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历史课堂改进的实践

2022-05-30 03:57王晓艳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摘 要】文章结合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对历史课堂进行改进和探索,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渗透核心素养的目的。基于学情采用多种策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深度学习中的情感温度;理清时序、问题探究,拔高深度学习中的理解高度;基于历史核心素养渗透,挖掘深度学习中的思维深度。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此次课堂改进实践,为核心素养的渗透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084-03

笔者前不久开设了一节试卷讲评课,收获颇多,众多收获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深度学习对历史课堂教学改进的推动。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历史核心素养渗透成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历史核心素养在平时教学中的渗透可谓形式多样,国内外众多学者也从不同层面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培養,但以课堂上学生的深度学习为核心的研究为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开辟了新的路径,也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进的一个全新突破口。

一、深度学习的核心意蕴

深度学习概念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让计算机进行学习,并根据层次化的概念体系来解释世界,每一个概念都是通过与某些相对简单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的。层次化的概念设计可以使计算机借助简单的概念来学习复杂的概念,如果将这些概念建立在彼此之上,便可绘制出一张“深”的图,因此称之为深度学习。在教育领域,深度学习最早源于美国学者马顿和塞利的研究,二人指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理解学习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深度学习进行研究。徐波在文章指出,深度学习是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或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何玲、黎加厚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事实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练习,并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开展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1]。中外学者研究深度学习的视角虽不相同,但核心意蕴都是相似的,即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由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过渡。深度学习不是学生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在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中进行提升。课堂中学生活学活用的深度学习,有利于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也可以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改进策略

此次试卷讲评课的试卷来自初三历史学科周测,主要是2020年各地中考题,分值、题型与中考相同。通过周测数据、学生答题卷分析,可以发现存在如下问题:部分学生只做选择题,其余不做,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或历史专有名词书写不规范、错误,或知识掌握不全面,对主干知识把握不住;解决问题能力较弱,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等方面也有待提高。针对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深度学习相关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进。

(一)提升深度学习中的情感温度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是课堂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前提。此次讲评全过程都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作为此次讲评课的突破口。

1.激励策略

教师在课堂中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如点名表扬此次考试表现优秀的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上的追赶目标。同时,建立学生学习阶段档案,设立“小小心愿”活动,通过综合激励,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讲评中,采用自纠、他纠、组纠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组间辩论和交流学习的机会,抓住学生现场生成的学习亮点,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肯定。鼓励学生走出座位,板演关键信息,通过学生自纠、互纠加深记忆。对重要信息的提取,可以建议学生勾点圈画;对一些错误率高的历史专有名词,可以建议学生动笔写一写;对容易出错的“意义”“影响”类的历史知识,可以建议学生动嘴读一读。通过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腿动”“手动”“嘴动”,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如在分析以下选择题时,有学生提出质疑。

例1:1565年开始,西班牙人把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生丝等从马尼拉运往美洲换取金银,形成繁盛的“丝—银”对流,这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该材料体现了(  )

A.世界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B.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C.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的繁荣

D.中国等国自由贸易开始兴起

学生提出“这个材料怎么能说明世界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的质疑。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抓住材料中“西班牙”“中国”“马尼拉”“美洲”等地点,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利用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在地图上找到这几个位置,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利于从空间位置的角度理解该材料体现了世界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合理探究,不仅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也可以推动课堂向“对话性”“思考性”“智慧性”的方向发展。

2.目标策略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投入学习情感,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强弱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而合适的教学目标对调动学生主观性能动性有重要作用。二次备课时,笔者将历史课程标准与学情结合,在本次试卷讲评课中制定了学生能“学得进”“想得透”“做得到”的学习目标。如通过简单材料题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材料题基本解题方法,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学习历史的信心。通过材料选择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史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勾点圈画,掌握这类选择题的解题策略。此外,对此次考试有一定进步的学生,笔者则制定了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的目标。通过制定合适的目标,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跳一跳”的学习范围内“动”起来。

(二)拔高深度学习中的理解高度

深度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知识不再是简单机械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结合深度学习的理论,做了如下改进。

1.理清时序,构建结构

深度学习是在情感驱动下,基于整合思维的整合性学习[2]。要求学习内容尽可能规避零散、无序、繁杂的知识点,这与历史核心素养有相似之处。历史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在“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合”。初次讲评时,主要聚焦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方面,忽略了对知识的整合,课堂上导致学生毫无头绪。经专家指导并结合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二次备课时笔者则结合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知识构建,搭建浅层学习和深层理解、深度学习的桥梁。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分析错误率高的选择题,将近年中考中与“世界市场”有关部分题目编入演绎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构建“世界市场形成”的知识体系。

例2:关于三次科技革命,有学者提到,过去两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下面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特征的阐述正确的是(  )

A.三次科技革命都使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残酷

B.“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C.“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D.“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在分析此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科技(工业)革命理清世界市场形成的线索,构建线索结构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市场与科技(工业)革命的关系,为学生探究面对当今世界变局的策略做铺垫。由一个题到一类题,由一类题到一条线,由一条线到一个面,从而于无声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

2.基于素养,问题引领

課程改革推动历史课堂由知识识记到核心素养渗透的转变。深度学习以实际问题解决为驱动,将学习内容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已有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的合理迁移[3]。立足情境的问题解决是深度学习的特征之一,在问题解决中,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历史课堂中情境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知识储备,还需要学生展开深层思考,将情境问题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等结合,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创新、批判、反思的能力,力求实现知识、过程、方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而情境化历史问题的解决是渗透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本次试卷讲评中情境题较少,主要是表述型选择题、材料题,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缺少对知识的深度思考。结合深度学习理论,本着题少但要讲透、用活的原则,笔者设计了如下题目。

例3:图1中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反映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它可用来解释(  )

A.美苏冷战的起源

B.欧洲联合的趋势

C.苏联解体的影响

D.信息技术的发展

通过合理时序结构或思维导图的构建,利于将零散知识聚在一条线上,帮助学生理解各知识间的联系,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提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高度,在点滴历史学习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挖掘深度学习中的思维深度

历史学科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立德树人、正确价值导向和历史核心素养渗透是历史课堂的使命。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渗透、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一线教师积极思考并实践。根据深度学习理论,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渗透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脱离学情的渗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将学情与教学内容结合,解决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是素养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开展单元复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目录、大事年表、课本单元引言部分尝试自主梳理本单元的整体结构,避免学生在零散知识中找不到头绪,通过生生合作等方式优化单元结构。历史单元结构的构建不仅利于学生理解单元内各个零散知识点,也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从整体上把握零散历史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自我构建中扩充学生的思维容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的渗透,往往需要以史料理解为基础,加强对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思考。而此次试卷讲评课中,对学生历史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相对来说存在提升空间。在专家的引导下,笔者在原题的基础上做如下改进:①从列强侵略思考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并尝试用表格、时间轴等合理的形式理清时序。②在完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思考推动中国人民不断进行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③结合现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学生该做哪些准备?通过以上活动设计,使学生从历史走向现实,感受自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承担的时代责任。

在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此次试卷讲评中的问题为优化历史课堂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对历史课堂进行探索,以期为学生的成长注入必备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

2005(3A).

[2]朱开群.“深度学习”观映照下的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8).

[3]朱立明,冯用军,马云鹏.论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J].教育科学,2019(3).

【作者简介】

王晓艳(1978~),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