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幼儿“围裙剧”的实施路径

2022-05-30 07:54王君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实施路径幼儿

【摘 要】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从幼儿的一日生活来看,游戏时间的占比非常大,这些自由、自主的时间都可以称为非正式学习时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关注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围裙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应契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文章提出以“围裙剧”为载体,满足幼儿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多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促进其语言表达、艺术表达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幼儿;“围裙剧”;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233-03

非正式学习是指幼儿在一定环境及自然状态下,在内在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学习探究活动。即在游戏、户外运动、种植等幼儿园日常生活的不同场景中,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自愿、自由、主动地进行学习的活动。

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推进,“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已根植于教师内心。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正式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集体教学不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途径,非正式学习时间则相对增加。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更多让幼儿产生学习行为、获取新经验的可能性,已逐步成为幼儿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1]。

“围裙剧”又称“故事剧场”或“围裙故事”,是幼儿园戏剧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它是以围裙为载体,结合贴布造型或小型道具,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动作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活动。相对于童话剧、绘本剧等其他戏剧教育形式来说,围裙剧操作比较简便,不受人员、时间、空间的限制,比较适合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内开展[2]。而且围裙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将其运用于非正式学习中,幼儿独自完成或多人合作,依据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水平,个性化地创作、演绎文学作品,能有效促进其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品质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在非正式学习情境下,教师如何把幼儿应获得的经验融入、渗透到围裙剧活动中,让幼儿获得发展呢?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幼儿学习行为,一定是幼儿通过与环境的自主互动才产生的。因此,创设一个适宜的围裙剧活动环境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

条件。

(一)丰富的物质环境

1.场地多样性

围裙剧的一大特点就是开展起来较为方便,无须大型的道具和华丽的服装,这个特点让围裙剧开展的场地变得丰富多样。其一,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寻找适合的空间设置表演区域。围裙剧是一个表演性的活动,为了避免与其他区域形成干扰,所以笔者将表演区域设置在了班级门口的走廊上,这样幼儿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活动中。其二,幼儿除了在班级区域游戏中可以开展围裙剧活动,在户外游戏中同样也可以开展。在自然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幼儿创作、表演的欲望,随处可取的材料用来作为表演的道具,更是增加了表演的丰富性。因此,笔者在户外一角的草地上也设置了表演区域,幼儿可以独自或与好友一起进行表演活动,甚至能与其他班的幼儿合作交流,为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

2.场景多元化

每个围裙剧,因故事内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演场景,而好的表演场景,能吸引幼儿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因此,在活动场景的创设上,教师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针对《幸运的一天》这个故事,可以借用区域中随手可取的柜子、小椅子、小桌子等实物,营造狐狸的家的场景。幼儿置身于这样多元的材料营造的场景中,表演的欲望会更加高涨。

(二)愉悦的心理环境

围裙剧对于幼儿来说属于一种游戏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践行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不过多干预,不用既定模式去禁锢幼儿。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想象、逻辑、方式来演绎故事,教师要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行为,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使其最大程度地获得愉悦感、成就感。

二、优化实施的策略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围裙剧活动,旨在帮助幼儿基于自身的意愿与经验,通过与材料互动获得新的经验与能力。因此,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与优化围裙剧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剧本选择,旨在有趣

围裙剧的素材比较广泛,传统的故事、经典的绘本都可以用来进行围裙剧的创作。但在非正式学习的情境下,要想使幼儿自愿、自主地参与活动,教师选择围裙剧素材的关键标准就是有趣。

如绘本《一步一步,走啊走》情节简单,内容多次反复,教师对这个素材进行分析后,认为比较适合小班幼儿,于是精心制作了各种道具,投放到了表演区域。幼儿进入区域后,对教师制作的道具随意摆弄了三四分钟,便放下去玩别的了。连续两三天,幼儿的表现都大同小异,对这个故事并不感兴趣。通过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对近期看过的《是谁咬了我的大饼》这个故事比较感兴趣,自从听了这个故事,总会有幼儿时不时提到这个故事。于是教师将原有的材料撤回,替换为《是谁咬了我的大饼》的相关道具。将材料投放后,第一天有两位幼儿选择了这个区域,并且游戏的时间在10至15分钟,第二天则有五位幼儿选择了这个区域,有两位幼儿能边摆弄道具边说故事中角色的台词。

通过此案例可以发现,并不是内容简单、语言重复的故事就一定适合用于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围裙剧活动,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才是引导幼儿积极、有效参与这个活动的关键点[3]。

(二)道具投放,意在适宜

成人表演的围裙剧道具繁多,从围裙的设计到角色手偶的制作都比较精巧,操作也比较复杂。但对于幼儿来说,道具花樣并非越多越好,而是需要适宜。

如针对大班故事《小熊请客》,围绕故事情节,教师在表演区域投放了围裙、大树背景、房子背景,以及狐狸、小猫、小狗、小鸡、小熊等角色道具,教师为了让这个围裙剧活动的效果更好,还提供了小音箱。游戏开始,三位幼儿进入了区域,三人通过协商,选择了合作游戏的方式演起了故事。故事演到了一半,一位幼儿发现并打开了小音箱,随着音乐响起,另外两个幼儿大笑了起来,并且随着音乐拿着角色道具随意舞动了起来,围裙剧的表演戛然而止。

分析此案例可以发现,教师提供的小音箱本来是为了丰富幼儿的表演活动,但却起到了反作用,干扰了幼儿的注意力。因此,在道具、游戏材料的选择上,需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投放合适的材料。

(三)教师指导,重在观察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围裙剧的开展,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幼儿的需要和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材料,以此推动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

如对于小班故事《好饿的毛毛虫》,幼儿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游戏开始,就有三位幼儿选择了这个围裙剧。故事表演到“第二天”的情节,一切都还比较顺利,但从“第三天”的情节开始,因为取的食物越来越多,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操作道具就比较困难,后半部分的表演就变成了单纯的点数活动。随后,教师调整了道具,将毛毛虫同一天的食物连接在了一起。第二天的游戏中,拿取道具不再是幼儿表演的障碍,幼儿顺利地完成了表演。游戏开展一周后,教师发现随着幼儿对故事越来越熟悉,对道具的操作越来越熟练,他们对这个围裙剧的兴趣也越来越低。于是教师对材料进行了二次调整,把毛毛虫的食物进行拆分,又变回了一开始的单个的样态。这样一个小的改变,再次激发了幼儿表演的兴趣,并且表演的时候产生了新的故事语言:第二天,毛毛虫吃了1、2,两个梨;第三天,毛毛虫吃了1、2、3,三个李子……

这个案例,正是教师对幼儿围裙剧开展过程的细致观察和围裙剧开展过后的及时反思,以及对材料的调整,才让幼儿的语言、表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

三、丰富开展的方式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围裙剧活动没有固定的开展模式,幼儿可以基于自身的需要,灵活地选择表演方式、道具、同伴。这种自由度较高的开展方式,可以让幼儿获得个性化发展。

(一)形式灵活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象能力都各有差异。因此,在围裙剧的表演方式上,幼儿可以选择片段式表演,可以进行完整式表演,更可以开展创作式表演。

1.片段式表演

片段式表演就是幼儿运用道具来表演故事中的某一个情节。如在《小熊请客》的围裙剧中,有的幼儿对故事的结尾部分比较感兴趣,他们在表演时就直接使用了“小熊的家”这一场景,故事就从动物们来到小熊的家开始。

2.完整式表演

完整式表演就是幼儿运用道具完整地演绎故事。采用这种表演形式的幼儿一般对故事的情节都比较熟悉,对围裙剧活动也比较感兴趣,即使表演区没有其他观众,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

3.创作式表演

创作式表演就是幼儿对已有的故事进行创编或是自己运用道具创作新的故事并进行演绎。笔者发现,很多时候已有的故事是不能完全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的,幼儿的表演不再是既定的故事情节,他们能对故事进行适当的改动,有时甚至是一个全新的表演。如中班围裙剧《乌鸦和狐狸》中,幼儿在围绕原有的剧本表演了三天之后,他们就开始争论起来,说这只狐狸太坏了,总是不劳而获,乌鸦怎么能一直上当呢。于是,《新乌鸦和狐狸》的围裙剧出现了,结局就是狐狸想尽办法都没有骗到乌鸦的肉。尽管表演过程没有那么流畅,但从中可以看到幼儿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二)道具灵活

一般围裙剧的道具都是用无纺布缝制的立体式的道具,但这种成人制作好的道具看似精美,实际活动中却无法完全满足幼儿的需要。于是,各种不同的道具就出现了。在《可怕的大妖怪》中,部分幼儿觉得妖怪手偶不够可怕,于是自己去美术区画画剪剪,制作了自己心目中的大妖怪来进行表演。幼儿自制或实物替代,或一物多用,道具的灵活多样给幼儿的围裙剧表演带来了生机,也让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人员灵活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围裙剧,表演者的人数也是灵活多变的。

1.单人表演

有的幼儿喜欢独自去做一些事,特别是小班幼儿,大多会采用单人表演的方式开展围裙剧的表演。

2.多人表演

多人表演即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表演一个围裙剧。幼儿在表演中分配好旁白及各个角色,进行合作式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表演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多人表演往往会生成不同的表演形式,上面所提到的为分角色多人表演,这种表演方式对于合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有些幼儿特别是中班幼儿,会进行接龙式多人表演。他们根据合作的人数会把故事分成若干个段落,每人表演一段,没有表演的幼儿在一旁候场,表演结束的幼儿则会自觉地成为观众,整个过程轻松且有趣。

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笔者借助围裙剧的开展,营造开放式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探索,充分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同时,因为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这也促进了不同个性幼儿间的合作,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满足了幼儿的多种发展需要,将幼儿所需的各方面经验都纳入其中,促使幼儿最终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巍莹.围裙剧课程建构的可能性:理念和實践[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19(4).

[2]陈锋.浅谈舞台场景对戏剧演出的重要作用[J].大东方(人文科学版),2017(9).

[3]戴力芳.幼儿创造性戏剧活动的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人文科学版),2014(1).

【作者简介】

王君(1978~),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实施路径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