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分析

2022-05-30 10:48徐倩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2期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

徐倩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心功能指标;常用制剂;药物治疗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且受多种因素影响,该病发病率持续升高[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逐步增多。从调查研究[2]可发现,相较于中青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治疗难度更大,疾病临床特点更不典型,死亡率更高,造成的社会压力与家庭压力更高。为改善这一情况,明确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用药特点,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老年患者的依据,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可提升老年患者的患病后生存率[3]。本文主要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的年龄(年龄60~80岁,80岁及以上)将其分为普通老年组与高龄老年组,两组患者分别有51例、49例。

纳入标准:(1)患者分别满足《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4]以及《欧洲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2016)》中的诊断标准;(2)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或正常,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大于300ng/L,存在舒张功能不全或是结构性心脏病;(3)患者均在本院确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授权家属签署相应文件,并定时前往医院复查疾病。

排除标准:(1)确诊慢性心力衰竭后不久死亡患者;(2)合并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患者;(3)慢性心力衰竭的超声证据或是临床证据不足患者;(4)存在瓣膜置换手术史以及冠心病手术史患者;(5)合并恶性肿瘤,且预计生存时间不超过6个月患者。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确定患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上后,通过病历资料、身份证以及医保卡记录等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既往病史、基础疾病病史、疾病诱发原因、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心电图检测结果、心功能分级、心衰类型。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如下。(1)Ⅰ级,轻微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可从事一般家庭活动或是进行爬楼梯等活动,不会诱发气喘、胸闷以及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2)Ⅱ级,轻微体力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进行充分休息后症状基本会消失,进一般家庭活动、散步以及爬楼梯等活动也会出現气喘、胸闷、呼吸困难以及心绞痛等症状。(3)Ⅲ级,体力活动受到明显限制,即便进行轻度活动也可诱发气喘、胸闷、呼吸困难以及心绞痛等症状。(4)Ⅳ级,在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气喘、胸闷、呼吸困难以及心绞痛等症状。心衰类型评估标准如下。①HFrEF,有明显的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左室射血分数小于40%。②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有明显的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左室射血分数40%~49%,血利钠肽水平有明显升高,并包含以下任何一项(存在左心室肥厚和/或左心房扩张、左室舒张功能不全)。③HFrEF,有明显的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左室射血分数在50%及以上,血利钠肽水平有明显升高,并包含以下任何一项[(存在左心室肥厚和/或左心房扩张、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入院且确诊疾病后,均需结合患者病情,提供相应的药物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评估治疗效果。疗效评估标准[5]:显效为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及以上;有效为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为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心功能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应用[n(%)]和(x—±s)表示,采用χ2和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心功能分级、心衰类型、左心房直径、QRS持续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高龄老年组的平均年龄、平均住院时间、病因、平均病因数量、平均合并症数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PR期间、常用制剂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药物治疗效果比较

普通老年组用药有效率96.08%,高龄老年组用药有效率81.64%,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蒋桂珍等[5]的研究以1493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老老年组与普通老年组,该研究指出两组患者的性别、心功能分级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但老老年组患者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发生率10.8%大于普通老年组5.3%,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发生率30.9%小于普通老年组37.2%,老老年组患者的非心血管系统合并症数量(1.89±0.89)个、病因数量(1.95±0.71)个均高于普通老年组(1.55±0.71)个、(1.70±0.58)个,老老年组患者的ACEI/ARB/ARNI、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药物使用率65.9%、57.8%、51.0%、62.7%均小于普通老年组76.7%、70.2%、70.8%、69.4%,本研究结果与上述存在部分重合。从本研究结果可看出,普通老年患者和高龄老年患者的性别比较无差异。这与疾病并无性别差异,男女都有较高发病率相关。而随着老龄化现象的加重,人们的寿命显著延长,90岁已经不是梦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年人的疾病治疗有效率逐步提升,存活率不断提升,这是导致普通老年患者数量与高龄老龄患者数量及性别比无差异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文纳入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普通老年患者占51%,高龄老年患者占49%,性别比(31/20比30/19)显示无差异。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病因数量(1.68±0.51)个比(1.97±0.53)个与合并症数量(1.51±0.73)个比(1.89±0.75)个比较有差异。这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衰弱程度越严重,发病率更高相关。且有大量研究[6-7]指出,老年人存在较高的共病率,共病的存在导致人体心功能受损,继而增加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其中冠心病与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疾病会直接损伤患者的心功能,且两种疾病往往同时存在,这是导致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7]。但两种疾病同时存在,会增加恶心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还会增加已经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所以临床治疗难度更大。心房颤动也属于慢性心力衰竭常见合并症,有调查研究指出,心房颤动属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合并症,但因为心房颤动发病隐匿,患者往往无法及时发现,多数患者是在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后,经临床诊断发现两种疾病同时存在。但心房颤动已经给患者心脏组织造成了一定损伤,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后,两种疾病互相作用,疾病危害性进一步升高。再者,心房颤动存在一定的年龄特点,患者的年龄越大,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越高。本研究赞成这一观点,本研究中普通老年患者中仅有5例发生心房颤动,但高龄老年患者中有18例发生心房颤动,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但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心衰类型比较无差异,这与本文纳入患者数量过少,两组患者的例数和仅有100例相关。为进一步明确普通老年组与高龄老年组患者的心衰类型差异,临床还需增加患者例数,扩大研究范围,进一步分析老年心衰患者的心衰类型差异。本文结果显示,普通老年组患者的洋地黄/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应用率12/26/39/26与高龄老年组患者的药物应用率11/25/30/25存在显著差异。药物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案,其中洋地黄、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均是临床常用药物,但是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与药物效果也不一样,但这些药物均可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8]。但从结果可发现,高龄老年组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率更小,这与该药具有一定降压作用,部分主治医师担心高龄老年患者用药后出现血压过低以及脑灌注不足现象,所以减少该类药物的应用率;高龄老年患者的合并症数量更多,所以药物禁忌症更多,临床用药需更谨慎,才能保证用药效果,预防药物和药物、药物与其他疾病发生相互作用,保障用药安全性。但从本研究用药效果可以看出,普通老年患者的用药效果96.08%明显高于高龄老年患者81.63%。高龄老年患者的年龄更大,机体功能更差,药物耐受性更低,合并症数量更多,疾病治疗难度更高,治疗依从性更差,所以临床用药效果更低[9];部分高龄老年患者存在常年用药现象,已经丧失治疗信心,或发生老年帕金森病,认知功能与记忆功能更差,所以治疗依从性更低,疾病治疗效果更差;伴随着年龄的升高,高龄老年患者的药物耐受性与药物效果逐步下降,药物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实际用药效果更差;高龄老年患者的药物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发生毒副作用,主治医师为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安全性,用药更为谨慎,所以短期用药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由上可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年龄大、治疗难度高以及合并症多等特点,临床应基于患者特点治疗科学用药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
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优质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分析
优质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分析
万启南教授治疗老年慢性心衰经验
顽固性高血压临床诊疗分析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优质护理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