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飞镲永在我心

2022-05-30 10:48万鲁建
藏书报 2022年15期
关键词:渔民技艺

万鲁建

躺炕上敲肚皮练习鼓曲

1948年,高景留出生在河北省宁河县沿海的渔村——高家堡子村(今属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祖辈世代都是养船户,以出海打鱼为生。这一职业多是子承父业,一辈传一辈。因此,高景留长大后也是接父亲的班,继续出海打鱼。飞镲最初是渔民为了在海上工作时能相互配合和发出求救信号而使用的。高景留从小生活在渔村,因为要继承父业,很早就开始接触这些锣鼓镲。

高景留的父亲是一位打鼓飞镲的高手,他是高氏家族飞镲的二世传人。由于受到家庭打鼓飞镲的熏陶,三四岁时高景留就开始玩这些。最初主要是为了长大后能够在船上灵活使用,更好地出海捕鱼和保护自己。或许是家庭的影响,他对于打鼓飞镲非常痴迷,经常练得手腕发肿,手心出泡,冬天更是因此而被弄得手裂,但是高景留依然乐此不疲。父亲更是言传身教,高景留鼓点打得不对还会受到惩罚,一般都是打手和不让吃饭。为了快点学会,高景留吃饭时都不忘记打鼓点,用筷子敲打桌面、盘子和碗,晚上躺在炕上敲肚皮来练习鼓曲。

由于当时年纪小,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拿不动大铙(十几斤重),镲又大又重,玩起来也有点危险,因此高景留只能打鼓。父亲和叔伯们经常给他讲解打鼓的要点:打鼓棒的长度、粗细度,鼓棒材质的软硬度,都要根据鼓面尺寸的大小、鼓皮的材质、鼓的高度等来确定。打鼓时必须手腕使劲,握棒不能松而不死,打鼓力量不能松软,要压住鼓皮的弹性,不能掉棒。打鼓要响而不乱,鼓点要准,声音要清晰,鼓调不能重复,要轻重缓急,快慢结合,随机应变。耳要听铙声,眼要看飞镲者。他们经常教导高景留说:要想学好“飞镲”,首先就要学好打鼓。打鼓是最难学的,因为打鼓者是“飞镲”的指挥者,宁可飞镲者出错,也不能让打鼓者出现任何差错。一旦鼓出现差错,表演就会乱场。由此可见打鼓者的重要性。

七八岁跟大人搭伙表演

飞镲更是技术活。镲要缠绕在手腕上(叫网镲),松紧要适当,镲缨(镲系的袋子)长度要与身高、胳膊的长短协调。飞镲的动作全靠腕子和手臂力量。飞起镲来缨子不能着地,镲要围着身体飞舞。飞镲表演融入了民间武術的各种动作,如青龙出水、怀中抱月、白鹤晾翅、古树盘根、缠头裹脑、叉花盖顶、书童背剑、张飞骗马等,多种高难武术动作都能在飞镲中表现出来,飞镲的重点体现在手、眼、身、法、步方面。

受到父辈的谆谆教诲,再加上经常和他们一块磨合,高景留打鼓的节奏很快就能够跟上飞镲者的动作,也能够协调起飞镲的起点、收点、叫点,只需耳听眼看就能一拍即合。这让高景留对飞镲的兴趣大增。高廷安大爹和高廷全二叔,也都对高景留有着悉心教诲。他们都是高氏飞镲二世传人,技术精湛,各自拥有不同的鼓艺,所打出鼓声独具韵味,高景留在学习中一一吸收过来,将其变成自己的一套鼓技。不仅如此,为了多学技艺,他还经常偷偷摸摸地去找打鼓好的前辈学习。那时候,渔民很少其他的娱乐活动,只有飞镲既能健身又能娱乐。谁会打鼓飞镲就是有能耐的人,很受乡亲们爱戴,也会让人高看一眼。而且如果学会了这些技艺,还可以跟随大人去迁西县的景忠山朝山,这对少年高景留也很有吸引力。

当年在高家堡子村,跟高景留同龄的人没有一个会飞镲打鼓的。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他就可以跟大人搭伙一起表演飞镲了。1958年,天津市委庆祝“五一”劳动节举行游行,高家堡子村表演了飞镲。当时用小车推着鼓,高景留站在小车上打鼓,深受观众好评。后来因为上学,再加上一系列变动,他才中断飞镲活动。1993年,高景留的叔叔高廷言退休后成立汉沽龙武飞镲队(老会),邀请高景留加入,使他得以重拾技艺,又开始表演高家堡子村的传统技艺飞镲。他不断摸索,在继承高氏家族传统飞镲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独立摸索出不同曲调的鼓的起点及不同的收点,并在飞镲表演中添加了打鼓滚棒的打鼓技巧,以适应现在多种形式的表演风格,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

汉沽飞镲源自渔业生产

汉沽飞镲是天津沿海渔村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传统民俗艺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也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2008年国务院发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沽飞镲”被列为传统民间音乐项目——锣鼓艺术首位。汉沽飞镲表演技艺独特,舞姿优美,场面壮观,绚丽多彩,内涵丰富,通俗易懂,观赏性强,深受汉沽人喜欢。

汉沽飞镲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旧时海上环境复杂,出海打鱼是一件危险的工作。渔民不仅要熟悉潮涨潮落的时间,还要了解什么季节用什么网捕什么鱼,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加之当时还会经常遭遇海盗海匪,为了相互协助和便于传递求救信号,渔民们就想到了利用锣鼓镲的声音来指导海上作业和传递信息,由此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方式,这就是飞镲的原型。再加上渔民生活缺乏其他的娱乐,便开始利用锣鼓镲进行一些娱乐活动,由此使得打鼓飞镲日渐丰富,形成了具有艺术性、观赏性的民俗艺术。当时,渔民们为了祈祷出海安全和渔业取得好收成,每年都会前往河北省迁西县的景忠山烧香祈福,出会前渔民们在会馆集中,有鼓头指挥,有参拜礼仪程序,有彩旗为标志,有财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组织体系。一路上则鸣锣开道,锣鼓喧天,展示飞镲技艺。

飞镲分为前场和后场,后场给前场伴声,后场有打鼓者,打铙者,前场是飞镲者,即舞者,三者缺一不可,统称之为飞镲。舞镲动作好学,打鼓则不好学。高氏家族的飞镲技艺,特色是结合武术动作并伴有独特的鼓乐伴奏。首先是民间流行最广的“敬香”平音调响起,此时会头给佛敬香,上香完毕鼓乐奏起“吵子”(就是朝山欢乐的曲调),有头有尾,头尾呼应,鼓点清楚,在香火旺盛之时击鼓三音(幺二三曲调),鼓铙和飞镲者同时加油,这时庙中香火冲天,鞭炮齐鸣,鼓点急爆而不乱,飞镲则是只见镲飞不见人,极为精彩。

当今汉沽飞镲表演队伍

飞镲人员没有固定人数,可多可少,一人打鼓,一人打铙,一人飞镲就能够表演。少人的表演一般被视为游玩和乐趣,观众可以围观,还可以对鼓点和飞镲提出要求。人多的飞镲就成为队伍,能够演出了。现在的飞镲队伍,一般男女队员都有,表演有套路,有队形,有出场式,有收场造型,具有观赏性,可以参加各种大型活动,如社火表演、开业庆典、节日庆祝、庙宇拜祭等民间活动。

汉沽飞镲招聘队员的门槛并不高,只要能够做基本动作即可。汉沽飞镲人员不流行拜师学艺,只是对年长者称呼师傅。他们大部分都是根据自己兴趣和悟性,长期受老前辈飞镲活动的熏陶自学成才。汉沽飞镲各队,平时并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有活动时临时排练熟悉一下动作。

当今的汉沽飞镲队伍大致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乡下各村镇所组织的,人员大部分是同族同姓及同村邻友。喜欢参与的人员农闲之余聚集一块,熟练掌握飞镲者被视为教练和队长。可以组织参加一些民间活动及区文化部门的公益话功。二是企业组织的飞镲队伍,他们一般都是在职人员,有表演活动时临时抽调,可以占用工作时间集中进行排练。三是自发组织的飞镲队伍,人员既有退休者,也有在职的,还有务农的。他们一般飞镲技艺都比较好,有活动可以随叫随到,可以承接各种飞镲活动,人员不够时还可以临时从其他队伍借调人员。

新时代汉沽飞镲新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兴未艾,汉沽飞镲也焕发新生,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汉沽龙武飞镲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戏曲“过把瘾”栏目、“2005年世界滑水节”等演出,多次参加天津市妈祖文化旅游节、娘娘诞辰纪念等活动,还赴陕西宝鸡、浙江舟山参加民俗表演,获得组委会颁发的金奖。

高景留应邀赴中国台湾参加“京津冀2016年佛光山春节文化月”活动,表演得到台湾同胞高度赞扬。飞镲队还把技艺传授给了佛光山大慈育幼院的孩子。2016年9月,他随中新生态城友好社区交流代表团赴新加坡,向华侨中学师生传授汉沽飞镲技艺,让他们感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由于高景留在飞镲传承上的努力和贡献,他先后被授予天津市广场艺术民间联谊会广场文艺活动民间艺术家称号、民间保护天津皇会奖励基金优秀传承人和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沽飞镲代表性传承人。高景留还担任天津市广场艺术民间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并成为天津民间艺术家会员和中國民间艺术家会员。

高景留表示,汉沽飞镲永在我心,在各位传承人努力下,飞镲技艺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开出绚烂的花朵!

猜你喜欢
渔民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泸州市江阳区418名退捕渔民“转业”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