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肢气压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的改善评价

2022-05-30 02:08刘柏艳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双下肢气压肝素

刘柏艳

【摘要】目的:研究对剖宫产产妇在手术后开展双下肢气压治疗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疗效,明确该方案在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接收的剖宫产产妇94例施计算机随机分组处理。针对纳入至对照组的47例开展常规预防治疗,为观察组所纳入的47例实施双下肢气压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将组间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展开比对,同时比较组间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双下肢肿胀指数、静息心脏指数(CI)水平。结果:于各项治疗工作落实后,观察组纳入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值、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D-二聚体测定值、纤维蛋白原测定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细胞沉降率测定值、血浆黏度测定值、全血高切粘度测定值及全血低切黏度测定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双下肢肿胀指数、静息CI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妇于术后落实双下肢气压治疗以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产妇机体凝血功能状态、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且可减轻术后下肢肿胀症状。

【关键词】双下肢气压治疗;低分子肝素钙;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血液流变学状态;凝血功能【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5-0094-04

深静脉血栓是手术治疗以后极为常见的一种以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为特征的并发症,疼痛或压痛、肿胀、皮肤发紫等均属于病症的常见临床表现。一旦形成血栓且诊治不及时,可能诱发血栓相关后遗症,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诱发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妊娠与分娩为女性特殊生理阶段,于该阶段内,女性的生理发生变化,例如妊娠期间,女性的机体血液循环速度减缓,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属于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2]。剖宫产属于产科临床中常用的一种终止妊娠方式,虽然可以解除难产对母儿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但是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剖宫产术后极为常见的并发症,该病症的发生同女性妊娠期间子宫体积加大、腹腔压力提升等因素有关,其可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产生影响,加之妊娠期间机体血液高凝状态因素、产后卧床休养因素影响,促使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显著提升[3]。剖宫产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不仅可加重产妇的身心痛苦感,延长产后恢复时间,且可能对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目前临床针对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产妇,主张于术后落实系列预防治疗措施,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促进产妇产后康复。双下肢气压治疗即为应用治疗仪器促使产妇下肢血液循环状态改善,以此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本次研究针对所抽选的剖宫产产妇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下肢气压治疗所获疗效展开探析,现对研究结果展开总结并作如下阐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對象

对本院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接收的剖宫产产妇94例施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纳入47例产妇。对照组年龄23~35(28.96±3.17)岁;体重52~73(64.58±3.84)kg;孕周37~41(39.41±0.25)周;其中包含26例为初产妇,包含21例为经产妇。观察组年龄22~37(28.99±3.13)岁;体重56~75(64.72±3.96)kg;孕周37~40(39.35±0.22)周;其中包含30例为初产妇,包含17例为经产妇。组间于研究中呈现的资料信息相比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单活胎妊娠产妇;有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存在者;对治疗方案、操作程序、潜在不适、潜在风险等均知情并且自愿签署同意书者;无抗凝禁忌者。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者;同时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患有妊娠合并症者;有静脉血栓史者;双下肢皮肤溃烂或破损,无法实施气压治疗者;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对研究相关药物有过敏反应存在者。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常规预防治疗措施预防相关病症,即为医务人员在剖宫产术后,对产妇的生命体征展开密切监测,同时观察产妇的腹部切口情况、子宫复旧情况;产妇取去枕平卧位,维持6h,协助其开展踝关节锻炼;指导产妇活动双侧足踝部位,落实小腿肌肉按摩护理,于6h 后过度为主动活动锻炼;为预防血液高凝,需及时补充电解质;产妇术后8 h 后摄入少量流食,以改善血液粘稠程度,维持大便畅通性,避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同时完善下肢保暖工作。

观察组在常规预防治疗措施均与上述一致,同时配合双下肢气压治疗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开展双下肢气压治疗,在剖宫产术后24 h 实施治疗工作,调整产妇体位为仰卧位,将压力裤套连接好并且妥善放置于产妇的腿部,接通电源以后,将仪器开关打开,调整治疗时间为20min,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调整压力裤套当中的压力循环,一天治疗两次,持续治疗5天;于剖宫产后12 h,取3075 U 低分子肝素钙施皮下注射,一天一次,持续治疗5天。

1.3 观察指标

分析参与研究的两组别的凝血功能评估情况,即在研究相关事宜实施前后,对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指标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指标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水平、D-二聚体(D-D)指标水平展开测定,并比对测定值。

对比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即在治疗工作开展前后,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即血细胞沉降率(ESR)、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粘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进行测定及比较。

观察参与研究的两组别双下肢肿胀指数及静息心脏指数(CI)水平,并对评估结果施以比对。

统计组间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 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计量以( x(—)± s )表述,施 t 检验;组间计数以[ n (%)]表述,施χ检验。若 P2<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凝血功能指标相比

治疗前,APTT 指标水平、PT 指标水平、FIB 指标水平、D-D 施以测定,数据无差异(P>0.05),于各项治疗工作落实后,APTT、PT 呈上升表现,FIB、D-D 下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组间血液流变学指标相比

治疗前,ESR、PV、HBV、LBV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以上指标水平均呈下降表现,且观察组各项数据显著更低(P<0.05),见表2。

2.3 组间静息CI和双下肢肿胀程度相比

观察组双下肢肿胀指数、静息CI 水平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3。

2.4 组间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

观察组产妇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占更低水平(P<0.05),详见下文:

于剖宫产术后,统计两组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观察组3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表现,对照组9例出现相关表现,发生率分别为6.38%、19.15%。病症经临床处理后获得有效控制,所有产妇均顺利康复出院。

2.5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

两组麻痹、疼痛等不良反应所表现出的发生率经观测无差异(P>0.05),见表4。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即为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使得机体当中的血液于深静脉中聚集,促使系列血栓症状出现的一种病症,下肢为该病症的高发部位[4]。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因为血液高凝、血管内皮受损、静脉瘀滞,而女性在妊娠期间,生理状态发生改变,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表现,提高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5]。加之剖宫产术后,产妇受切口疼痛、宫缩疼痛等症状影响,极为抵触下床活动,伴随卧床时间延长,双下肢血液流动阻力逐渐提升;此外孕产妇体内的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含量较多,使得血液呈现持续性高凝状态,受剖宫产术中出血等因素影响,血液黏度进一步提升,加之手术操作损伤子宫和盆腔,促使细菌栓子形成,提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6]。

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会提高孕产妇死亡风险,肢体肿胀、疼痛等均为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若未及时开展有效的治疗措施,伴随病情进一步发展,产妇发生急性肺栓塞的风险逐渐提升,甚至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7]。如何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成为临床医务人员的重点研究问题,目前临床主张通过应用基本预防药物、器械等方式防治疾病[8]。低分子肝素钙对机体内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药物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结合聚集的影响较小,可降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但是单独应用药物预防病症所获效果欠佳,伴随临床研究逐渐深入,发现在用药的同时,联合物理方法治疗,有望提高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9]。

双下肢气压治疗属于临床常用物理抗血栓治疗措施,通过对产妇的下肢实施加压处理,促使肢体组织有一定循环压力形成,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同时在加压刺激以后,局部血液循环状态明显改善,促使新陈代谢加快,并将下肢静脉瘀血状态改善[10];与此同时,双下肢气压治疗对血管当中凝血因子聚集具有促进作用,可促使纤溶系统活性提升,加速内源性纤维蛋白的溶解,进而获得理想的预防血栓效果[11]。

研究結果显示,于治疗活动开展后,观察组产妇的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同时,开展双下肢气压治疗可以促进产妇机体血液循环状态、凝血功能改善。究其原因,气压治疗可以借助外力作用加速下肢血液流速,促进静脉腔当中瘀血排空,以促进凝血状态改善。研究中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两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可以促进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改善,提高抗血栓和抗凝集的效果。研究中,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双下肢肿胀指数及静息 CI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联合治疗可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对产妇产后机体恢复有促进作用。分析其原因,双下肢气压治疗可以向产妇肢体产生规律、循环压力,均匀加压肢体,促进血液、淋巴流动,以改善微循环状态,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进一步提升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

综上,于剖宫产术后落实双下肢气压治疗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  李丽娟,陈海凤,徐弦玲,等.双下肢气压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21,30(3):182-184,203.

[2] 赵洁静.双下肢气压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4):3393-3396.

[3]  Stefano G,Anna L,Andrea A,et al. Assessment of PlateletThrombus Formation under Flow Condition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COVID-19:An Observational Study[J]. ThrombHaemost,2021,121(8):1087-1096.

[4]  陶双梅.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仪对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30):4364-4365.

[5]  艾艳霞,樊菊莲,苏丽.阿司匹林及气压仪预防高龄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6):1021-1022.

[6] 楼燕萍.归芪艾益汤足浴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1,53(7):165-168.

[7] 张秋月 .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早期双下肢气压治疗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J]. 中外医疗,2020,39(9):100-102.

[8] 楚薇 . 气压治疗对预防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J]. 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156-157.

[9] 乔艳妮,杨洁 . 拜阿司匹灵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J]. 海南医学,2019,30(15):1956-1959.

[10] 唐淑红 . 脉冲式气压治疗仪对产妇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探索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2):202-203.

[11] 刘立梅,颜丽丽 . 气压治疗仪预防疤痕子宫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19):3302-3305.

(收稿日期:2022-03-15)

猜你喜欢
双下肢气压肝素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看不见的气压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