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乡土文化“洮岷花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2022-05-30 03:57董仓金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花儿乡土校本

【摘 要】文章立足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甘肃省洮岷地区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以校本课程为基础,以“洮岷花儿”的保护和传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统歌谣的情感,以学校教育这一传承方式延续古老的乡土文化,达到保护和传承“洮岷花儿”的目的。

【关键词】地方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洮岷花儿”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117-03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1]。“洮岷花儿”是流传在古洮州、岷州(现在的甘肃临潭县、康乐县、岷县、卓尼县和临洮县)一带的民歌,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劳动人民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展现出了当地人民自古以来的生活模式以及独有性格,可以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本土特色文化[2]。这种特色文化能够有效促进本地学生的身心成长,突出当地的办学特色,有效提升当地相关教育教学机构的发展质量,并且能够用于开发地方乡土特色文化校本课程。

一、“洮岷花儿”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

“洮岷花儿”代表着洮岷地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只有对地方乡土文化有所了解与掌握,才能够真正热爱自己的家乡。通过对地方乡土文化“洮岷花儿”的学习和研究,认识当地乡土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3]。

(二)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开阔学习视野,同时也能够丰富当地所拥有的学习资源[4]。对于学生来说,课程资源往往涵盖了生活经验、个人兴趣、知识水平、个人能力以及主观感知,但应当注意的是,学生应当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主体,而并非客体[5]。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不应当全程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要主动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

“洮岷花儿”有效融合了南方与北方特色文化的鲜明特征,选取极为多彩的题材,借助对“洮岷花儿”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提升当地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其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不但能够有效提升语言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辨力。针对“洮岷花儿”进行课程开发,能够有效弥补当前高中语文课程之中中国民俗文化的欠缺,与此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热爱,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开发者,其必须要直接进入相关课程的整体开发以及编制过程当中[6]。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当中所拥有的自主权,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将自身的才能融入课程开发过程之中。教师过往的教学经历更多地集中在对教材与课本的理解与知识的传递方面,课程的开发则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理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以及引领者。

(五)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教育可以说是古老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载体,而学校则是教育的核心阵地。如何更好地对“洮岷花儿”进行传承与发扬,当前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文化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入考量的问题。本研究借助开发以及实施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将“洮岷花儿”有效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依托学校进行传承与发扬,为这一古老的特色民族文化提供发展的土壤。通过地方乡土文化“洮岷花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助于学生寻根思源,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亲切,感悟旺盛的民族生命力,更加了解家乡,潜移默化地传承地方文化。

临潭县第一中学立足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洮岷地区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从2020年3月开始,开展了校本课程“地方乡土文化‘洮岷花儿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省级课题研究。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原则

(一)重视学生体验的原则

在进行乡土课程的整体开发过程之中,学校必须转变过往仅关注成果而忽略过程的错误理念,应当依托于学生所拥有的学习感知,将其作为判断课程开发成效的关键标准。乡土文化相关课程的整体开发目标并非完成各项任务,不能够采用过往的讲课形式对学生进行灌输,更不能依托传统的考试判定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与教师都应当确立更加科学的目标,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表达,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在整体教学过程之中的个人感知与体验。

(二)教学实践性的原则

想要完成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有效突破传统校园与社会以及日常生活脱节的现状。需要构建学生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令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感知生活,感知

社会。此外,乡土文化较之其他文化的差异性,更多体现在并非都能够采用当前的语言以及文字进行展现,这种独有的乡土文化可以是古老文化传承下来的仪式、流程,可以是当地的独特风俗、民俗,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民歌以及手工艺。而传统课程教学往往更加关注知识的灌输,其很难将相关乡土文化真正地展现给广大学生。如此,教师便需要针对相关乡土文化课程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解构,抓住真正应当传承的内容,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辅助课堂教学。同时,应当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令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其中,依托自身的感知,从而把握乡土文化的真正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明确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指导其深入其中进行调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三)文化融合的原则

应当注意的是,针对乡土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意味着乡土文化与其他文化要割裂开来。乡土文化本身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與开发价值,针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以及地区特色文化的有效补充以及延展,能够有效提升当前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学校应当立足于宏观层面,深入发掘本土的优秀文化,并结合当前学生的独有经验,选择较为恰当的乡土文化加入校本课程之中。此外,需要将乡土文化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如乡土文化与音乐课程结合,从而令学生更好地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

(一)课程目标

乡土文化相关课程的开发目标为加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感知与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涵盖文化意识、学习方式、社交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等层面。深入剖析相关课程的开发目标,应当包括以下细分内容:其一,针对学习策略层面,需要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其二,针对社交层面,需要借助各项活动的开展令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表达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二)开发路径

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对“洮岷花儿”资源进行梳理,选取科学、合理的内容编入校本教材。地方乡土文化“洮岷花儿”校本课程主要由专题内容、梳理探究、相关链接三部分组成。其中专题内容包括:“洮岷花儿”的起源与流传途径、“洮岷花儿”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洮岷花儿”的唱词及格律、“洮岷花儿”的曲调和演唱形式、“洮岷花儿”的思想内容与民俗事项、“洮岷花儿”的词曲收集整理。梳理探究包括:探究本地端午节龙神赛会中的“洮岷花儿”赛唱,走近临潭“莲花山花儿会”和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现场等。相关链接包括:临潭民俗文化节、江淮遗风、洮州八景等。

(三)教学过程

1.课程实施前的准备

在校本课程实施前,教师发放“‘洮岷花儿保护与传承”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本地乡土文化的关注程度以及对当地民俗事项的了解状况。参考人教版教材中“中国民俗文化”模块编写内容,收集资料,撰写教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填写调查问卷,加深对“洮岷花儿”的了解;撰写令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本地民俗故事。

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洮岷花儿”校本课程分为七个专题。“洮岷花儿”是以汉、藏、回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山歌,曲调、语言、歌词内容所反映的生活、习俗等都蕴涵着多民族的文化因素。它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财富,是人民群众的心声,能够展现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

3.实地参观考察

在“洮岷花儿”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掘本地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实地考察民俗事项。“洮州民俗文化节”每年端午期间在临潭县新城镇举办,民间称为端午节龙神赛会。人们在城隍庙、街道屋檐下或大小客栈里进行“洮岷花儿”赛唱。举办地点距学校100多米,带领学生参观非常方便。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亲身感受“洮岷花儿”的独特魅力,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4.展示学习研究成果

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自主举办“洮岷花儿”板报,主要包括参观考察活动专题手抄报和专题学习板报,并在学校橱窗张贴宣传;二是组织学生开展“洮岷花儿”汇报演出。

(四)评价原则与方法

1.评价原则

教师需要依托知识与能力、流程与技巧、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层面完成有效的考量,以此综合地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以及特征可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之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评价内容的流程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2.评价方法

在进行评价的过程当中,应当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等形式有效结合,同时还应当让家长加入评价当中。“洮岷花儿”本身作为一种选修课程,针对其所进行的评价不能仅关注最终成果,还需要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以及感知体验。根据《临潭一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的要求,不安排书面考查,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考勤(占20%)、课堂表现(占50%)、课外作业(占30%)的形式展开。

综上,针对地方乡土文化“洮岷花儿”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效传承与发扬当地独有的传统文化,并为当地其他先进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针对“洮岷花儿”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既能够有效满足当前课程改革的需求,同时也为教师的自我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正因如此,语文教师应当借助课题研究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应当将在教学过程之中所获得的各项成果进行有效的实践,进而形成科研与教学的彼此互动,彼此创新,进一步提升当地学生对当地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戴亚茹.探究高中文学社团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影响[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8.

[2]朱艺蓉.道周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8.

[3]樊溶溶.“常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4]谈朝晖.“镇江乡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5]滕小伟.湘西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语文中的开发和利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6]田羽.语文校本课程《常州文学》开发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

【作者简介】

董仓金(1983~),男,汉族,本科,甘肃永靖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

猜你喜欢
花儿乡土校本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乡土中国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