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2022-05-30 07:09孔蕊蕊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摘 要】预习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更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预先了解,不断强化其自主学习意识,使之能够独立进行预习,提前了解重难点知识,为后续的系统学习做准备。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小学生难以养成预习习惯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对其进行培养。因此,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197-03

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必学的科目之一,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使之能够在预习中发现并思考问题,产生了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课前预习是一项关键的学习活动,有助于降低重难点知识的学习难度,可以让学生有条不紊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采取合适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逐步进行预习。

一、预习习惯概念解读

(一)基本概念

预习,是指学生事先自学将要讲授的课程,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学习活动。习惯,是指长期养成的生活、思维、行为方式,也指很难轻易改变的习性[1]。习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与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存在密切关联,习惯不仅是自动化动作与行为,而且包括特殊的思维惯性以及情感内容,在不同的场景下,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预习习惯是指学生自觉在课前学习将要讲授的内容,并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标注、记录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良好的预习习惯体现在能够灵活安排课前预习时间,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既避免因预习流于形式导致难以达成学习目标,又防止因预习过于细致增加学习压力。课前预习习惯是指学生自觉总结预习方法,产生预习兴趣,及时提醒自己和监督自己进行预习,克服预习随意性的一种学习习惯[2]。

(二)习惯特点

通过对预习习惯的概念进行剖析,可以发现预习习惯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生成性。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培养之下逐渐形成的。在课前预习阶段,为了灵活掌握知识、技能,要求学生增强学习迁移能力,因此在固定情境与时间范围内,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生成知识。第二,固定化。由于预习是发生在特定情境中的重复行为,学生一旦在相似或同样的情境之中中断学习行为,便会产生不愉悦的情绪体验,因此,预习习惯具有固定化的特点,一般难以受到客观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3]。第三,自动化。就心理机制而言,预习习惯是经过长期积累,最终建立起的一种关于学习行为的自动化反应系统,所以,自动化是预习习惯的一大特点。第四,情感依赖。预习习惯可以分为基本、拓展、个性三种习惯类型,学生在形成习惯后,会在相同情境或相似情境中做出特定的学习行为,若强行改变,则会使头脑中的暂时联系系统紊乱,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感到坐立不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策略

(一)规划预习方案,强化课前预习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容易出现注意力发生转移的现象,教师通过规划预习方案,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可以强化其课前预习意识,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4]。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从兴趣出发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将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逐步完善课前预习方案,使之能够选择正确的预习方式和内容,在学习和思考中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司马光》一课之前,首先,教师可以布置朗读课文、标注生字、梳理内容、思考问题等课前预习任务,帮助学生规划预习方案,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异义字,感受古文魅力,强化课前预习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要从兴趣出发,让学生按照观察插图、阅读注释、理顺课文、尝试翻译的顺序来进行预习,顺应当前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提供科学的预习指导,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预习方案,由此强化课前预习意识。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分析当前预习方案的科学性,科学地利用交互演示软件,为学生呈现与预习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能够明确文中描述的故事,感受真实场景,再次体会和预习课文,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实际预习情况,通过课前提问来分析学生预习方案的合理性,根据教学要求来提出整改建议,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分清主次,避免耗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也为后续教学做铺垫,让学生能够了解全文讲述的是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

(二)下发导学材料,提升课前预习质量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一项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活动,教师通过下发导学材料,可以让学生明晰预习流程,充分运用导学材料来预习语文知识[5]。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收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学材料,通过进一步归纳,为学生提供形式新颖、使用难度低的图文资料、学习工具,为学生的独立自主预习提供保障,使之能够自觉运用不同的导学材料来完成课前预习活动,逐步提高自主预习的有效性。

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慈母情深》一课之前,首先,教师要介绍作者,为学生提供其创作的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作者写作风格的同时,产生预习课文的欲望。教师可以下发与课文相关的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分析结构图中信息的科学性,由此了解课文讲述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其次,教师可以下发《青年近卫军》片段、购书单据等与预习活动相关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探讨自己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运用不同的学习材料来进行课前预习,感悟和体会课文中母亲的慈祥和善良。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母爱相关的音乐、诗歌,调动学生利用学习材料进行预习的兴趣,由此提升课前预习活动质量,让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不同的预习活动。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跳出教材文本,寻找生活中能够体现母爱的事情,运用教师提供的导学材料,总结课文和自己的经历,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感受母爱之伟大,切实提升语文课前预习效果,为后续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也将作者感激母亲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获得良好的人文教育成果。

(三)布置趣味作业,指明课前预习方向

小学语文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预习活动,同时布置内容较少、形式新颖的趣味性预习作业,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语文知识,获得良好的预习体验[6]。此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总结预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和语文知识的学习价值,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好的故事》一课之前,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布置趣味朗读作业,让学生按照分自然段朗读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朗读完课文并标注段落序号,掌握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标出能够体现段落中心思想的语句,简单复述课文内容,再抓住中心句来尝试回答课后问题,由此加深学生的预习印象,为其指明课前预习的方向。其次,教师要布置生字生词读写作业,让学生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分析等方式,了解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学会运用正确的笔顺来书写重点字词,熟知部首和词组,能够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字词所表达的意思,如此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也可以使其了解重难点知识的分布情况。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当布置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按照课文叙述顺序说出能够体现故事“美丽、优雅、有趣”的词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使之能够按照要求进行预习。最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前小作业,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不同词语的反义词、近义词,分段阐述课文中好词好句的意义,以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四)传授预习方法,提升课前预习效率

科学的预习方法,可以让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事半功倍,能够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教师在语文课前预习活动中传授小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和运用,不断提高课前预习效率,为后续的知识学习节省时间。任何事情都有方法可依,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传授学生读课文、查字典、分析、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自行解答对课文的疑惑,在推测和分析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由此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

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一课之前,首先,教师要传授学生高效阅读课文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由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够运用教师传授的预习方法来阅读课文,显著提高课前预习效率,在短时间内疏通文意,了解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其次,教师要传授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来判断词语性质,着重领会文中精妙的词语,在反复研读和分析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学会通过词语来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欣赏优美的片段。最后,教师传授学生不同的查字典方法,让学生能够灵活利用学习工具来进行预习,使之能够掌握多种语文预习方法,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同时,深入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写作思路,合理地通过推测和分析感受爬山虎的形象,形成科学思维意识,不断提升课前预习效率,为后续的语文知识学习做准备。

(五)开展家校共育,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不仅能够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課前预习习惯,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家长沟通,有效落实家校共育工作,让家长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课前预习活动,使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便利。

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那个星期天》一课之前,首先,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家长将课文分成两部分,选择合适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既能够避免学生花费过多时间用于预习,又可以增进亲子交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在家长的陪同下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其次,教师要与家长通过互联网家校共育交流群进行联络,围绕当前阶段学生的语文预习情况进行探讨,提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家校共育方案,鼓励家长配合,辅助学生完成生词、课文结构梳理等预习任务,为其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由此利用家校共育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最后,教师要利用主题班会来总结家校共育成果,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围绕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共同研究高质量的共育方案,不断优化家校共育合作机制,为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提供良好的保障,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使之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实现语文学习能力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引导,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和思考,方能促使其养成正确的习惯。对于学生而言,有效的预习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奠定稳固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高质量的预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立国.小学语文学习任务单设计与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1).

[2]赵小彦.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J].科技资讯,2020(18).

[3]李丹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5).

[4]肖玉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J].华夏教师,2020(7).

[5]周亮.怎样指导学生预习课文[J].文学教育(下),2020(1).

[6]黄萍辉.小学语文预学方案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9(10).

[7]张炳年.探究预习作业在小学语文中年级段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华夏教师,2019(25).

【作者简介】

孔蕊蕊(1985~),女,汉族,甘肃永靖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