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语文要素 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2-05-30 06:10余红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注重开展语文阅读中的实际训练,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语文要素,将语文要素融入阅读教学中,以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采取综合性的教学策略,以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语文要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152-03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语文要素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迁移阅读等,发挥语文要素的积极作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本文通过分析语文要素的概念和意义,探究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语文要素的概念和意义

(一)语文要素的概念

语文要素又称语文训练基本元素,主要包括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各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学生应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高效率地学习语文内容,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要素强调基本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文化知识是小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是形成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语文要素,为学生营造阅读语境,并利用多样化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理解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创设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1]。

(二)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语文要素在小学阅读课堂中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创设高效的小学阅读课堂。教师借助语文要素,围绕阅读课堂中的重难点开展语言理解和应用的实践活动,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阅读材料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突破阅读教学的难点知识,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进一步夯实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素质教育理念侧重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突破材料理解方面的瓶颈,将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实现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

二、借助语文要素,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多元化的语文阅读方法,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阅读方法是语文要素中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产生的前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利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阅读方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阅读方法的多元化不仅能够丰富阅读课堂的内容,还可以满足学生对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现在的阅读方法有很多,如补充阅读、标注重点、对比阅读、合作阅读和默读等。

补充阅读是指学生利用课外读物,对学期的课文知识进行补充,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知识,还可以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有效补充。标注重点是指小学生在阅读时,应将生字词进行标注,在阅读后进行注音和注解,从而强化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对比阅读是指将主题相近的两种阅读题材进行对比,引导小学生在对比中牢固掌握两种题材的阅读方式,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合作阅读是指学生间对阅读材料的分工合作,进行深入探究式的自主阅读,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默读是现在最普及的阅读方式,也是效率最高的阅读方法,不仅速度快,还能够在阅读中思考,有效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总结阅读材料。除以上阅读方法外,还有精读、略读、带着疑问去阅读等阅读方法[2]。

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篇文章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方法,深化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标注重点的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将不理解的生字词进行标注,在课后通过查字典、询问教师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巩固;其次,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阅读,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将阅读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小组成员,以便提高阅读效率;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补充阅读。这篇文章是《鲁滨逊漂流记》的节选,其内容并不完整,教师或家长可为学生提供完整版的《鲁滨逊漂流记》,组织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补充阅读,促使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充分的了解。

语文阅读是言语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借助语文要素,为学生提供多种类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材料。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拓展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语文要素中,阅读能力建立在有效的阅读方法上,教师应拓展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课文阅读能力并不局限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包括抓住重难点词句、结合课文题目、把握课文中心思想、解答课后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课文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语文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抓住重难点词句。在语文阅读中,词、句是阅读材料的必要因素,学生在对语文课本中的材料进行阅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遍的朗读,教师还应为学生设计导读教案,让学生带着预设的问题去阅读,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词句,从而将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简化,提升学生的自主閱读兴趣。第二,结合课文题目。课文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的灵魂。教师在借助语文要素时,应引导学生从课文题目出发,对文章进行整体的阅读和分析,在题目中获取关键信息,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把握课文中心思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开展写作时的思路,学生利用默读或者朗读的形式,分析作者在情境描述中的心情和借助事物抒发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解答课后问题。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最后会呈现与材料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解性问题。课后问题往往结合文章的整体内容设置,解答课后问题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评价。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后,应带领学生围绕问题重新阅读,认真思考课后问题,理清文章的表达思路,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

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这篇文章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从分析题目出发,在分析题目后,教师应带领学生精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距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千米、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表面温度五千多摄氏度与人类关系密切”这些句子,从而总结出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篇课文是说明文,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向学生普及有关太阳的相关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这篇文章的课后思考题是“课文写了太阳的什么特点?它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正确分析和解答出太阳的特点,并回答出太阳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提供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个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对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并不重视,往往依照阅读教学目标和要求,为学生选择最接近教学目标要求的文章进行阅读,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学生的阅读效率,但是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阻碍。“阅读完”并不代表着学生就能“阅读好”,这种过分强调阅读教学目标、任务的阅读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选择最适合的阅读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4]。

如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一份最适合小学六年级学生阅读的书册清单,清单中的书籍要与阅读教学目标和任务相符合,并且书册清单要包含多类型的书籍,如童话故事、古文经典、寓言故事等。当然,教师为学生选择的书籍都是优中选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将书籍进行先后阅读的排序,这样既能够保障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遇到比较喜欢的部分学会记录和积累。如在阅读寓言故事时感觉书中对寓言的评析比较中肯,学生能够对评析内容产生共鸣,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这些评析摘抄下来。一方面,因为学生自己感兴趣,能够增强学生的摘抄记录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摘抄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摘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章阅读效果。

当然,在丰富学生阅读内容的教学方式上,不仅仅是让学生选择几本书,也不仅仅是让学生自由摘抄喜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有为学生提供丰富阅读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从而在以后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都能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得阅读教学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四)创新阅读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能够助力一个人成功,在学习中依然如此,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就会事半功倍,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质量。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教师联合家长为学生每天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通过手机App进行阅读打卡,这种强制学生进行阅读的行为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相关研究表明,越是强制学生阅读,学生越是对阅读产生反感心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阅读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阅读形式中对阅读产生依赖的心理,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形式的创新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阅读的方式,为学生提出几个阅读材料中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积极地进行阅读。当然,在阅读探索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媒介进行讨论和思考,共同探索阅读材料中的问题[5]。

如在教学快乐读书吧中的《笑与泪,经历与成长》的阅读课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如为学生选择一些以成长、生活为主题的阅读材料,并且为学生设计几个阅读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这些事对人生成长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抓住生活中的趣事?”等。这些紧密结合阅读主题的问题,使得学生对阅读内容有了阅读的冲动,并且探索式的阅读方式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乐趣,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形式的创新方式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紧密结合阅读内容和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阅读方式,将“让学生阅读”转化为“学生要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需要学生全面地应用语文要素,并且将各项要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关注语文要素的应用和整合,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彭应奉,杜宪江.借助语文要素,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文渊(中学版),2021(2).

[2]陳春花.借助语文要素,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课内外,2021(7).

[3]高国云.如何围绕小学语文要素开展阅读教学[J].新课程,2020(47).

[4]卢美玲.巧用学习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落花生》教学案例[J].语文课内外,2021(23).

[5]张蓉.优化单元整体教学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以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阅读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

2021(5).

【作者简介】

余红(1974~),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