,该剧以小见大,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将反贫困斗争这一宏大主题,转化为能使观众与之共情的成功作品,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该剧的创作理念中蕴含着深刻的群众史观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脱贫攻坚的主体。

关键词:山海情;脱贫攻坚;群众路线;唯物史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SZKZX202107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的《山海情》是由正午阳光出品,黄轩、张嘉益、郭京飞、热依扎和尤勇智等人主演、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在2021年初上映时,该剧就受到了专业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3,可以说是同类题材中的优秀作品。该剧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宁夏西海固地区与福建省结成对口帮扶,在基层干部马得福的带动下,并在治沙专家凌教授的帮助下,村民们完成了整体搬迁和产业升级,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该剧的成功在于“以小见大”,不论主角配角,都力求真实鲜活,拒绝脸谱化、扁平化,为观众展现了反贫困斗争中可歌可泣的奋斗众生相,使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其背后的创作理念恰恰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不谋而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脱贫攻坚的胜利必须依靠群众,脱贫攻坚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一、多角度展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唯物史观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问题上,坚持群众史观,这一立场使其与唯心史观的英雄史观划清了界限。概括地说,唯物史观对历史创造者的论证,是以现实的人为立足点的。一切历史的前提就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而进行这一活动的主体恰恰就是人民群众。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出:“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295需要注意的是,“人民群众”在概念上有其特殊性,只要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添砖加瓦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范畴。在此基础上,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在三个层面上对历史过程起到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而该剧正是从多个方面,向观众展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例如,用来接纳村民整体搬迁的“吊庄”本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正是在村民辛勤地改造之后,才成为适合耕种的土地。后来在扶贫干部和专家凌教授的带领下,村民们学习种植菌菇,将“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的干沙滩,变成了富裕美丽的绿水青山。其中有一个镜头非常令人震撼,它描绘了村民再去往“吊庄”的路上遭遇了猛烈的沙尘暴,霎时间漫天黄沙、遮天蔽日,不免让人产生绝望之情,而在结尾处,曾经荒凉肃杀的戈壁滩在村民的改造下,成了富足宜居的“金沙滩”,这前后的鲜明对比,映衬出了人民群众身上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无论是扶贫干部、专家教授,还是普通的村民,他们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而在这片黄土地上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故事,都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正是在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下,西海固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一个贫困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变成了富裕幸福、山清水秀的地方。

白校长是一个怀揣教育梦想的理想主义者,他多次规劝偷改年龄、辍学打工的女学生继续上学,但却无法得到周围人的认同,甚至连自己曾经的学生——马得福也认为出去打工是一条道路,没有必要劝阻。后来,他不惜冒着犯错误的风险,偷偷卖掉捐赠电脑,就为了带领全体学生参加歌唱比赛。白老师这一角色更像是一个守护者,坚定地守护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其成为一块净土。帮助贫困群众的子女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一点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生活的创造者,生活富裕绝不仅仅指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是要能满足群众的精神需要,并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正向的精神需求。

小人物往往蕴含大智慧、大能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者。剧中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是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人物。开篇,马得宝给观众的印象是叛逆不羁的,但他却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建造大棚种植蘑菇,成为村中捞到第一桶金的人。而李水花和白麦苗两位女性角色,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水花坚韧不拔,独自一人用板车拖着行动不便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来到“吊庄”,后来又学习种植菌菇致富,虽然中间也经历波折,但最终还是和家人过上小康生活。白麦苗敢爱敢恨,当政策号召当地女性去福建工厂工作时,虽然她当时在心中对自己的父亲和爱人有着无限的牵挂,但她最终仍下定决心,响应号召,最终成为闽商在宁夏投资建厂的负责人,事业爱情双丰收。实际上,正是这些真实鲜活、有着自己小脾气和小心思的普通人,却是实现脱贫致富、社会变革的决定者。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有意无意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剧中的人物也实现了自我蜕变。

本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这一宏大主题转化为能够打动观众的真实细腻的情节,例如,在开篇,本剧就以点带面地描绘了一个贫穷落后的西北村庄,主角马得福青梅竹马的爱人——李水花,只能为一头驴、两只羊嫁给隔壁村子的安永富。因此,马得福将自己的扶贫决心化为一句话,就是希望“涌泉村的女子不再为一头驴就能许人”。这里没有大段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却能使观众为之所动。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拒绝“假大空”,做到有血有肉的真实呈现,即使是剧中的基层干部,也鲜有“主角光环”,例如,扶贫干部张主任在劝说从“吊庄”偷偷跑回来的村民时,就并非十分顺利,最后,还是在马村长和老支书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任务。这也说明历史的进程并不能看作单个人的堆砌,而是要被视为人民群众的合力。

二、直面扶贫过程中的问题

《山海情》之所以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敢于揭示扶贫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或批判。例如,该剧有一个片段,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观众国家用来扶贫的珍珠鸡实际上一直被涌泉村的村民杀着吃掉。这说明了扶贫不应该只是向村民直接提供物资,而是应该培养其能力,正所谓“扶贫扶智”。只是单纯提供物资或补贴给贫困群众,并不能实质解决贫困问题,群众的脱贫能力不高,很容易掉进“返贫陷阱”。并且,受自身能力所局限,例如,受教育程度较低或年龄偏大,贫困群众对各项扶贫政策可能并不了解,由此也会导致他们陷入不利境地。剧中有一个细节就是讲马得福帮助留守儿童的爷爷办理医保,在现实中,应该大力宣传国家出台的各项保障政策,并简化办事手续,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真正地解决有需要的群众问题,改善其处境。

此外,贫困群众往往较为保守,缺乏奋斗精神,不少人甚至“等靠要”思想严重。例如,村民一开始并不愿意搬迁到“吊庄”,甚至一些已经搬到新区的人,也会偷偷跑回来,原因是因为当地的条件艰苦,生活不便,后来也是在老支书的开导下,劝导村民说“有奔头那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真的苦”,大家才同意回到“吊庄”。而且,在扶贫的过程中,很多贫困群众也存在短视思维,例如,在看到白麦苗外出打工、收入可观之后,很多村民都让自己家中的女娃偷改年龄,辍学打工。他们没有从长远的眼光,来正视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甚至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巨大作用,而是只重眼前小利。正所谓“扶贫扶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和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2]240因此, 在扶贫的过程中,也要激发群众的脱贫意识,培养其奋斗精神,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民群众虽然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其创造历史的活动会受到主客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例如,剧中村民让女学生辍学打工的一个原因,是为了让她们外出挣钱,接济自己的兄弟,这就暴露了村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实际上,一定时期的人们总会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意识有其独立地位,而落后的文化意识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群众思想往往也较为封建保守。因此,在扶贫过程中,需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先进科学的思想文化意识,使其可以更加积极地创造历史。

最后,在扶贫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伤害了贫困群众的权益。对于这点,该剧没有回避,而是选择直面问题,并大胆批判。例如,欺下瞒上的麻县长,在明知菌菇积压,菜贱伤农的情况下,还是执意召开表彰大会,最后是马得福挺身而出,将实情越级告诉了杨书记,当场“打脸”麻县长。之后,虽然杨书记联系了经销商收购蘑菇,但是经销商却将价格压得很低,为了不伤害村民的利益,最后是凌教授自己掏腰包,补齐了差价,帮助村民还上了贷款。实际上,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而这些现象既伤害了群众的正当权益,也会激化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是脱贫攻坚成功路上的阻碍。因此,党和国家明确要求把纠正脱贫攻堅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见,该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真实性,这种真实,不仅仅指真实地描绘了扶贫过程中的感人细节,更意味着它对于扶贫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敢于真实地呈现,并给出自己的思考,而这一点没有深入群众,认真走访调查,并将其凝练升华,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揭示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山海情》热情讴歌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脱贫致富成就,真挚细腻地描绘了当地老中青三代人的奋斗经历,将群众层面的微观视角和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结合起来,体现了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旨归。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是社会主义事业依靠的坚实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其工作中,必然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3]15相反,如果在工作中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或者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那么任何工作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所代表的并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就是这一发展思路的内在与必然要求。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其中一点就是要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种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而中国共产党制定各种扶贫战略,出台各种扶贫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东西差距,最终使全体人民扎实迈进共同富裕生活,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幸福感与获得感,都充分体现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政治立场。

四、结语

影视剧《山海情》,描绘了普通群众和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实现的成就,没有大段的说教和浮夸的演技,也没有滤镜磨皮和“鲜肉流量”,却凭借真实细腻打动了观众,其背后的创造理念蕴含着群众史观的思想,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40.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5.

作者简介:王蕊,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山海情群众路线脱贫攻坚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土味《山海情》凭什么热度不减?
好看的“扶贫剧”不止《山海情》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