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的研究进展

2022-05-30 09:11张晶袁娇
婚育与健康 2022年15期
关键词:病因影响因素

张晶 袁娇

【摘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及出生一周内住院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新生儿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其带给新生儿影响极大,重症患儿预后不佳,如核黄疸等。因此我们需要全面了解该疾病,本文主要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病因、影响因素予以综述。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影响因素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tiology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ZHANG Jing, YUAN Jiao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Yinchu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Yinchuan, Ningxia 750001, China

【Abstract】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also known as neonatal jaundice,is a common disease in the neonatal period and one of the diseases with the highest hospitalization rate within one week of birth,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health of neonates.It has a great impact on newborns,and the prognosis of severe children is poor,such as kernicterus,etc.Therefore,we nee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diagnosis,etiology,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Key Words】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Cause of disease; Influencing factors

新生兒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临床表现,也可以是某种疾病的表现,严重者可致大脑损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因为新生儿的红细胞寿命短,较成人破坏多,其次因为新生儿各脏器发育不成熟,代谢慢,比如肝脏发育不成熟,影响整个胆红素代谢过程。临床表现首先肉眼可见全身皮肤黄染。血生化可表现出间接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值偏高,严重可影响神经系统体征。因此此文章对NHB的诊断标准、病因、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对了解NHB的诊断、病因、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诊断标准

参考《实用新生儿学》(参考第五版)对的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有了新的阐述,在过去的概念中,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一般生理性黄疸程度轻,不需要干预,可自行消退。对病理性黄疸,我们会采取积极的干预,比如光疗等,特别对重度黄疸的新生儿的干预更积极,严重可影响神经系统。关于血清总胆红素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标准[1]:(1)出生后24 h 内出现皮肤黄染,血清总胆红素> 102umol/L(6mg/dL);(2)孕周大于37周以上及含37周的新生儿血里面总胆红素>220.6umol/L(12.9 mg/ dL),早产儿>255umol/L(15mg/dL);(3)血中直接胆红素值>26 umol/L (1.5mg/dL);(4)血清总胆红素每1d上升的数值>85umol/L(5mg/dL);⑸生后黄疸的值下降的慢,持续时间长,并且越来越重,如果上面五条因素中满足其中一条,那么新生儿黄疸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可成立。NHB是很多原因引起的,不是一种原因引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考虑与其胎龄、出黄疸天数,是否早产、是否有窒息等高危因素有关。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采用小时胆红素列线图。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20mg/dL(342umol/L);极重度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25mg/dL(427umol/L);危险性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30mg/dL(510umol/L)。

2 病因及影响因素

2.1 感染因素

姜敏等人的研究表明,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中,最常见的就是感染因素。感染包括宫内感染、泌尿系感染、结膜炎、新生儿脑膜炎、新生儿脐部感染、新生儿肺部感染、新生儿NEC等各部位的炎症影响。其中以肺炎居首[2]。病原菌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原虫、巨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大肠埃希菌等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可引起自身免疫力低下,尤其是免疫球蛋白IgA和IgG,上述两种免疫球蛋白在生后才逐渐生成[3],导致红细胞的破坏过多,产生溶血。重症感染会导致机体的慢性消耗,影响肝脏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对胆红素的摄取减少,使得机体中,未结合胆红素值偏高。炎症指标非常高的感染可引发机体的代酸,电解质紊乱,这一系列因素均会使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大大降低。重症感染时,患儿的精神反应可,慢性机体的慢性消耗,患儿的饮食差,机体的葡萄糖总量少,加重高胆红素血症,大小便少,肠肝循环增加[4],均让血中间接胆红素增加,导致重症黄疸。

2.2 围产期因素

刘风敏[5]等研究93例患儿中,围生期因素占27例。围生期因素中,主要常见的有窒息缺氧,宫内缺氧,生后有重度窒息病史。上过产钳,分娩不顺利的,有巨大的产瘤,有头颅出血。体重偏小的有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羊水污染引起的胎粪吸入综合征等等病例,均会引起黄疸出现早,消退慢,导致新生儿黄疸程度的加重。新生儿母亲有妊娠高血压病,慢性心肾疾病、其母血糖升高、血红蛋白值低、胎盘粘连,胎盘钙化、脐带绕颈、脐带钙化,脐带假结,剖宫助娩,产钳助娩,产前用过镇静药等这些都会加重胎儿的宫内缺氧,甚至生后有窒息复苏史。研究表明,缺氧会使肝酶活性大大下降。使红细胞膜破坏,破坏过多,引起黄疸加重。早产儿的体质较足月新生儿差,早产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特别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容易出现低血糖等相关并发症,低蛋白血症、低体温,这些因素均会引起肝酶活性下降,使得胆红素值升高。早产儿或者缺氧的患儿,在宫内造血比较旺盛,生后胆红素生成过多,但因为出生体重低,孕周不满37周的新生儿的开奶不耐受,容易出现肠道感染,先天发育畸形,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这种情况下胆红素就不会过早转化成胆素原排出人体外,致胆红素值偏高,加重黄疸。

2.3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有我们经常遇见的溶血病,其中包括新生儿ABO溶血病及新生儿RH溶血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胆红素葡糖醛酸转移酶 1A1( UGT1A1 )基因突变。(一)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主要发生于生后不足24h,发病机制为其母与患儿的血型不一致,其母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患儿的机体内,从而引起胎儿或者患儿的红细胞破坏,最后使胎儿或者患儿出现溶血病。在新生儿溶血病中以新生儿ABO溶血病最为常见,其次是新生儿Rh溶血病。使得血中胆红素值非常高,进展快,程度重,极易并发胆红素脑病,尤以Rh溶血症状明显且程度重,治疗上除给予积极的光疗外,还应给予丙种球蛋白,如果程度重,会给予换血疗法。(二)G-6-PD缺乏症,也就是蚕豆病,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遗传基因缺陷导致了红细胞内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活性下降,这样磷酸戊糖途径代谢受到障碍,红细胞膜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溶血性贫血。(三)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1A1( UGT1A1 )基因突变:最近几年,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在新生儿黄疸中的研究与突破越来越多地引起大家的重视。UGT1A1在胆红素结合中起到关键酶的作用,它的突变降低了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进行结合的能力,导致胆红素在机体内大量的堆积,从而导致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要变化的高胆红素血症。

2.4 胆红素生成过多

NHB原因主要因为红细胞的破坏过多,胆红素生成增多,引起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如母-胎或胎-胎输血,宫内生长受限及其母有妊娠糖尿病的新生儿,可引起新生儿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从而破坏升高。如肺出血,脑出血、引起溶血进而引起胆红素值偏高,加重黄疸。均可导致间接胆红素的值升高,导致重症高胆红素血症[6]。

2.5 胆红素排泄异常

新生儿肝病、先天性出生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先天性胆管闭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先天性幽门肥厚、先天性肠道及胆道闭塞、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等疾病,以上疾病会引起肝细胞排泄障碍或胆管受阻,肝内梗阻,肝内胆管缺如或发育不良,肝动脉发育不良,肝外梗阻,胆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汁粘稠综合征,胆总管穿孔,外源性胆总管受压,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性等等疾病,均影响肝细胞排泄障碍或胆管梗阻。从而引起胆红素值偏高,主要结合胆红素值偏高,可发生胆汁淤积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偏高,也有可能引起间接胆红素值偏高,而引起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

2.6 其他因素

除以上因素外还有其他导致NHB的病因,如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足月的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见生后1周的新生儿,高峰期在生后1周,如果排除了感染、围生期因素、溶血的常见影响高胆红素血症的因素外,那我们可以考虑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与生理性黄疸相比,它的出现时间和高峰期超过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因为新生儿入量不够,开始喂养的时间推迟,肠道菌群建立晚,肠道的蠕动性弱,生后不排胎粪,或者胎粪排出的时间推迟,超过24h不排胎粪,引起肝肠循环增加,进而导致间接胆红素值升高。还有一种就是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它是因为母乳中存在大量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直接胆红素,而产生间接胆红素,增加肝肠循环[7]。早发型黄疸多于母乳喂养2~3d出现,4~7d内达到高峰,胆红素峰值常在生后7~10d出现,持续2~3周甚至2~3月才消退,新生儿除黄疸外,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包括食奶,精神反应状态情况,没有感染、缺氧、溶血、贫血表现。一般建议患儿停用母乳,配方奶喂养72h或以上,从而血胆红素值迅速下降约50%,再次喂母乳,黄疸可再次升高,但分值不超过停母乳前胆红素值。参照王玲等[8]人的发现,胎膜早破、宫内窘迫、高龄初产、胎龄、剖宫产、出生后体重下降、母乳缺乏已成为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影响原因。

3 总结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也是新生儿的常见及多发疾病中的一种,所以很有必要对该疾病的诊断标准,病因、影响因素做到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这样对该疾病的综合管理有很大的帮助。综上所述,感染因素,围生期因素、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如母乳性黄疸,特别提到早产儿,窒息缺氧、宫内缺氧的新生儿,及早发现黄疸,及时监测黄疸,早期预测NHB,早期识别,早期干预,特别是新生儿ABO溶血病、新生儿RH溶血病,如果早期不識别,胆红素值进展快,程度重。对于早产儿或者健康的新生儿,提倡早开奶,早喂养,早接触,早期建立肠道喂养,对预防高胆红素血症有很大的帮助,警惕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做到及早干预,防治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避免影响神经神经系统表现,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73-274.

[2] JIANG M, LUO J,SHSO F,et al.Analysis of clinical risk factors of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i n n e o n a t e s [ J ]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Neonatology,2009,24(1):18-21.

[3] 黄家虎,孙建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1,27(4):680-684.

[4] SUN C Q.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J].Hainan Medicine,2009,20(5):296-299.

[5] 刘风敏,武辉,严超英.93例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8):1166-1167.

[6] 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451-452.

[7] QIAO Y L.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in 267 case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J].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ology,2008,5(15):1970-1971.

[8] 王玲,何海英,蒋智勇,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6):528-529.

猜你喜欢
病因影响因素
羊常见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身体多处痛 寒邪是病因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