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掌门人的成功秘笈

2022-05-30 10:48刘阳
看世界 2022年18期
关键词:华威艾略特哈佛大学

刘阳

哈佛大学一隅

1088年,意大利法学家Irnerius创办了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自世界上的第一所大学诞生至今,已过了将近1000年。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高等院校数量已经达到约2.5万所,大学专业超过1800种。

时间并非没有痕迹。人们只要将自己与上两代的长辈稍加对比,就会发现,教育在历史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我们深究的是,这些变化的背后,都有谁的功劳?

给哈佛吹入自由之风

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每年都有无数求学者,挤破头想走进这所“梦中情校”。写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生活大爆炸》中的神经生物学家Amy,以及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巴拉克·奥巴马,都毕业于哈佛大学。

8月15日,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哈佛大学连续22年蝉联第一。单从这项排名来看,哈佛大学稳居全球高校金字塔的顶端。

哈佛并非生来就如此辉煌。在1636年成立之初,它还不过是所偏安一隅的传统学院。但在300多年后的今天,哈佛大学已成为享誉全球的高等教育标杆。回顾历史,它的崛起离不开这所学校最伟大的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

艾略特是哈佛大学在位时间最长的校长。艾略特15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1853年以全班第二的成绩从该校毕业,5年后被正式任命为哈佛大学的数学和化学助理教授。

1867年,艾略特前往欧洲,研究当地的教育体系,见识到了选修制的优势。例如,巴黎大学的化学学科有50个讲座,教学内容比美国大学更丰富,也更实用。这些经历,为日后艾略特在哈佛进行本科教育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

艾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正值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时期。19世纪60年代,美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实力居世界第四,制造业仅次于英、法两国,农业逐渐让位于工业。越来越多的人口迁往城市,但他们只能在装配线上工作,工资低,条件也差。艾略特认为,学校应该让年轻人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

1869年,艾略特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文章《新教育:它的组织》,指出“美国的物质建设需要工程师、建筑师、化学家和制造者,大学应该培养和输送相应的人才”。

当时哈佛大学正在挑选新校长,艾略特也因此引起了董事们的注意。彼时,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教士,课程也以古典学为主。35岁的艾略特认为,应该摒弃古典学与科学研究对立的观念,在通识教育中保留科学和人文学科。

在艾略特校长的众多改革措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必修制的取消。在艾略特上任初期,学生在课程上几乎没有什么选择。他提出,应当让高年级学生自主选择所有课程,并放宽对低年级同学的限制。

1884年起,哈佛大学开始允许新生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些选择权。一年后,必修课只剩下英语作文、法语或德语。哈佛此举引来了其他学校的效仿,各大高校开始减少或废除必修课,增设选修课。

不难看出,艾略特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的自由。在他担任校长期间,哈佛的学生规则手册从40页缩减到了5页。他的传记《他缔造了哈佛:查尔斯·W. 艾略特传》记录道:“(他的改革措施)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是真正给予了他们学习的自由。”1892届毕业生勒蒙特数十年后回忆起哈佛,最深的印象之一仍是“大学的自由氛围”。

哈佛大学在位时间最长的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

彼时,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教士,課程也以古典学为主。

不仅如此,艾略特的影响还延伸到了中学教育。他在欧洲考察时发现,中学是教育系统的“支点”,小学、中学和高等院校是相互依存的。在他担任校长期间,哈佛大学提高了入学要求,同样引发其他大学效仿,中学的标准也由此提高。

自艾略特1869年10月正式就任哈佛校长,到他1909年退休的40年时间里,哈佛大学增设了商业管理、牙医、文理等学院,真正蜕变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学。与此同时,美国大学的门槛和专业程度也得到了提高。可以说,“哈佛模式”影响了美国的高等和中等教育政策,为美国教育体系此后一百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重思想,推行通识教育

20世纪初,在工业化的背景下,“社会效率论”应运而生。艾略特也成了斯内登“社会效率论”的追随者之一。他认为,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前途”—为一个注定要在工厂工作的孩子提供大学预科课程,是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1900年,大多数高中教的课程还是英语、拉丁语、代数、几何、生理学、物理学和历史等科目,几乎没有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但到1922年,13.7%的高中生开始学习工业知识;13.1%的人学习打字;14.3%的人学习家政学……教育服务的对象从少数精英变成了工业大众。

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

华威大学

该校历史系教授E.P. 汤普森更是在书中讽刺其为“华威大学有限公司”。

在“社会效率论”的影响下,高等教育逐渐向实用性和功利性靠拢。在1930年代的美国,大学过于看重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成了主导思维。

以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为代表的教育家和学者,开始批评这些现象。哈钦斯认为,相比一味地培养职业人才,大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他说:“必须记住,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堆砌事实,而是教会他们思考。”

1929年4月,哈钦斯当选芝加哥大学校长。他提出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一个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通识教育项目。除此之外,芝加哥大学取消了对于专业课程的成绩要求,代之以基础教育课程和一系列综合考试。哈钦斯主张将通识教育作为本科阶段的重点,而将专业课程留到硕士阶段考察。

哈钦斯在任期间,芝加哥大学的哈钦斯学院还录取了一些尚未完成高中学业的年轻人,并教授他们通识教育。这些学生拿到学位的条件并非积累学分,而是通过综合考试。在哈钦斯的推动下,通识教育的影响力慢慢扩大,如今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本科生的“必修科目”。

2020年2月18日,查尔斯王储在英国国家汽车创新中心参观华威大学的电动和自动驾驶汽车技术

大学“创业”

20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了“创业型大学”。1965年,英国华威大学建立,巴特沃斯成為该校的第一任副校长。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建校短短20多年,华威大学就跻身英国高校前十名,迈进世界名校之列。

华威大学的成功,离不开巴特沃斯与工业企业建立的密切联系。一开始,人们并不看好其“亲工商界”的路线,巴特沃斯提出的“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也受到了不少抨击,1969年甚至有学生因此挑起暴乱。

批评者认为,华威大学背叛了英国传统大学的美德。该校历史系教授E.P. 汤普森更是在书中讽刺其为“华威大学有限公司”。

但到了1980年代,在撒切尔夫人财政政策的影响下,英国高等教育的经费大幅下降。撒切尔政府在第一份预算中,将教育支出削减了2.5亿英镑至4亿英镑,并计划在1980年至1981年进一步削减3.5%。

在削减地方当局预算的基础上,政府于1981年7月宣布大幅削减大学预算。1982年的报告显示,1/3的学校受影响,导致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在大幅削减预算之前,英国教育经费的60%都靠中央拨款。一些大学一时难以维持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支出。此时,华威大学的生存能力便变得突出起来。

1980年,华威制造集团成立。华威大学通过它与华威商学院,与当地商业和企业展开合作,为考文垂地区吸引了大量投资。华威制造集团也成为该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后来,华威大学“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和经验,引来许多欧洲大学的效仿。当时,欧洲高校间还逐渐形成了一股“创业热潮”。

从结果看,华威大学无疑是成功的。而它所带来的“创业型大学”理念,也成为教育者们时至今日仍然反复思索的历史经验。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

猜你喜欢
华威艾略特哈佛大学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Up/down-conversion luminescence of monoclinic Gd2O3:Er3+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laser ablation in liquid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中国重汽湖北华威公司:再获“高新技术企业”荣誉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孔华威:用儒家之道“武装”创业者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