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2022-05-30 07:54汪瑞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摘 要】“五育融合”是小学教育的目的与归宿。“五育”中的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五育融合”背景下,落实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研究创设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实现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开展;家庭为小学生学习和体验家务劳动提供生活场所和环境,使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为小学生学习和体验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提供广泛的平台,让小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0241-03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几年,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一些不珍惜社会劳动成果、铺张浪费的行为,以及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社会漠视、淡化。劳动教育致力于引导小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热忱,具有积极劳动的意识。对此,学校与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有生存技能、能够在社会立足的社会人。一直以来,“五育”之中的劳动教育都是容易被忽视的一项内容,并且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大多数学校没有特定的劳动教育教材。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劳动教育要想切实有效地落实,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劳动教育才能有效实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一个整体,要實现“五育”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者宁本涛认为,“五育融合”是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综合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新时代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五育”的实施便不能再是简单的拼凑和随机整合,要寻求“五育”的联系,实现德智体美劳之间的有机融合。也就是说,并不是智育的实施中就没有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参与,同样,劳动教育的实施必然也会间接达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效果。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

(一)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忽视

现如今许多小学依然秉持应试教育理念,升学依然是教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升学的压力依然是小学生在学习阶段存在的主要压力。对于小学生智育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语、数、英几门主要的学科课程,对于小学生德育的培养也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如思想品德课。针对美育和体育,几乎所有学校也都开设了专门的美术和体育课,但是对于劳动教育的培养,很少有小学会专门开设劳动教育的课程,也很少有学者研究专门的劳动教育的教材,就算有也没有运用到学校教育中,更没有专门的教师来教授这门课程。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主任以班会课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理念的灌输教育,如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家务劳动我能行”等为主题的班会,还有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一些活动,如清理学校的白色垃圾、打扫街道卫生等,平时的班级打扫卫生也是在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劳动教育形式太过单一,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并且教师的教授也过于形式化,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漠视

现如今社会上依然存在着“唯成绩论”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认为那些不认真读书、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以后只有去读职高、读技校,去当一线工人,由此从小便给学生一种错误的暗示:工人、农

民、送水工、快递员等职业都不是光荣的,都不应该作为自己的首选职业。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还阻碍了学生从小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人们往往认为劳动便是体力劳动,不爱学习的学生才爱劳动,劳动是成绩差的学生才会去做的事情,甚至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方式,当学生违反纪律时,就以打扫卫生来惩罚他。社会上没有形成一种热爱劳动的良好风气,久而久之,小学生也对劳动产生一种漠视的态度,也就没有意识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家庭对劳动教育的淡化

在现在的家庭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也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做家务。在许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及祖辈均认为孩子现在面对的学业和升学压力比较大,告诫孩子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各类劳动甚至个人必备的生活事务都不要去操心。此外,家长害怕孩子摔着、碰着、烫着,便把所有的家务活包揽了,并且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做家务,学也学不会,就算让他们去做,也做不好,反倒给自己添乱。这种错误的观念让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没有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正确观念,也不具备长大后独立生活所需要的生活技能。尽管学校教师教育小学生要热爱劳动,从小事做起,回家要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但是失去家庭这个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劳动教育收效甚微。

三、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举措

(一)学校创设劳动教育课程,实现“五育融合”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实践经验不足并且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我国的劳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但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场持久战。“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要创设劳动教育课程,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相学习,学习其他兄弟学校关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可操作性案例,借鉴其成功经验,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小学生的特点加以完善。还可以邀请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优秀教师到校交流学习,开设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

此外,可以將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研体系,成立专门研究劳动教育的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劳动教育效果不好,流于形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劳动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没有考核标准,学校、教师、学生也就不重视。在2021年10月13日,成都市教育局提出了一项新规定,即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将劳动素养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此政策的指导下,劳动教育的课时有了保证。学校组织教师成立专门的教研团队,研究劳动教育课程,如“劳动教育+智育”“劳动教育+德育”“劳动教育+美育”“劳动教育+体育”。劳动教育的开展实现了多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小学生手脑并用,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让小学生体验公益性劳动,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三是让小学生感受劳动的美好,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四是让小学生深入实践,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社会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广泛的平台

仅凭学校为小学生提供的劳动场所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场地有限且单调,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要依托社会。学校要与社会通力合作,社会要给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可以在社区、街道、敬老院、工厂、农场、商店等场所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如在超市和商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如选择售货员就要先了解商品的特点、功能、价格,学习如何售卖商品,向顾客推销商品,锻炼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体会父母工作的不易,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每一位辛苦工作的劳动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又如在食品制作工厂,学生不仅可以参观现代化的流水线作业,了解食品制作的流程,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学生还可以亲自体验如何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每个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周边种植水果的农场,如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水蜜桃非常有名,那么到了水蜜桃成熟的季节,该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水蜜桃种植基地,帮助果农们采摘水蜜桃,果农们教给学生采摘需要注意的事项、水蜜桃的品种等知识,帮助学生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在课前拟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且还要制定遇到突发情况的紧急预案,保证学生的安全,征求家长的同意。此外,还可以让家长充当志愿者,全程陪同,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监管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评价者,为学校实施的劳动教育建言献策,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三)家庭要将家务劳动日常化,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学生要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在课余时间除了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还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场所,是从事家务劳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实现家务劳动日常化。学生在学校将大部分作业完成后,回到家就有多余的时间来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家长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转变“唯分数、唯成绩”的传统思想,明白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做家务劳动,学生可以从小事做起,如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等;难一点的有整理类的家务劳动,如将洗干净的衣服叠起来、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书架等;更难一点的有整理自己的床铺、淘米、洗菜等。家长应引导低年级学生从小事做起,不要一开始就打消孩子对于做家务的兴趣,注重劳动意识的启蒙。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使其做一些有难度的、有挑战性的家务劳动。长此以往,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良好习惯,孩子能够主动分担家务,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也是对孩子从小进行意志锻炼的契机。

(四)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取得阶段性的劳动成果,而在于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带来的乐趣,养成主动劳动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教育评价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2]。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包括社会人士、教师、家长。在评价方式方面,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自评和学生互评。如在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拼之叠被子大赛”的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分主体制定评分表,评价主体可有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学生在家多次练习后,家长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生活技能,还可以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增进亲子感情;其次,学生在学校与同学比拼,比一比谁叠被子又快又标准,设置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将学生叠被子的视频放到网上进行投票,选出最佳的叠被子小能手,学生的劳动最终得到大众的认可,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评价主体都会有一个评分表,多主体参与评价,多角度评价,学生不仅学会了叠被子,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最终实现家务劳动日常化,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实现社会劳动教育途径多样化,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此外,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为学校提供多方面的资源支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力量,促使劳动教育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宁本涛.“五育融合”本质的再认识[J].清风,2021(4).

[2]陆彬.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1(29).

【作者简介】

汪瑞(1997~),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