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联合教养中的祖父辈冲突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22-05-30 07:54张小琳曹云飞魏青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张小琳 曹云飞 魏青

【摘 要】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家庭中隔代联合教养现象已相当普遍。但由于祖父辈个人原因和社会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年轻父母与祖辈在教养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现代教养理念与传统的教养理念产生的冲突,会导致儿童在不同的教养观念中成长,这会对儿童行为、社会交往、情绪、性格等多方面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文章详细分析导致祖辈和父辈冲突的因素,并讨论其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希望借此创造和谐、温馨的儿童家庭成长空间,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隔代联合教养;祖父辈冲突;儿童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236-05

当下,我国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现象较为普遍。根据《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79.7%的城市家庭中,祖辈会参与孙辈的教养[1]。城市家庭的隔代教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联合隔代教养型和完全隔代教养型。联合隔代教养指父辈、祖辈和孩子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孩子在父母的工作时间由祖辈陪伴,在父母的休息时间由父母陪伴。完全隔代教养是指父辈家长将子女寄养在祖辈家中,大部分时间由祖辈承担教养责任[2]。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隔代教养以联合教养的模式为主[3]。

在祖辈参与儿童家庭教育已是大势所趋的现状下,针对隔代联合教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在隔代教育家庭内部,由于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并非总是独立的,当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长期同时存在时,二者容易产生冲突和碰撞[4]。祖辈和父母在共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在日常生活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冲突,且这种冲突比父母单独抚养孩子时更为普遍[5]。在共同养育孩子时,祖辈与父辈的冲突越多,儿童越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人格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等儿童发展问题。比起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冲突,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代际冲突与孩子的各类问题行为的关系更密切[6-7]。总结当前隔代联合教养中祖父辈冲突的类型及成因,探析祖父辈冲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当下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隔代联合教养中祖父辈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教育理念冲突

祖父母和父母在共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教育理念差异。隔代联合教养的家庭中,学龄儿童的祖父母更注重儿童身体上有无疾病,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父母则比较关注外部条件的作用,重视儿童的性格、品德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8]。

随着时代的发展,父辈们意识到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儿童不仅需要提升学习能力,掌握必备的技能与特长,也需要培养其好奇心、注意力和社交能力等“软实力”。父辈家长们更容易接受现代科学育儿理念,注意引导儿童用正确的方法化解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孩子知道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父辈家长们希望通过兴趣班、早教班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以应对日后竞争的压力。而上了年纪的祖父母在教育上的观念和年轻父母差异很大,一些祖辈普遍存在重养轻育、养教分离的观念,他们一般担任着类似于“保姆”而不是“教育者”的角色[9]。还有一部分祖辈过度依赖过往的经验,忽视对孩子智力以及兴趣的開发。儿童在游戏和交往中遇到了问题,大多数的祖辈都不能够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地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在介入冲突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袒护的情况。

祖辈的教育观念和方向与父辈存在很大的不同,因而当他们养育孩子时,容易与父辈在教育理念上产生分歧。

(二)抚养观念冲突

在隔代联合教养的家庭中,将民主的观念应用到对儿童的抚养上是相对理想的。民主的方式能够促使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之间增强沟通、消除隔阂,也能够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形成合力,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10]。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祖辈更为溺爱儿童,民主程度不及父辈,并不能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有研究表明,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等在祖父辈之间差异性显著[11]。很多祖辈对孩子的抚养仅停留在吃饱喝足的层面上,不会为其提供多样化的营养膳食,往往无节制地满足儿童吃零食或高热量食物的愿望。同时,在睡眠问题上,过于溺爱孩子的祖辈可能认为孩子单独睡会使孩子感到孤单或者安全感不足,缺乏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意识。同时,大部分祖辈由于担心孙辈的吃穿等问题而过度帮忙甚至包办,忽视锻炼孙辈的自理能力。也有一部分祖辈认识到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但落实到行动上时常常“狠不下心”,造成在培养孙辈自理能力上出现观念与行为不匹配的现象。除此之外,祖辈们越界干涉父辈对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使得父辈无法贯彻自己的教育观念[12]。这种教育观念上的冲突通过引发外在抚养行为冲突的方式影响孩子发展、危害家庭和谐。

(三)教育权威的冲突

资源是家庭中权威产生及运行的基础。在隔代联合教养家庭中,家庭成员的资源主要包括监护权、教育权、财产、知识、体力、情感等,这些资源在家庭成员中的分配往往是不均衡的。随着祖辈年龄的增长,其对物质、体力等资源的占有量不断下降,而相比之下,父辈所占的资源呈现不断上升的趋

势[13]。父辈家长掌握更多的家庭资源的分配权,即成为多个方面的权威,他们便经常在很多方面用命令的方式来安排其他家庭成员的行动。

而据武汉的一项调查,祖辈能配合子女对第三代进行教育的仅占15%,大部分祖辈都不能做到配合父辈行动[14]。祖辈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颇深,强调生命秩序,经常以主角的身份去教养孩子,坚持隔代教育凌驾于亲子教育之上,通过语言的拆台驳斥父辈的安排,以此来捍卫自己的权威。祖父辈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就导致祖父辈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二、造成隔代联合教养中祖父辈冲突的原因

(一)祖辈和父辈承受的社会压力不同

相较于其他中老年人,参与隔代联合教养的中老年人对孙辈的监督教育责任较重,感到压力较大,做出了更多牺牲,因此更容易产生紧张、抑郁或幸福感下降等负面心理感受[15]。同时,在子女家里居住的祖辈离开了自己的交际圈,认识的人有限,尤其很多农村出身的祖辈到城市中生活,环境的陌生使得其与他人缺少交流,消极情绪难以排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父辈们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在城市中生活的父辈也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竞争压力增大,会让父辈的负面情绪不自觉地释放到自己的父母或者子女等最为亲近的人身上。祖辈与父辈之间常因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冲突和争吵,成为宣泄个人情绪和压力的媒介。

(二)祖辈和父辈成长与教育背景不同

祖辈和父辈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这种成长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互相不认同对方的教养观念。祖辈一代多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环境较差,这使他们养成了勤劳节俭的品质,这样的环境也使得大多数祖辈思想保守,跟不上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父辈一代多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成长和事业发展期赶上了时代红利,往往通过外出务工、读书接触了更广阔的世界,因此他们较祖辈来说眼界广、见识多[16]。经历了信息化的社会变革之后,父辈们形成了更为灵活、开放的性格特征。父辈家长相比祖辈家长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教育观念也更加民主、开放。根据调查,祖辈的学历水平普遍要低于父辈[17]。无论祖辈还是父辈,受教育的程度都会影响其教养观念。成长环境较差以及教育水平偏低,使得祖辈与父辈相比更不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这也是祖辈对儿童的民主程度较低、溺爱程度较高的因素之一。

(三)祖辈和父辈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不准

角色定位不准是因为在隔代教养家庭中,父辈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较少陪伴儿童,没能承担起父母的责任,因此由祖辈承担更多的教养任务,使得亲子教育让位于隔代教育。

在这种模式下,祖辈常用自身经验去培养儿童。有的祖辈认为既然父辈需要其帮忙照顾孩子,那么孩子诸多方面的事务就该由祖辈做主,他们通常表现出很强的权威性,不断强调自己的奉献,不听从父辈的育儿建议。而一些父辈对祖辈的教养观念、方式也心存不满,却为了避免冲突而保持礼让、隐忍。在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顶替了亲子教育成为主体,家庭成员不能合理分工、各司其职,这会造成家庭中的不平等,使得家庭生活面临冲突。

(四)祖辈和父辈之间缺乏平等而有效的沟通

在一般家庭中,涉及每日的饮食、家务劳动、生活习惯与孩子教育这些具体事务上,祖父辈两代人产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都是很难避免的。家庭中祖辈和父辈的有效沟通属于家庭成员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沟通表现出家庭成员间的尊重和平等[18]。由于祖辈和父辈的教养观念存在许多差异,在遇到儿童教育方面的分歧时,双方往往各执己见。而祖辈与父辈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些分歧就会演变成家庭冲突的导火索。

除了沟通内容上的冲突和矛盾之外,还有就是沟通背后的态度问题。在表达信息时,既会表达这个信息本身所陈述的内容,也会传递沟通时隐藏的信息,而这个隐藏信息就是元沟通[19]。它不仅仅可以通过语言传达,也可以通过一切其他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传达,如说话语气、肢体语言、表情等。家庭治疗领域的研究者发现,元沟通与公开表达的信息不一致是导致家庭冲突甚至破裂的原因之一。

(五)祖辈和父辈联合教养的家庭子系统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家庭系统理论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莫里·鲍恩(Morrie Bowen)提出的一般系统理论[20]。它将整个家庭视为一体,将家庭成员看作相互关联的结构中的要素,其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是一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成员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的变化。一个核心家庭系统中通常包含夫妻系统、亲子系统和同胞系统,祖辈的加入增加了祖孙子系统、共同养育子系统等多个家庭子系统。子系统数量增多导致家庭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动态变化和交往互动等关系更为复杂。倘若新加入的祖辈没有清晰认知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过分强化祖孙子系统,就会破坏原始核心家庭系统的平衡,这必然造成家庭功能失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張等家庭问题。

三、隔代联合教养中祖父辈冲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祖父辈冲突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增多

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显著相关,在矛盾较激烈的家庭中,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21]。儿童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健康和谐的家庭中,其必然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馨与呵护,即使他们在学校或者社会中遇到了麻烦的事,也会立即想到家人并且如实告诉家人,寻求家庭的帮助,敢于面对、解决问题,这样就会减少或避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儿童看到父母和祖父母吵架或者产生冲突的时候会表现得不知所措[22]。在隔代联合教育中,父母的严格教育理念和祖辈的溺爱教育理念相左,儿童不得不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夹在两者之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由于祖辈长时间和孙辈生活在一起,并且因对孙辈无节制的满足和关爱,更容易建立亲密的祖孙关系,因此形成代替了正常亲子关系的祖孙间的亲密纽带,导致父辈无法与自己的子女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父母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久而久之,儿童就有可能学会在父母面前撒谎,转而在祖辈那里寻求庇护。

祖父辈冲突会影响家庭和谐,增加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23]。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表现为就一件事情争论不休,双方都不肯让步,甚至可能引起更激烈的家庭矛盾。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祖父辈的行为给儿童树立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家庭系统中的多重冲突会造成儿童社会认知缺陷,导致儿童无法找到合理的冲突解决办法,不得不以攻击性行为来解决。

(二)祖父辈冲突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

祖辈与父辈的矛盾增加了家庭的压力,会使儿童的认知和社会交往受到影响[24]。很多父辈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也不了解儿童的社会交往情况。有些父辈虽然认识到分享、合作、互助等社会交往品质对儿童至关重要,但在社会性培养中常因为教育观念上的不和与祖辈产生矛盾,为了缓解矛盾,一些父辈宁愿听从祖辈的安排,让祖辈主导儿童社会性行为的教育。多数祖辈由于年纪原因精力有限,害怕不能保证儿童的安全,所以只能将孩子限制在家里,忽视了儿童与同龄人的交往。以祖辈为主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孩子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分享等良好的社交品质。还有部分祖辈受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在与儿童沟通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有心无力的状况,不知道怎样和儿童交流,久而久之,儿童就会变得不愿表达,甚至不愿参与社会交往活动[25]。并且,儿童会将家中长辈之间的相处方式当成与同伴相处的方式,不会协商,在社会交往中采取争吵或者妥协的方式解决问题,影响儿童将来的人际关系处理。

(三)祖父辈冲突容易导致儿童情绪调节不良

家庭因素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26]。在有关抑郁的研究中,家庭环境因素中的矛盾性与儿童的抑郁心境呈显著的正相关[27]。

在儿童期,儿童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追求个体独立,同时又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他们如果生活在消极的家庭环境中,就容易形成产生狭隘意识和消极情绪。处于祖辈和父辈冲突不断的环境中的儿童,会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祖父辈交流的方式,一旦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会对情绪失去控制,缺乏应有的理性判断,通过发脾气、顶嘴等不当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同时,这样的儿童在面对压力时也容易产生焦虑,长此以往会对儿童的心理功能造成损害,阻碍其开展认知活动,甚至会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

(四)祖父辈冲突容易造成儿童性格缺陷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家庭是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性格特征等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自私、偏执、缺乏同情心和集体荣誉感淡漠等性格特点[28]。

在隔代联合教养的家庭中,祖父辈之间常常因为各种问题发生冲突,使得儿童经常感受到一系列消极的情绪体验。情绪与性格密切相关,有的孩子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形成了孤僻、怯懦的性格特征;有的孩子因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急躁,形成冷漠、粗暴的性格特征;还有一些父母在與祖辈发生冲突之后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更容易使儿童缺乏安全感,使其在恐惧中变得敏感、脆弱等。

祖辈与父辈的关系会对儿童心理产生诸多影响。总的来说,在祖父辈冲突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对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对此,作为家长应该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尤其是不要在孩子面前产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同时,祖辈和父辈应当提高自身修养,共同学习、相互包容,在遇到问题时,两代人可以沟通出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共同去执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俞峰.祖辈教养课程开发初探——以上海市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16).

[2]但菲,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12).

[3]洪秀敏,陶鑫萌.改革开放40年我国0~3岁早期教育服务的政策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19(2).

[4]陈莉.城市小学生家庭教育代际互动的现状调查分析——以成都市培华社区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

[5]曹锦羽.关于小学“问题学生”家庭成因和转化策略的文献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0(Z4).

[6]江永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科学应对[J].心理与健康,2021(1).

[7]王燕.幼儿园隔代亲子绘本阅读的反思[J].文教资料,2019(16).

[8]许颖,孙巧锋.幼儿家长教养观念及方式的现状调查——基于祖、父辈教养的比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0).

[9]唐玉春,王正平.幼儿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人的角色定位——基于“积极老龄化”视阈的审视[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2).

[10]段飞艳,李静.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

[11]彭春燕.六安市3-6岁儿童隔代教养状况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2).

[12]朱莉,李燕,俞峰,罗园园.祖辈视角下的家庭代际冲突与支持策略[J].教育观察,2020(4).

[13]生兆欣.论家庭领域中父母权威的资源交换运行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6).

[14]张雪敏.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问题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8.

[15]马磊,潘韩霞.隔代照顾研究:回顾与展望[J].河南社会科学,2019(7).

[16]付瑶.学前儿童父辈与祖辈教养冲突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17]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18]荣爱华.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J].华夏教师,

2020(6).

[19]张秀琴.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0]郁之虹.家庭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家庭暴力——互动因果的矛盾循环格局[J].社会工作,2014(6).

[21]涂琳,孟群,黄肇华,鲍远军.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19).

[22]刘丹丹.隔代教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S2).

[23]蒋盈,林珮宇,梁真今.家庭正向行为支持方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

[24]陈嘉钰,周燕.“全面二孩”政策下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10).

[25]王晓煊.现代家庭中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观察,2021(12).

[26]赵一名,吕梦莹,金芳.不同家庭抚养方式下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

[27]王君,张洪波,王莉娜,等.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9(1).

[28]何奕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