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境到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022-05-30 03:57张晴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摘 要】“一境到底”是指将情境贯穿到底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为基础但同时又对情境教学进行了优化。“一境到底”能够将琐碎的地理知识串联成系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该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结合,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此外,“一境到底”既要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要确保情境以及问题之间的有效承接和转换。文章就人教版八年级“气候”一节为例,对“一境到底”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给出合适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一境到底”;初中地理;情境创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108-03

“一境到底”指的是在一堂课中只创设一个情境,以这一情境贯穿整堂课。这一教学方式与之前的情境教学相比有着更强的体验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活跃其思维,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将琐碎的知识点整合为知识体系。但运用“一境到底”的过程中要保证情境的紧凑与连贯以及知识点的完整,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仔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最佳

方案。

一、“一境到底”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的现状

目前,初中地理教师所使用的情境教学可以说是“一课多境”,即针对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虽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地理知识,但却很难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在“一课多境”的教学中,学生看问题容易片面化,与“一境到底”相比,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此外,部分初中教师即使使用了“一境到底”的教学方法,但过于形式化,总想完成“一境到底”的情境设置,致使内容过于牵强。

二、以“气候”一节为例设置“一境到底”教学的思路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气候”一节时,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一境到底”的教学设计。

情境一:在开展新课之前为学生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教师再做陈述:“《西游记》讲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辅保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师徒四人一路抢滩涉险,降妖伏怪,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修正果的故事。”

情境二:在玄奘从都城长安出发取经的路上会经过我国许多地区,那么他由都城长安出发到天竺会经过哪些温度带?(多媒体出示温度带划分图)

情境三:在《西游记》中,玄奘从长安出发去往海南的五指山找寻大徒弟孙悟空,海南的气候与纬度位置符合什么温度带?大家看出由北到南的气候变化了吗?请结合课本分析南北方气候的差异,总结出热带气候的特征。

情境四:课件播放唐僧师徒四人行至宝象国

(今新疆地区)的片段,教师根据电视中的情节为学生讲解新疆的纬度位置,让学生根据温度带的划分,判断新疆地区的温度带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疆地区的气温和降水,让学生谈谈新疆地区与海南地区在温度以及降水上的区别,进而引出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

情境五:当播放到唐僧师徒四人到达火焰山

(吐鲁番盆地的北缘)时,教师便可以借助电视剧里对火焰山周围人们的生活环境的展现来分析地形对吐鲁番盆地气候的影响[1]。

三、以“气候”一节为例设置“一境到底”教学的程序

(一)设置贴合教学目标的情境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该仔细研究教材,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设置合适的情境。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生活场景以及电视剧、新闻等。在设计这些情境时,教师应该考虑课标的内涵、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基础,这样才能将“一境到底”教学与课堂实际相结合,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将整个教学过程用统一情境的线索贯穿

以往的情境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有限,难以支撑整个章节的知识点,只有连贯且具有故事性的情境才能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可以将具有连贯性的情境用到“一境到底”的教学中,增强“一境到底”的教学效果。

(三)根據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情境

学生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自己的认知,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和智力水平的差异,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设置的情境不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那么该情境将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情境的共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区域位置以及地形地势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气候”这一节的“一境到底”教学可以在之前的知识基础上展开。在分析唐玄奘师徒西游的路线时,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分析,然后针对具体地域讲解相应的气候类型以及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在进行“一境到底”教学时应该为创设的情境提供保障,而课程资源的使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互联网、电视剧、杂志、地理实践甚至各种App中获得教学资源。其中杂志能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灵感,如《中国国家地理》会对区域地理以及相关人物进行详细的介绍。

本文以“气候”为例挖掘《西游记》中的相关情境,并展开“一境到底”教学。在利用电视剧《西游记》进行“一境到底”教学时,为了能够将情境贯穿课堂始终,笔者根据电视剧的相关剧情对唐僧师徒所行之处的气候进行分析。但是故事中提及的五指山在今海南,现实中玄奘不可能从长安前往海南再北上,为了使情境更符合逻辑,笔者将《西游记》电视剧与《大唐西域记》相结合。

(五)设置科学的问题

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思考,所以在情境教学中问题是必不可少的,设置合理的问题也是情境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在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与情境要有密切的联系;第二,问题的设置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层层深入;第三,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即地理思维、区域认知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等[2]。

四、“一境到底”教学中情境与问题的对应关系

由播放《西游记》片头设置第一个情境,询问学生对《西游记》的了解。情境二由唐玄奘取经要经过许多地区,引发学生对温度带问题的思考。情境三玄奘去寻大徒弟孙悟空,到达海南五指山,教师根据电视剧中的植被和地形分析海南所处的温度带,以及此温度带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情境四师徒四人到达宝象国,电视片段中会出现黄袍怪所住的洞穴,以及与孙悟空打斗时的风沙天气,教师可据此向学生提出纬度对降水的影响等问题,并对比海南热带地区的降水,引出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情境五师徒到达火焰山(吐鲁番盆地),教师可以根据情境以及之前所学习的地形知识分析即使同在暖温带下,受地形的影响气温和降水也有很大的区别。

五、优化“一境到底”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保持“一境到底”教学的连续性

“一境到底”教学的连续性是指将一节课的主要知识串联成一条线,让学生根据情境思考问题,利用情境巩固和回忆知识,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呈现:情境一:《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徒步到天竺(当今印度)取经。那么,他们在去印度的途中会经过我国的哪些地区?这些地区都属于什么温度带?能否根据之前讲过的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判断具体地区的干湿类型?情境二:假如真的有人选择徒步去印度旅行,那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除纬度之外还有什么影响气候的因素呢?海陆位置对季风气候有什么影响?

通过以上情境引出了旅游话题,但是该情境没有讲述河流以及植被对气候的影响,缺乏连续性。笔者认为,既然是徒步旅游且目的地是印度,那么应该分析在我国所经地区的地形地势与气候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扩展更多知识,分析印度的气候条件。

(二)保持“一境到底”教学的合理性

教师在使用“一境到底”教学方法时,还应保证情境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会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案例呈现: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播放《西游

记》主题曲,勾起学生对《西游记》的回忆。然后设置情境:“大家都知道唐僧师徒四人是去天竺取经,最近两天唐僧在思考一个问题,虽然他们经过了许多地方,但是对每个地方的降水条件一无所知,只感受到了冷热状况。那么大家可以帮忙回忆一下唐僧师徒四人所经过的地区是湿润地区还是干旱地区抑或是半湿润或者半干旱地区呢?”这一情境是从虚拟角度创设的,情境的设置和教学效果都达到了要求,但美中不足的是唐僧在历史上有原型,其知识储备相当丰厚,不可能对所经地区的降水条件一无所知,这一点是不合理的,因此在逻辑上有所欠缺。

(三)保持“一境到底”教学的适度性

在“一境到底”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适度性原则,尽量用精练的语言去呈现情境,避免因为描述复杂而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3]。

案例呈现:情境一:师徒四人取完经后经过了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初到时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越来越热。浑身猴毛的悟空又热又痒,苦不堪言,八戒体型肥硕浑身是汗。于是八戒对悟空说:“猴哥,你唤出土地老儿,问问他这是什么情况。”悟空掏出金箍棒重重砸在地上喊道:“土地老儿快出来,俺有事找你。”不一会土地公公从土里冒出,慌张地问:“大圣找我何事?”悟空问:“这是什么鬼天气?你可知这天气什么时候结束?”此时土地公公递给悟空一张气候图,说:“大圣你看一眼这张图便知晓了。”但是悟空和八戒怎么看得懂气候图,大家快帮他们分析分析。情境二:在悟空的一番询问后,得知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教师让学生就此分析在北回归线附近海陆位置对季风气候的影响,以及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情境三:悟空找到了当地的村民询问,了解到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借此让学生分析在季风气候下植被的生长状况。

总体来说,上述情境有对话有知识点,连接也很好,但是没有掌握好情境的“度”,对话占据了大部分,使课堂的有效时间被挤压,学习内容局限于热带季风气候,不利于整节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将不必要的细节删除,精简语言。

(四)确保“一境到底”教学的情感性

教师在使用“一境到底”教学方法时,应该重视情感的渗透,只有触及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案例呈现:结课环节,教师对本节课程以及《西游记》进行总结:大部人都认为玄奘无能且迂腐糊涂,总需要孙悟空来保护。实际上,玄奘宅心仁厚,有胆识、不畏艰险。《大唐西域记》中详细地记录了玄奘法师的见闻,涉及了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风土人情等,他留给后代的是无价之宝。

综上所述,“一境到底”是用一个完整的情境构建整堂课,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梳理知識框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为了更好地运用“一境到底”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最大限度感染和熏陶学生,将“一境到底”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张钥榕.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2]李茵瑜.“一境到底”情境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策略——以龙羊峡专题为例[J].地理教学,2021(10).

[3]赖文.“一境到底”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J].地理教学,2020(4).

【作者简介】

张晴(1969~),女,汉族,湖南华容人,本科,中学地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