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习共同体理论促进历史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2-05-30 10:48殷姝楠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目标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变革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也正是学习共同体所追求的,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引入历史教学的实践探索十分必要。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共同体理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035-03

Y校是创办于1992年的公办初级中学,2003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和管理等各方面都能持续优化并有所创新。本次实践活动选取Y校初二(六)班为样本,从2020年9月到2021年7月,历时一学年,进行了“运用学习共同体理论管理班级”的实践研究探索,希望能寻求突破,构建初中历史教学的新模式。

一、实施概况

(一)实验主体

分组前动员,向学生指出这是一场实验,有收获也会遇到问题,需要大家配合和支持。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在出现问题时获得他们的理解。学生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参与活动设计,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消除了抵觸情绪,更容易接受新的尝试。根据全纳原则,初二(六)班共45名学生,除一名学生正在办理出国留学手续外,其他44名学生全部参加。学习共同体对学生来讲是个复杂的概念,在实际的运作中,笔者把学习共同体称作小组,以便于学生和家长理解。人员规模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3~6人的小组学习是提供给个体的最好的参与环境。在合作中,3~4人最为合适。小组太小,成员之间无法达成力量的均衡,也不利于教师把控;人数太多,则会因为意见太多,不能迅速地达成一致并完成任务。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44名学生分为11个小组,每小组4人。

由学生自愿报名,自荐成为组长。确定组长人选后,下一步由组长自己选择组员。让组长自由选择组员,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在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更清楚地了解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只是随意选择,就会出现成绩优秀的学生聚在一起,成绩较差的学生聚在一起等现象,无法发挥共同体的互帮互助作用,还会影响课堂纪律。于是,笔者还设置了一个条件,4名组员的上学期期末历史科目平均成绩要在60到85分之间(期中班级平均分为72.64分),这样就可以尽量把各层次的学生交错分开,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

(二)运行与监督机制

期末考试中的平时成绩是由教师按照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打分的,也是历史教师唯一能控制的一项评分,由于平时成绩要计入档案,学生和家长对此也比较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学生在课上课后的所有表现进行系统的管理,每两周统计一次,按各组总分列出最优秀的三个小组。如上课违反纪律每次扣1分,作业未交每次扣1分,积极回答问题每次加0.5分,听写90分以上每次加1分,这些是平常的表现。在进行活动时,也可以将课堂讨论、编演历史剧、制作手抄报等作为加分或扣分的评判内容。这种管理机制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重视学生的成绩,也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更科学、全面和系统。

(三)提出愿景

笔者提出的愿景是本班成为Y校初二年级历史成绩最优秀的班级,希望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各组学生根据这个大的愿景,开会讨论后设立了自己小组的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意义协商”是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协商一定是在开放、自由的氛围中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资源的共享。师生之间、组内成员之间形成平等协商的关系,更易于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任务,进而努力完成任务,这也是历史学习共同体健康运行的基本条件。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运用实例

下面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探讨学习共同体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精心准备

在理解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情后,笔者挖掘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课件。同时为学生布置预习教材的任务,要求有兴趣的学生查阅罗斯福、经济危机等相关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角色扮演,从小人物看大时代,更好地感悟历史,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普通美国人在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生活以及新政实施后的喜悦,培养学生正视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课堂生成智慧

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本课教材分为新政背景、内容、作用三大部分,内容清楚明了,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略显单薄和生硬。如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到过去,置身历史现场?笔者采用了角色扮演感悟历史的方法,设计了选举、给总统提建议等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扮演小人物,体会大时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笔者找寻大萧条时代的流行歌曲,烘托课堂气氛,重现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历史是遥远的,但历史人物却是鲜活的,罗斯福面对挫折时的坚强和勇敢感染了每个学生,教师也应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程最后部分,教师应明确“危机可以暴露制度的弊端,危机也可以成为发展国家、成就个人的机遇”,帮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直面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讲更为重要[1]。

(三)课后拓展延伸

笔者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金融危机?”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新政的认识,也能使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感受到了历史对现实生活的作用,深刻理解了以史为鉴的意义。作业完成情况也是评价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学习共同体将课前、课堂、课后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教学更加系统有效。

三、问题分析

(一)案例1

分组活动已接近尾声,还有12名学生没有组成小组,也就是三个组长没有组员,剩下的多是男生,且纪律意识不强。笔者给他们开了会,再次重申没有参加小组的学生就没有加分,平时成绩就会低于其他学生,希望他们能互相包容。很快这12名学生就组成了3个小组,且在学习活动中表现较为突出。

青少年有比成年人更强烈的社交的需要,即马斯洛所称的爱与归属的需要。他们希望得到爱并有机会爱他人,希望能融洽相处,相互信任,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依附于一定的组织与团体,被团体接纳,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只有在归属群体中,个体才能真正获得发展,既能从其他人的进步中获益,又能够通过自己的进步使他人获益。同样,青少年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值得大家重视。班级中的学困生,感受着失败和被人冷落,错以为冷漠和叛逆就是在表现着自己的与众不同;成绩中等的学生默不作声,不突出也不给班级添麻烦,成为了班级里的“隐形人”。这两个群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得到了关注,收获了尊重和理解。青少年非常注重同伴对自己的态度和言行,特别是在熟悉的学生群体之间,这种影响更加充分,他们彼此间往往能够发现教师所忽略的品质,并表达出欣赏和赞同的态度,个体的成长推动成绩的进步,而成绩的进步也最终会促进每个人的成长。

(二)案例2

有一次,某小组的一名学生没有写作业,按以往的做法,笔者会直接找她谈话,通知班主任和家长,并记录在案。但这次笔者却用开玩笑的语气说:“组长,你们组有个学生没交作业,我要向你投诉。”这样就把问题放到了组内解决,也给了这名学生一次改正的机会,在之后这名学生就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历史学习共同体模式中,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同龄人的成长背景、思维方式、认识水平更为相似,他们能更容易地走进对方的世界与之沟通,从而达成共识。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教师、家长的多次教育,可能还不如好朋友的一次谈心或者同伴的一句鼓励或赞扬。将组内四人变为共同进退的利益共同体,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起到了明显的监督和牵制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应该是富有创造力而勇于探索的人,扮演着倡议者、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要充分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

四、实施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在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新的历史教学模式更注重愿景和情感的维系,比单一的合作教学、研究性教学、学案教学更加系统有效。在这种新模式下,充分相信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可以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上起到关键作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学生发挥了巨大的潜力,始终在创造、在参与、在努力,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创新,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共进退。学生通过互教互学,互帮互助,增强了人际交往的和谐程度,既展示了自我,又感受到了同伴的认同,学生间的情感普遍得到了加强。他们在互助合作、公平竞争中逐步完善人格,改善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学生成绩稳步提升

从表1中能看出,在4次大型考试中,初二(6)班的历史成绩都在稳步上升(其中下学期期中题目较容易,造成成绩波动),年级排名也在上学期期末时一跃成为年级第一名,并保持到实验结束。从中可以得出结论:运用学习共同体理论优化了历史教学,提高了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学习共同体内部的互帮互助、共同体之间的比学赶超的作用得到了体现。

(四)增强了中等生、学困生对历史课的参与度

学习共同体让中等生、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知道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同伴的激励和帮助下,树立了自信,更愿意改变自己。

五、反思

本次教学实践研究历经一年时间,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实际的运作时间较短,还需要反复实验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实验选择的样本Y校初二(6)班,属于各方面较优秀的班集体,而学习共同体理论对中等班级、问题班级的历史课教学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实践研究。筆者在确立主体时设置了分数的限制,这种以成绩为分组标准的做法,是否限制了共同体作用的发挥,也是笔者的疑问。由于笔者理论水平有限,很多问题还未能彻底解决,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炳章教育文选》编委会.何炳章教育文选(三)[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殷姝楠(1979~),女,汉族,吉林辽源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习共同体在教学及班级管理方面的应用。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