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健康谣言您中招了吗这些与五官有关的健康“常识”都是错的

2022-05-30 10:48沈纳沈旻倩齐璐璐冯颖
健康之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朋友圈眼药水咽痛

沈纳 沈旻倩 齐璐璐 冯颖

健康谣言:经常流清水鼻涕一定是感冒了,鼻涕多了咽下去也没事

对于反复流清水鼻涕甚至伴有喷嚏、鼻痒,常于换季或闻到粉尘、花粉容易发生,但没有咽痛、咳嗽等症状的,最常见的疾病是过敏性鼻炎。

反复流涕或者流黄脓涕,多见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和急慢性鼻窦炎,如果一直将鼻涕咽下去可能会反复刺激咽喉部,导致慢性咽炎、鼻后滴漏综合症和咳嗽的发生。因此,如果出现反复的鼻涕增多、倒流应及时就诊,治疗原发病。

健康谣言:都是鼻子不通气,鼻炎与鼻窦炎就是一回事儿

鼻炎和鼻窦炎还真不是一回事。鼻炎和鼻窦炎同为黏膜的炎症,但两者的发病部位不一样,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症,而鼻窦炎是指鼻腔两侧鼻窦黏膜的化脓性炎症;但两者又有一定联系,如感冒又称急性鼻炎,当炎症在鼻腔表现为鼻炎,在鼻窦则表现为鼻窦炎,同时两者又常常同时发生,鼻炎时常会有轻度的鼻窦炎,鼻窦炎分泌物刺激鼻腔也会引起鼻炎。

健康谣言:耳屎要经常自行清理

耳屎学名叫做耵聍,是我们外耳道皮肤腺体的分泌产生,它能保护外耳道的皮肤组织。因为外耳道皮下就是软骨,容易破损,所以适当的耵聍产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另外,频繁掏耳屎极易引起外耳道皮肤破损,出现炎症。如耳屎没有影响听力,那么不需要经常掏,如果影响到听力了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处理。

健康谣言:戴助听器会使听力越来越下降

如果按照正规流程选配和调试的助听器一般不会引起听力有很大的下降,這就像近视眼佩戴眼镜一样,要根据听力在各个频率上的下降情况进行精准调试,才能得到良好的辅助听觉效果。

健康谣言:头痛医头,耳鸣治耳

这是我们容易发生的误区,其实很多鼻腔鼻窦的疾病也会引起头痛,如急性筛窦炎、蝶窦炎、额窦炎及蝶窦真菌感染等。耳鸣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疾病,除了内耳听觉细胞的损伤外,大脑的血供不足、心理因素等都是引起耳鸣的原因。

健康谣言:润喉含片是“糖”,可以多吃几粒

润喉含片是药,不是糖。润喉含片是能在口腔内溶解的药片,为了提高患者的接受度,常常加入色素、糖等成分,导致人们觉得没病时也可以当糖吃。其实含片不能当糖吃,经常含服会使黏膜血管收缩,黏膜干燥破损,导致溃疡的形成。

健康谣言:咽痛多是感冒引起的,一般没事

感冒引起的咽痛多为急性咽炎,通过休息、清淡饮食和适量服用感冒药可以自行好转,但是咽痛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常见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和扁桃体周围炎引起的咽痛,多为细菌感染,需要及时就医使用抗生素,否则会引起局部脓肿形成,进而出现颈部脓肿的可能。另外,还有一种更要命的咽痛是由急性会厌炎引起的,我们声门上的“盖子”发生红肿了,如不及时就诊,肿胀持续进展遮盖了声门会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健康谣言:近视了,就不会得老花眼

老花眼,又称为老视,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眼的调节功能逐渐下降,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可见,无论近视与否,老视都会发生,一般于40~45岁开始。屈光状态会影响老视症状出现的迟早,即远视较早发生老视,近视较晚发生。而且近视度数可抵消一部分老视度数,给人以“近视不发生老花”的错觉。

健康谣言:流鼻血了,一定要45度仰头望天空

鼻出血时要避免头后仰,防止血液流向鼻咽部,咽下过多血液会导致误吸引起窒息,后期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出现呕吐甚至应激性溃疡。鼻出血时头尽量前倾,将两侧鼻翼压向鼻中隔起到压迫止血,并可以冰敷出血侧颈部促进血管收缩,并尽快至医院就诊。

健康谣言:儿童使用“鼻用激素”一定会产生不良反应

门诊上常用的鼻用激素有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布地奈德鼻喷剂等,虽然此类药物成分属于激素,但本身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也是美国诊疗指南的推荐用药,一般三岁以上的儿童使用都是比较安全的,不需要谈激素色变。鼻用激素主要是局部吸收,全身吸收的浓度很低,全身副作用也很小,是安全性很高的治疗方法,跟全身使用激素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建议根据医生意见使用,个体化用药。

健康谣言:乘飞机时耳朵闷、耳朵痛不是病

这是负责你耳内压平衡的咽鼓管出了问题。当飞机在起飞和下降时舱内压力改变,正常的咽鼓管功能可以调节耳内压力平衡,不会出现耳闷、耳痛。当咽鼓管功能异常,如急性鼻炎、鼻咽炎导致的咽鼓管炎症等发作时,引起咽鼓管功能不良,发生耳闷、耳痛,严重的还会引起中耳炎。如果这样的症状频繁发生,还要小心鼻咽部肿瘤的情况。

健康谣言:耳流液就是中耳炎

很多人认为耳朵流脓就一定是中耳炎,其实还有很多疾病也会引起耳朵流脓,如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真菌病、外耳道炎等。所以,出现耳流脓不要急着自己滴药水,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健康谣言:远视,就能看得更远

当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即视物最清晰。而当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即为远视。所以远视患者视远不清晰,视近更不清晰。当远视度数较低时,患者可以通过调节力增加眼的屈光力,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获得清晰的图像。但由于频繁过度使用调节,远视者视疲劳症状会比较明显。远视可通过凸透镜矫正。

健康谣言:盐水洗眼能抗炎消毒

盐水洗眼不能起到抗炎消毒的作用。生理盐水(0.9%氯化钠)冲洗结膜囊可以清除分泌物及结膜囊异物,缓解眼部不适,但无消炎作用。结膜炎仍需根据病因,对因、对症治疗。自配盐水的浓度不合适、易细菌滋生等,不但不能抗炎消毒,甚至会带来眼部疾病,须慎用。

健康谣言:眼睛红就一定是红眼病

通常所说的“红眼病”指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具有传染性,“眼睛红”是其比较具有特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眼睛红”是很多眼部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结膜炎(包括过敏性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巩膜炎、球结膜下出血、青光眼等。眼睛红、不适需至正规医院眼科检查,明确诊断,对症、对因治疗。

健康谣言:红眼病看一眼就会被传染

通常所说的“红眼病”指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所以“看一眼”并不会传染红眼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洗脸盆、化妆品等,可避免传染,防止疾病流行。

健康谣言:“网红”眼药水可以长期使用

“网红”眼药水的成分主要有维生素类、缩血管药物、抗过敏类药物、缩瞳剂等。缩血管药物改善结膜充血的症状,抗过敏药物可以止痒,缩瞳剂使视力暂时提高。短期使用可以改善眼部不适,但大部分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使用,防腐剂会造成眼表损害,加重眼部不适。使用眼药水前可以查看眼药水成分,大多数眼药水含防腐剂,长期使用均会造成眼表损害,所以最好遵医嘱使用眼药水。

健康谣言:点眼药水,点得越多,效果越好

人结膜囊的最大容积为20 mL,而1滴眼药水约为30~40 mL。所以,只有半滴眼药水可以进入眼部,使用眼药水时,一次1滴足矣。眼药水在结膜囊内每 min约排出15%,也就是需要5~6 min才能基本排出。所以,需要一次同时点用多种眼药水时,为了使每个眼药水都充分发挥作用,不同眼药水之间需间隔5 min以上。

健康谣言:爱眼护眼,做做眼保健操就好了

眼保健操是爱眼护眼的措施之一,但爱眼护眼远不止眼保健操。近距离用眼时,需注意合理的环境光线、正确的用眼姿势、控制用眼时间等。青少年防控近视更需要保证户外活动时间,合理饮食等。长期使用眼药水(抗生素眼药水、人工泪眼等)并不是爱眼护眼的措施,大多数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长期使用含防腐剂的眼药水会造成眼表损伤。

健康谣言:白内障只有年纪大了才会得

白内障分很多类型,最常见的为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升高。但是其他白内障类型还包括先天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药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等。除先天性白内障,其余类型的白内障与年龄关系不大。眼部外伤、眼部手术、眼部疾病、高度近视、糖尿病、药物使用等都可能加速白内障的发展。如有单眼或双眼视力渐进性下降,需至正规医院眼科检查。

健康谣言:眼压不高就不会是青光眼

有一种青光眼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即眼压在正常范围内,却发生了视神经的损伤。高危因素包括高度近视、血压异常(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危象(如失血、休克等)、血液流变学改变(如高血粘度等)、自身免疫疾病、周围血管痉挛等。定期做眼睛体检很重要,可及时发现眼部病变,包括早期白内障、视神经损伤、眼底病变等。有利于许多眼部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时也能对某些全身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提供线索。

健康谣言:只有老年人才會得干眼症

干眼的高危因素不单单为老龄,其他还包括女性、高海拔、糖尿病、翼状胬肉、空气污染、眼药水滥用、使用视频终端、角膜屈光手术、过敏性眼病和部分全身性疾病等。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患上干眼症,使用电子产品需注意用眼卫生,劳逸结合。

猜你喜欢
朋友圈眼药水咽痛
浅谈经方半夏汤论治寒湿咽痛*
点用眼药水的五大误区
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吗
醋和酱油能治咽痛
威力无比的眼药水
眼药水混用致一过性全盲一例
眼药水防治兔鼻炎有特效
喉咙痛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