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

2022-05-30 06:10周保梅王春艳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周保梅 王春艳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使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整本书阅读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其阅读能力。但是目前科普类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仅缺少足够的科普类书籍资源,而且阅读教学方法也比较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科普类;整本书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155-03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小学“快乐读书吧”等的推荐书目中,大多都是文学类作品,科普类作品很少,而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科普作品之一。本文即针对米·伊琳的《十万个为什么》,对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研究。

一、激发阅读兴趣

目前,整本书阅读已编排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而且设置了多个栏目,如“快乐读书吧”“我爱阅读”等,使整本书阅读教学更加有序合理。但是通过对1至6年级的“快乐读书吧”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推荐的书籍大多是文学类,很少有科普类作品,唯一的科普类书籍就是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十万个为什么》,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活泼而又逻辑严密,趣味是从知识本身中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外加的噱头。”确实,科学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究性,其中的未知是人们探索科学世界的源

动力。

在科普类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如“水为什么不能燃烧?”“面包为什么有很多小孔?”“水为什么能够灭火?”探究的趣味来自对未知的发现,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科普类书籍拓展自己的科学认知,明白相应的科学道理,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有新的收获和发现,从而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将会越来越强烈,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科普作品阅读时,需要巧妙运用未知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阅读,体验阅读和探究的快乐。

二、明确教学目标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整本书阅读目标以及教学目标,为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制定详细且明确的教学方法。

首先,阅读能力。在科普类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需掌握主要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并大胆地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其次,阅读习惯。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收集图书资料,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再次,学生需要在阅读科普类作品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感受阅读科普类作品的快乐,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

科普类作品的阅读重点如下:第一,学生需要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且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表达。第二,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提问、预测和批注等多种阅读方法进行科普类作品的阅读。第三,学生需要拥有浓厚的科普类作品阅读兴趣,体会学习知识的快乐。

通过梳理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制定更加详细科学的教学内容。如在閱读科普类作品时,学生需要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表达,教师就可以将这一目标定为整本书阅读目标。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并从关键词中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达成教学目标。

三、过程由易到难

文学类书籍的内容逻辑性较强,一环扣一环,学生能够连续进行阅读并沉浸其中,但是科普类书籍的内容比较零碎,各个章节之间几乎没有联系,阅读难度较大。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确定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之后,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进行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梳理书籍中的内容。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提升一个人的思维逻辑能力,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和信息整合起来,构建出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十万个为什么》的第一章“屋中漫游”,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出思维导图的方式,针对每一站进行剖析,了解本章的知识架构,从而降低书籍的阅读难度。

其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类书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理论性,而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综合性实践型学科,具有人文性的同时,也拥有工具性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在阅读科普类书籍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自主完成米·伊琳《十万个为什么》的阅读后,通过完成表格来进行二次阅读,表格中包括阅读内容、书中的问题、我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解答等。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和交流中更新自己的知识网络,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最后,教师需要从单篇内容到整本内容,循序渐进地完成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学生在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还应该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地开展阅读指导教学。如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章“第一站——生活中的水”时,教师可以从“板块一:读一篇”入手,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关键词串联起来,说一说自己获取的阅读信息。在板块二的由一篇到多篇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过渡到板块三的由一章到一本的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水”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问题:“当你们站在水龙头前面时,你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如果你们心中有疑问,需要大胆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接着学生开始认真思考并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当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后,教师可以抛出第二个问题:“大家仔细观察书中的图片,将这六个站点的顺序调换可不可以?能否不按顺序写?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作为一道开放题,学生在认真思考和分析之后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最后教师可以由米·伊琳的《十万个为什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系列的《十万个为什么》,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1]。

学生能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接受教师的阅读指导,采用合理的阅读方法了解书中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阅读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保持着深度学习和高涨的阅读兴趣,大大提升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关注写作特点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时,了解书籍的写作特点十分重要,无论是文学类作品还是科普类作品,在了解写作特点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能够有效降低阅读的难度,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针对“这本书有什么写作特点”这一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和研究,从而使学生明白这本书的作者主要想表达对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的探究,从生活中寻找科学的真谛。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进行阅读,学生在“为什么用水洗涤”“人为什么要喝水”等内容上发现了作者米·伊琳会在一个大问题下面设置很多小问题,将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降低问题的解决难度,这就是一种分解式的写作手法,能够让科普类作品的逻辑性更强,是本书的写作特点之一。

此后,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询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不在书中直接写出答案,将书名改成《十万个我知道》呢?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一个答案?”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再一次产生极大的阅读探究兴趣,通过和教师以及同学的讨论,学生最后发现,这种形式更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这种设置悬念,不直接写出答案的写作方式也是本书的写作特点。

五、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内化并输出阅读活动过程中的积累,深化学生对整本书的认知,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在主题阅读活动中能够借助阅读记录卡、写作素材本、思维导图等工作,实现整本书阅读经验的积累。而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交流分享的平台,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也能够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类和总结,提升整本书阅读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然后引导学生分享交流整本书的阅读心得,组内分享交流之后全班再进行交流[2]。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开展写作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欲望。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引导学生阅读和积累的过程,最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积累的东西输出,而输出的重要方式就是写作。写作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思考提供一个倾诉的途径,让学生在阅读之后产生的情感得到释放。除了《十万个为什么》,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等科普类纪录片,引导学生将对自然的热爱写下来,加深学生对科普类书籍的阅读理解。

最后,在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科技中心、博物馆或者动植物园等地开展实地体验,实现现实生活和书本内容的有效对接,理清主题阅读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阅读欲望。

六、多元閱读评价

整本书的阅读需要学生反复阅读思考,只读一遍、两遍或者是不深入地进行阅读,阅读效果往往不理想。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交流活动和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对学生的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效果进行科学评价[2]。

首先,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指导学生将疑惑点和问题罗列出来。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实际阅读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相关交流话题,展开研究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如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制作一些调查问卷,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章节,找出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喜好,开展交流讨论活动,提升科普类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热爱科普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有效性。第一,教师可以开展知识闯关小游戏。教师可以在整本书阅读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开展知识闯关大比拼,让学生比一比谁在阅读之后学习到了更多知识,最终获胜的小组将会获得“科普阅读新星组”的称号,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教师可以开展科普手抄报活动,将评出的好的作品粘贴到墙上,提升学生阅读自信心的同时,激励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第三,教师可以鼓励一些活泼好动的学生通过做实验来记录和验证书中的内容。如在阅读完书籍内容之后,有的学生就会对“为什么面团里放酵母后就会发起来”这样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书中很多实验的取材比较方便,操作也非常简单,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科普类整本书阅读的质量。

多元化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需要以鼓励和督促为主,合理运用评价语言,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活动,提升评价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而言之,科普类整本书的阅读需要教师制定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开展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玉林.兴趣为先 任务驱动 深度联结——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21(7).

[2]沈丽君.让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例谈整本书阅读推进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6).

【作者简介】

周保梅(1984~),女,汉族,江苏邳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王春艳(1983~),女,汉族,江苏邳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