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

2022-05-30 10:48周朝阳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3期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不良反应化疗

周朝阳

【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治疗中应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化疗治疗,病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患者化疗后均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重组人白介素-11用于治疗对照组患者,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对比治疗前后4 d、12 d、24 d两组患者血小板指标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化疗依从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指标水平分别为(25.15±2.30)×109/L和(26.02±2.24)×109/L,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d、12 d、24 d 觀察组患者血小板指标水平为(38.21±4.25)×109/L、(84.26±11.05)×109/L、(112.35±9.41)×109/L,相比于对照组患者血小板指标水平(31.63±3.45)×109/L、(67.56±10.78)×109/L、(88.67±8.72)×109/L,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患者的26.67%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比较生活质量评分(SF-36)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相比于治疗前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 SF-36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后续化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可以加快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增加,并且治疗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低,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且提升后续化疗的依从性,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化疗;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3-0039-04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疾病,发病后机体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快速增值,对正常造血过程形成抑制作用,对肝、淋巴结、脾等多脏器组织进行广泛浸润,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危害很大[1]。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方案中最有效、应用最多的是化疗,需要分成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治疗两个阶段[2]。同时,要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营养维持、成分输血以及感染防治,提高治疗效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化疗后具有一定概率会发生血小板减少症,使得患者出血倾向加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3]。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如果发生血小板减少症,会加重患者疾病症状,引起患者身体不适,导致患者对疾病症状敏感性提升。一方面会影响化疗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一方面会造成患者对化疗产生顾虑与恐惧。血小板反复输注在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广泛应用,可能引起同种血小板抗体,降低治疗效果。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适用对象为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L,并且需要进行升高血小板计数的患者9[4]。

有研究表明[5],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治疗药物使用。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效果,对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究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均出现血小板减少。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2~58(45.36±2.41)岁。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3~59(45.27±2.38)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全部接受化疗,且治疗时间超过两周;(2)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30×109/L;(3)均知情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积极配合治疗。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感染或者肝肾功能障碍者;(2)精神疾病患者;(3)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使用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Ⅰ)(百杰依)(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80009),按照25~50μg/kg 标准计算用药剂量,加入1.0 mL 或2.0 mL 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皮下注射。在化疗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后使用,1次/d,连续治疗7~14 d,血小板计数恢复后停止使用。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调整用药剂量、方式等,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观察组采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特比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国药准字 S20050048]。用法用量为:按照每日每公斤体重300 U 标准计算用药剂量,在化疗后6~24 h 皮下注射,1次/d,连续应用7~14 d,血小板计数恢复后停止使用。患者用药过程中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则需要及时停止治疗,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重新评估病情,更换治疗方案。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d、12 d、24 d 血小板计数。

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头晕、水肿以及低热。

应用生活质量自评量表(SF-36评分),分别在治疗后对患者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四个维度进行打分,每个维度分数满分为25分,得分越高的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对比两组患者后续化疗治疗依从性,由医生对患者依从性进行评价。其包括完全依从为积极配合化疗,情绪稳定,乐观、向上;部分依从为对化疗存在疑问和忧虑,情绪轻微波动,存在焦虑、抑郁;不依从为不愿意接受化疗,情绪波动大。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应用 SPSS 22.0统计学软件。以(x(—)± s )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定量资料,t 检验验证差异显著性;以[ n (%)]表示定性资料,χ2检验验证差异显著性。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

两组血小板计数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d、12 d、24 d 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逐渐恢复到正常计数水平,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 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得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后续化疗治疗依从性比较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组依从性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是目前得到证实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是患者长期化疗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概率发生骨髓抑制现象,对人体血小板的生成造成抑制,引起血小板减少症,使患者发生出血倾向,需及时治疗[6]。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更加容易患病,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同时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对化疗的效果、安全性等均可能出现质疑、疑虑,从而不依从化疗治疗,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以往临床上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常用方案是反复输注血小板以及皮下注射重组白介素-11,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是总体疗效欠佳。反复输注血小板容易引起同一种血小板抗体,使得治疗效果下降。重组白介素-11是一种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制作出来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对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的增值产生直接刺激,并且可诱导巨核细胞成熟分化,促进机体血小板生成,提高血液中血小板计数[7]。但是使用重组白介素-11可以引起轻至中度的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可迅速消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水肿、恶心呕吐、头晕、低热等,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适用于化疗后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也可用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血小板减少症,可降低患者出血风险。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刺激巨核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内源性细胞因子,可对巨核细胞生成的各个阶段产生刺激作用,进而促进血小板生成,增加血液血小板计数水平。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在骨髓造血干细胞上具有直接作用,对血小板生成进行有效调节。同时,大量临床实践数据表明[8],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较少发生不良反应,偶有发热、头晕以及肌肉酸痛等,不需要进行处理,多数可自行恢复,用药安全性比较高。陈凤华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应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可以更快地使得患者恢复正常的血小板计数,并且治疗期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低,本次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进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d、12 d、24 d 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逐渐恢复到正常计数水平,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共计发生2例不良反应,包括1例头晕、1例低热,发生率6.6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发生8例不良反应,包括3例头晕、2例水肿、3例低热,发生率26.67%。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 SF-36中各个维度的得分均比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组对后续化疗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说明,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中,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获得的整体治疗效果好于重组人白介素-11的治疗效果,患者血小板水平在短时间内科恢复正常水平,用药不良安全性高,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提高均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效果好,并且治疗安全性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提高,对后续化疗的依从性提升,具有很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敏.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6):73-74.

[2]毋艳,刘晓娟,王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12):1461-1462.

[3] 崔中水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 -11 联合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J]. 智慧健康,2020,6(9):130-131.

[4] 木合拜尔·阿布都尔,刘鸿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J]. 血栓与止血学,2017,23(4):616-617,620.

[5] 万云艳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J]. 世界复合医学,2019,5(2):151-153.

[6] 韦金华 .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探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2):127,191.

[7] 于久秀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2):73-74.

[8] 章亚威,倪亚茹,徐晓军,等 .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研究 [J]. 血栓与止血学,2020,26(4):558-560.

[9] 陳凤华,姜华,李亚娟 .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 [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3):162-163.

(收稿日期:2021-09-16)

猜你喜欢
急性白血病不良反应化疗
跟踪导练(二)(3)
血液分析仪检验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
分析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美罗培南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重症肺部感染临床效果观察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