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数形结合 发展几何直观素养

2022-05-30 10:48李杰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几何直观一题多解数形结合

【摘 要】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让学生走出“题海”,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几何直观;一题多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016-06

几何证明题在中考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属于难点,还具有拉开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的作用。而角和线段是初中几何的基本元素,其中角相等的证明,基本上可以涉及初中几何的方方面面,如角平分线、两直线平行、三角形全等及相似等知识。解决角相等问题的知识和方法越多,选择的范围也就越广,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各地试题,有的给基础习题添加新问题,有的给基本模型创设新情境,有的赋予核心概念新视角。对此,学生要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灵活运用角平分线、两直线平行、全等三角形、等面积法等知识和方法,提升自己的解题

能力[1]。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下面笔者通过一道初二几何压轴题,展示数形结合与几何直观在证明角相等的问题中的

作用。

1   试题再现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24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分别交x轴、y轴于点A(a,0)与点B(0,b),且a,b满足a2+4a+4+|2a+b|=0。

(1)a=____;b=____;

(2)點P在直线AB的右侧,且∠APB=45°,

①若点P在x轴上,则点P的坐标为____;

②若ΔABP为直角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点P在第四象限,∠BAP=90°,AP与y轴交于点M,BP与x轴交于点N,连接MN,求证:MP平分ΔBMN的一个外角。

2   解法呈现

解析问题(1):方程左边前三项先完成配方,然后根据两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则这两个非负数都为零这一规律,得到两个方程,最终解得a=-2,b=4。

解析问题(2):①如图3,根据上一问得到b=4,则得到OB的长为4,再根据点P在直线AB的右侧且在轴上,再加上∠APB=45°,很容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OP=OB=4,进而得到P的坐标为(4,0)。

②如图4,题目要求ΔABP为直角三角形,并没有指明哪个角是直角,此时要应用分类讨论思想。由于已给出∠APB=45°,因此只有∠ABP=90°和∠BAP′=90°两类。

当∠ABP=90°时,过点P作PC⊥OB于C,易证ΔAOB≌ΔBCP(AAS),∴P(4,2);当∠BAP′=90°时,过点P′作P′D⊥OA于D,同理可得ΔADP′≌ΔBOA,∴P′(2,-2)。即满足条件的点P坐标为(4,2)或(2,-2)。

2.1  利用平行构造全等

问题(3)解法1:已知∠BAP为直角,因为两坐标系互相垂直,容易想到“K字型”模型。借助平行辅助线,构造两组全等,进而将角的问题通过全等得以转化。

如图5,由(2)知点P(2,-2),∵A(-2,0),∴直线AP的解析式为,

∴M(0,-1),∴BM=5,

同理,直线BP的解析式为y=-3x+4,

∴N(,0),∴MN=,

过点P作PH∥AB交x轴于H,

∵∠BAP=90°,

∴∠BAO+∠PAH=90°,

∴∠BAO+∠ABM=90°,

∴∠ABM=∠PAH,

在ΔABM和ΔPAH中,

∴ΔABM≌ΔPAH(ASA),

∴∠AMB=∠PHA,AH=BM=5,

∴∠PMG=∠PHA,OH=AH-OA=3,

∴H(3,0),

∴NH=3-,

∵P(2,-2),M(0,-1),H=(3,0),

∴PM=,PH=,PM=PH,

∴ΔPNM≌ΔPNH(SSS),

∴∠AHP=∠PMN,

∴∠PMG=PMN,即MP是ΔBMN的一个外角的平分线。

评析:借助平行线构建了“K字型”基本模型的两个全等三角形ΔABM和ΔPAH,进而求得了AP和BP两条直线的解析式,利用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和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MN=NH,PM=PH,最后再次利用全等求得两角相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两直线平行、三角形全等、两点距离公式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还要重视基本模型的渗透。

2.2  巧借中点构造全等

解法2:要证明∠DMP=∠NMP,可以转化为证明∠AMB=∠NMP,于是想到作MP的垂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根据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借助直线解析式可以得到交点坐标,进而获得相等线段。

如图6,过点P作PM的垂线,交MN的延长线于点C,交y轴于点D。

设直线AP为y=kx+b(k≠0),直线过点A(-2,0),P(2,-2),

则有,解得,

∴直线AP为,

令x=0,则y=-1,∴M的坐标为(0,-1),

又∵AP中点为,即(0,-1),

∴M为AP中点。

设直线BP为y=k1x+b1(k1≠0),直线过点B,P,

∴,解得,

∴直线BP为y=-3x+4,令y=0,则,

∴N。

设直线MN为y=k2x+b2(k2≠0),直线过点

M,N,

∴,解得,

∴直线MN为,

又∵∠MPC=∠BAP=90°,

∴AB∥PC,设直线PC为y=2x+b3过点P,

∴-2=4+b3,解得b3=-6,

∴直线PC为y=2x-6,

∴,解得,

∴MC=。

又∵BM=OB+OM=5,∴BM+MC,

在RtΔABM与RtΔPCM中,

∴RtΔABM≌RtΔPCM(HL),

∴∠BMA=∠CMP,

又∵∠DMP=∠AMB,

∴∠DMP=∠PMC,

∴MP為∠DMN的平分线。

评析:借助两直线垂直时k值互为负倒数的基本知识得到PC的直线解析式。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推出M为AP中点,再由直线解析式求得N,C的坐标,然后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BM=MC,最后利用全等求得两角相等。

2.3  利用函数构造全等

解法3:利用∠APB为45°这个条件,结合本问要证明的结论反推回来,此时作BP的垂线能够得到全等三角形。

如图7,过点P作BP的垂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Q,交y轴于点G。

设直线BP为y=kx+b(k≠0),B(0,4),P(2,-2)在直线BP上,

∴,解得:,

∴直线BP为y=-3x+4,又∴BP⊥PQ,

可设直线PQ为,P(2,-2)在直线PQ上,∴,,

∴直线PQ为,

求得:,。

∴NP===,

GP===,

∴GP=NP。

∵∠BPA=45°,∠BPQ=90°

∴∠NPM=∠GPM=45°。

在ΔMNP与ΔMGP中,,

ΔMNP≌ΔMGP(SAS)

∴∠NPM=∠GPM,即MP平分∠GMN。

评析:此法同样用到了两直线垂直时k值互为负倒数,获得PQ直线解析式,仍旧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线段相等,最后结合已知的45°角和公共边,只用一次全等就能证明结论。两直线垂直k的关系、特殊角的应用是此方法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构建全等模型,发展几何直观素养。

2.4  借助旋转构造全等

解法4:题中∠APB为45°,若向两边作垂线可以得到半角模型,可得出PE的辅助线做法,进而构造全等的模型。

如图8,过点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分别交于点C,D。

∵P(2,-2),∴CP=DP,

将?CPN绕着P点逆时针转动90°,C点落在D点上,N点落在y轴的E点上。

∴?CPN≌?DPE,

∴∠CPN=∠DPE,EP=NP,

又∵∠CPN+MPD=45°,

∴∠DPE+∠MPD=45°,

∵∠EPM=45°,

∴∠EPM=∠NPM。

在?EPM与?NPM中,,

∴ΔEMP≌ΔNMP(SAS),

∴∠EMP=∠NMP,即MP平分∠NME。

评析:过P向坐标轴作垂线,易得到正方形,再加之∠APB=45°的条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由于学生常见的半角模型多是以直角为背景的,此时旋转思想的应用比较自然,最后利用二次全等便可直接证明两个角相等。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基本几何模型的提炼,如半角模型、全等模型等。

2.5  用等面积法构造全等

解法5:利用角平分线的逆定理来证明角平分线,往角两边作垂线应该是最容易想到的辅助线方法,再借助等面积方法思想,只需要证明PY=PH即可。

如图9,过P点分别作y轴与MN的垂线交于点H与点Y。

设直线AP的解析式y=kx+b(k≠0),直线过点A(-2,0),(2,-2),

∴,解得,

∴直线AP为。

∵直线AP交y轴于点M,

∴M(0,1),

∴OM=1。

设直线BP为y=k1x+b1(k1≠0),

直线BP过B(0,4),P(2,-2),

∴,解得,

∴直线BP为y=-3+4,

∵直线BP交x轴于点N,

令y=0,则,

∴N(,0),

∴ON=,

评析:要证角平分线,可以证明点P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即可。作角两边垂线的辅助线还是比较容易想到的,这样可以接着把问题转化为面积问题,进而转化为求线段长的问题,最终还是构造全等模型证明角平分线。面积法往往可以使问题简化。

2.6  截取线段构造全等

解法6:最简单明了的方法就是直接构造两角相等的全等三角形,截取线段相等不难想到,但是要借助直线解析式证明PN=PH是重难点,而借助坐标解决线段相等问题变得较为简单。

评析:此解法为六种解法中最为巧妙的。难点是截取线段相等,亮点是解析式求点坐标,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边相等,最后利用SSS巧妙证明全等。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化繁为简的技巧,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理清解题的思路,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几何题目中,辅助线的添加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对解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条件添加辅助线?如何结合结论添加辅助线?这些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平时还应多开展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模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2]。

由上述例题可以看到,函数解析式对于几何证明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求解点的坐标,也能间接解决线段相等的问题。两直线互相垂直时,k的关系以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都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应打破束缚,勇于探索,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

【参考文献】

[1]曹晓荣.与角平分线相关的基本题型[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7(8).

[2]孙刖夫.浅谈初中《几何》习题一题多解与多变[J].成都教育学员学报,2000(7).

【作者简介】

李杰(1986~),男,四川成都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几何直观一题多解数形结合
例析初中数学的多解问题
浅谈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几何直观——数学教学的应然之道
多路径:让课堂教学更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题多解的教学问题分析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浅析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