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30 10:48肖冬冬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应用策略

【摘 要】如何借助微课高效组织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很多一线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简要分析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微课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几点应用微课的策略,指出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微课用于课前预习、重点讲解、知识串联、场景再现、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课后引导等多个教学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提升历史素养。

【关键词】微課;初中历史;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040-03

很多初中生都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活动缺乏趣味性,很难高效参与知识的探究环节,对其综合素养的发展造成了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引入“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理念,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开发微课,探索将其合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有效策略,从而实现学生积极探索课内外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的目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微课的重要性

微课是指教师基于教学目标,为提升教学质量而开发的一种教学资源,具有内容精简、灵活多变、生动形象、重点突出等特点,可用于课内外教学活动中[1]。将微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中可以引入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史料信息,有助于降低教材知识的理解难度,并且内容生动形象,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探究和思考相关知识。第二,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学涉及知识、情感、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引入微课,可以辅助学生在生动的视频情境中透彻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重点开发不同主题和类型的微课,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微课,查找相关资料,深入探究感兴趣的知识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微课学习的频率和知识探究的深度,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

(一)用于课前预习,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策略引导初中生参与预习活动,使其在预习期间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使其在课堂学习期间高效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保障预习效果,教师可以开发预习型微课,借助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在微课的辅助下更好地参与预习活动。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为例,讲解本课知识前,教师可以开发微课,简要讲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相关知识。为避免学生产生预习压力,开发预习型微课期间,教师可以在微课开始时分享《资治通鉴》中“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这句话,让学生初步想象一个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其思考西汉统治者怎样做才能够让人们生活在“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这样的太平盛世,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动机。同时,预习型微课也要避免讲解过于深入的问题,只需要帮助学生简要梳理教材内容。如在讲解“休养生息政策”时,教师可以补充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归纳这一政策的背景、推行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以及对西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微课中适当分享史料信息,辅助学生分析“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等句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休养生息政策中轻徭薄赋、使士兵还乡务农等相关内容。此外,为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借助微课参与课前预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结合教材内容引入激昂或舒缓的背景音乐、简单易懂的漫画或图片,从而使学生快速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微课的学习,并乐于利用碎片化时间主动地观看微课。

(二)用于重点讲解,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通过口述、板书、播放课件等方式讲解重点知识,导致课堂知识讲解效率不高且教师无法及时关注多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问题。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微课的方式讲解重点知识,这样既可以提升课堂效率,又有助于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目标。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为例,帮助学生理解“鉴真东渡”相关知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微课高效讲解相关知识。预习期间,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通常集中于教材中的文字,只能初步理解鉴真五次东渡日本都没有成功,最终在第六次成功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简短的文字和简洁的预习型微课很难使其真正体会到鉴真的优秀品质和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因此,教师需要开发对相关知识进行详解的微课,引入“鉴真坐像”“唐招提寺”相关的图片,分享郭沫若赞扬鉴真的诗歌,请学生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内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史料,加深对鉴真的品质及贡献的理解。播放微课期间,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当发现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可以暂停播放,请学生简要分析微课中引入的史料,进而使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此外,当发现部分学生对郭沫若所写诗歌产生了兴趣时,教师也可以请其分析诗歌的内涵,指出“传道艺”的含义,从而强化其分析意愿。以上,借助微课讲解重点知识,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

(三)用于知识关联,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不同历史事件之间可能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多数初中生在历史学习期间,无法感受到不同内容之间的关联,而教师在引入旧知识期间又很难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鉴于此,教师可以适当开发微课,将不同的知识串联在一起,这种知识串联的方式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的教学为例,本课知识与“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知识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讲解本课知识前,教师可以适当开发微课,将其应用于知识串联环节。教师要在微课中引入教材“袁世凯复辟帝制”相关知识,即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重点突出其中“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从而将视频内容与本课巴黎和会相关内容和五四运动中“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联系起来。同时,视频中也要介绍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北大采取的一系列教育举措,展示出其对我国青年学生的影响,进而使学生明白1919年北京学生自觉组织并参与爱国行动,要求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历史背景。此外,在微课结尾,还可以分享五四运动期间及五四运动胜利后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刊物或文章,从而自然地引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以上,通过科学应用微课,可以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感受1915年至1921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感受每一课的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四)用于场景再现,强化历史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教师要注意开展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念,使其主动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快速融入具体的情境中,进而强化自身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树立远大理想,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为例,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教师不仅要辅助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体会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更要引导其分析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帮助其细致解读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强化热爱祖国的情感。鉴于此,开展教学设计工作时,教师可以应用微课,在其中引入长征相关的纪录片片段,使学生在观看历史视频的同时,在视频中再现的历史场景中感受红军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进一步体会其意志和品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七律·长征》《丰碑》《金色的鱼钩》等课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结合学习过的文章或诗词,透过文字融入历史情境,进一步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需要注意的是,为提升微课教学的效果,教师也要适当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简要结合教材回顾微课中的知识,总结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利用课余时间绘制手抄报,自主搜集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发挥微课的情感教育作用,强化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怕艰难险阻,严守纪律,艰苦奋斗。

(五)用于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历史教学效果

历史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已经发生的事件,更要引导其从历史知识中获取经验和教训,了解社会动向。然而,很多初中生都不能理解学习历史的原因,也缺乏以史为鉴的意识,往往只能机械地记忆教材中的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帮助学生感受历史与当今社会之间的联系,强化历史教学的效果。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时,都不能理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关联。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开发多个微课,使学生将教材中的历史相关知识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如在开发“京师大学堂与当代生活的关联”相关微课时,可讲解京师大学堂与北京大学的关联,分析京师大学堂曾举办的速成科和预备科与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关系。在开发“《新青年》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关联”相关微课时,可以分享曾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体育之研究》等对当下思想、文学、体育等多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这样,通过观看教师分享的微课,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本课历史知识与当代生活的联系,并能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鲁迅、茅盾、曹禺等创作的文章或书籍,鉴赏我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以上,通过合理开发并分享微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主动从历史知识的探究中获取经验,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念,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

(六)用于课后引导,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

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都有所差异,统一布置课后复习和拓展探究任务的教学模式可能对其个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3]。为提升课后引导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积极开发不同类型的课后引导微课,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在深化其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使其更有效地探究课外知识。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引导其分析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鼓励其从杰出科学家的动人事迹中学习优秀的品质,主动树立遠大的理想,教师可以鼓励其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开展知识复习和拓展探究活动。在此期间,教师可以与其共享授课期间引入的多个微课视频,并开发知识总结微课,从而使其系统梳理和回顾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发拓展探究微课,讲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研发期间发生过的故事,分享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不同领域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在学习优秀科学家的相关知识时,主动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联系到一起。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发与科教兴国战略相关的微课,使学生进一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到一起。以上,通过分享多个微课视频,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视频观看的次数,并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主动借助互联网搜集更多信息,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积极开发并应用微课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高效预习和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课堂教学和情感教育效果,并辅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知识复习和拓展研究,保障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路平.用爱浇筑用心经营——“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6).

[2]翁家城.初中历史智慧课堂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10).

[3]王艳娟.基于微课的初中历史复习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

【作者简介】

肖冬冬(1992~),女,汉族,吉林吉林人,硕士,初级教师。研究方向:世界史。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应用策略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探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