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爱的艺术》下现代人的幸福感

2022-05-30 14:45王紫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弗洛姆幸福感

王紫娟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主义横行,使全社会陷入一场幸福危机。缺乏幸福感,但同时又在努力追求幸福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关于幸福的问题至今没有标准答案。对于现代人幸福感的研究,弗洛姆继承了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在《爱的艺术》著作中,通过阐述爱的途径引导人们学习爱的理论,建立爱的能力,去构建幸福生活和幸福社会。

关键词:弗洛姆 美国文学 《爱的艺术》 幸福感

自古以来,关于幸福的理解一直都是人们热議的话题,也广受哲学家的关注。时至今日,随着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消费主义的盛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人沉浸在越来越便利的生活中,但与此同时,人本身也出现愈来愈多的问题,焦虑、孤独、紧张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人们普遍缺乏幸福感,陷入一场幸福感危机。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然转变,人民对充满幸福感的美好生活的渴望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因此,对现代人的幸福感问题,值得一再探讨。弗洛姆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分析了现代人幸福感缺乏的原因,并提出途径试图打破现代人幸福感缺乏的状态,他认为要通过学习爱的理论,提升爱的能力,建立爱的途径来提升和建立现代人的幸福。

一.缺乏幸福感是一部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在科技交通十分发达的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应更加亲密,人的生活应该更加幸福,但事实恰恰相反,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更接近于赫胥黎在其著作《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景象,人们在新世界中衣食住行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也得到了性的满足,除了与人类同胞有最表面的联系外,没有任何东西,其余什么都没有,而且没有自我。现代人不仅疏远自然,疏远同胞,也疏远自己,普遍人孤独是常态,更妄谈幸福感。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著作中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表述了现代人缺乏幸福感的原因。

(一)现代人缺乏幸福感的根本原因

现代人的幸福感缺乏主要体现为在个体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深入中,现代人慢慢远离自然,与他人、与自己也在渐渐疏远。人类最早是与自然一体化的,靠自然而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渐渐与自然分离,这个分离的过程叫个体化。在这个进程中,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感到无力和孤独。资本主义时代,追逐利益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的本性,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本性进行了揭发:“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1]在资本主义社会,手工生产被机器大工业化生产代替,每个工人都在流水线上做着重复的作业,日复一日地生产着相同的产品,产品失去个性的同时人也失去了独一无二的个人特质,蜕变为机器的齿轮。在现代资本主义下人转化为商品,生命亦成为投资品。弗洛姆在看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后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关系实质上,是疏远了的或异化了的机械般动作的人的关系;每一个人的安全感,是以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为基础的;每一个人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2]现代人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靠近他人,试图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但这种靠近仅仅是表面的结合,不安全感、忧虑感、负罪感这些感觉充斥着每个人的内心,使人的生存空间支离破碎,我们把自己紧紧包裹,避免受到伤害,这是缺乏幸福感的根本原因。

(二)现代人缺乏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在GDP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关于幸福的话题讨论一直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实现与日俱增。在网络上到处可以看到的大家貌似都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其实我们是用虚拟的幸福代替了真实的幸福,手机成了我们每一天不可割舍的物品,我们不停地刷新着各类娱乐程序,妄图通过娱乐程序提供的声音和播放的画面来调动我们的感官,刺激我们的每一处神经,以此来获得快乐、获得幸福。赫胥黎曾描述现今的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因为现代人所谓的幸福来源于“有快乐”。今天能得到的快乐,绝对不留给明天。现代人的幸福仅仅是个人欲望和需求的满足,幸福被理所应当地简化为消费,消费成为人的全部,只要可以消费,人就是快乐幸福的。世界对我们来说仅是为我们提供消费商品的庞大对象,我们在世界里不停的消费各类商品,风景、食物、衣物、影视作品、音乐等一切能够被我们消费的东西,同时又用他们来交换其他东西从而得到满足,来克服内心的空虚所带来的不幸福。在此过程中,我们既是主动消费的人,也成为了被消费的对象。幸福被简化得如此单调,而又如此多样。当下,人们对幸福的态度,是渴望但无能为力,对于不幸福的状态,我们遵循赫胥黎概括的口号“个人有了感知,社会就很骚乱”,任由其发展。我们看似幸福,却是以牺牲个体为条件。飞速发展的大商品经济下,我们只是一群甘愿被支配,毫无摩擦毫无目的地去适应这个社会,只想获得成就、忙碌或只想继续活着的人。这与基督教的原罪说尤为相似,人生来苦痛,后天赎罪,永远在不幸福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打破这种状态。

二.幸福的内涵是什么

什么是幸福?幸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可查的定义是人内心的积极体验感和主观的感受。这是我们对幸福的普遍理解,但这并不是幸福的本质。幸福的本质可以深挖到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身体感官的快乐,更是心灵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个体依靠其主观能动性,在个人理性思维的引导下,充分挖掘人的特有潜能,并使其充满活力;我们古人常讲的幸福是衣食足而知荣辱。数量庞大的个体组成了社会,我们每个人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中,生产生活与社会密不可分,离开社会,我们将无法生存,更无从谈论幸福。因此,幸福不单单是个人的幸福,也是社会的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可分割而谈,个人幸福为社会幸福添加了更多元化的内容,社会幸福为个人幸福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我们在满足个体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与社会幸福的结合。

个体幸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个体感官的愉悦和满足,这是最简单易得的快乐。此种纯粹的感官快乐通过物质和消费便可以轻易获得,但其具有短暂性和肤浅性,一旦快乐的源头被切断,停止消费或者物质不再被满足,便不再能持续地获得快乐。现代商业化在社会中占了统治地位,物质和金钱上的成功被现代人看的至高无上。当前个体的感官快乐大多是消费带来的快乐,人们心甘情愿地被带入到一个消费主义的世界,在这里无止境地购买着商品。此种消费就快乐的观念很快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是一种错误导向,它仅靠消费作为支撑,去填满人们内在的空洞,难以维系长久,显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幸福;第二个层次是心灵愉悦的快乐,这是较之于身体感官更高意义的快乐。此种快乐脱离了物质和消費的陷阱,不再单纯靠消费和物质而带来满足,心灵愉悦的快乐面向他人、面向社会,真正的去和他人、和社会融合,指向人生意义和价值,是真正的幸福。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胡塞尔分析了现代人对生活丧失信心的危机原因,提倡人们要挽救追求完美和幸福的精神,积极去获得心灵愉悦的真正幸福。其次社会幸福,即幸福的社会性,幸福在个人感官感受和个人心灵的愉悦的基础上,还要与他人、与社会幸福密不可分。弗洛姆在其著作《恶的本性》中讲到“在生活实践中,自由选择的程度在任何特殊的时刻都各异,如果选择善的自由程度很大,它便需要很少的努力去选择善,如果它很少,则要花很大的努力,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利的环境。”[3]我们通过社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社会是我们实现个体幸福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中我们追求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幸福。

三.现代人获得幸福感的外在方式

如何获得幸福?弗洛姆认为获得幸福就要克服孤独,克服分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和谐。人是独立的个体,孤独是人存在的主要特征,因为人无法忍受这种孤独,所以就要寻求方法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联系,并设法融入其中。弗洛姆认为现代人追求幸福的方式大多是通过寻求与外界的结合,但却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追求外界的刺激,以进入各种狂迷的状态来为自己提供安全感和归宿感。

具体表现为人们利用酒精、聚会、购物等各种狂欢麻痹自己,使人在瞬间达到一种满足而虚无的状态,嘴上高喊着幸福,但实际上只是用狂迷状态短暂地麻痹自己,暂时忘却孤独、厌烦和抑郁。狂迷状态并没有带来任何切实的追求目标和生活上的实际意义,狂迷状态过去之后,孤独感加剧,虚无地幸福感消散。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其次,人们利用群居的方法克服孤独,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寻找幸福感。群居,是一种古老的选择,却是现代人克服孤独,寻求幸福的最好方式,但选择群居就要遵守集体的规则和行为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要牺牲个体的独特性。选择群居来消除个体的孤独感,较之选择狂迷,是一种较为轻缓的方式,群居并不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对此两种外在克服孤独寻求幸福的方式,弗洛姆并不赞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较,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人从群体中解放出来,但人如果仅仅为了克服孤独和分离,而选择这两种方式,不仅无益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更谈不上获得幸福感。“以狂欢或者情欲放纵的形式达到的结合是转瞬即逝的结合,以从众和遵守公约的方法达到的结合是虚伪的结合。”[4]狂欢和群居会让人失去自我的独特性,类似于海德格尔笔下失去个性的“常人”形象。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已不是由人的本质构成,而是作为常人在日常生活中沉迷。人在常人的状态下失去自我、失去个性,单纯机械地遵循群体的规则和制度,当然无法获得幸福感。

四.现代人获得幸福感的基本途径

爱是幸福的源泉,想要获得幸福,首先要学会爱。在弗洛姆的理论中,他认为现代人人际关系冷漠,便是因为缺乏真正的爱。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为现代人获取幸福提供了一条真正的途径:爱的途径。

那到底什么是爱呢?弗洛姆在对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之后,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学习这门艺术,先要学习爱的理论。爱,首先是对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的回答,这是爱最本质的内容。爱是在尊重他人保持自我完整独立的前提下,积极的肯定他人的本质,并给予热烈的回应,与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关系。弗洛姆认为只有在成熟的爱中,人可以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条件下,主动突破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与他人结合起来。同时,爱是一种生命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我们可以用最容易理解的话语把爱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5]给予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物质的领域一定要放弃生命和某些物质,而是在特殊的人的领域,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人,我们可以和他人分享我们的喜悦、兴趣、观点、知识、悲伤等一切可以表现出来并具体化,充满活力的东西。在这一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自己在单方面地给予,同时充实了他人,提高了他人的活力感,也会在某些情况下复活另一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爱的给予者又继续去影响他人,这便是爱的创造性。爱的创造性就是,一个人有爱,懂得如何去爱,才具备创造爱的能力,不具备则不能创造爱。马克思对这种思想做出了经典表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6]在这里,爱的能力并不是个人与生俱来的特殊天赋,而是被定义为每个人后天都可以通过努力习得的能力。习得爱的能力,需要我们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首先,爱蕴含着关心。爱是积极关心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这是爱最明显的特质。同时,爱也是责任感的体现。责任感不是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责任感是能够保持爱的长久性的重要特质;其次,爱需要尊重,尊重是人顺应自然规律和个人意愿,不干扰另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缺少尊重,爱将会变成支配和占有;最后,爱需要了解对方。没有了解何谈尊重,以了解为基础,爱便不会盲目。幸福不是抽象的幸福,是具体的、实践的、可被感知的幸福。

为什么要建立爱的途径?首先,通过学习爱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全的人格是追求幸福的前提,社会个体的完整和独立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与社会结合。完整独立的个体,具有更成熟的思想,善于思考,善于和自己独处,不盲目摆脱孤独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追求幸福。通过学习爱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都渴望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系,追求幸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连结,帮助爱的传递,在爱的传递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幸福追求。最后,人人具有爱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健全的社会。个体的幸福蕴含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与社会大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每一个人幸福感的建立,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不健全的社会不仅无法追求个人幸福,社会幸福更无从谈起。

弗洛姆“爱的思想”对爱的阐述和分析都是为了寻找在理性化进程的社会中,现代人如何获得幸福的方式,这一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在生理安全需求这一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必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幸福。所以,学习爱的思想,培养爱的能力,养护爱与被爱的环境,用爱引导人们用正确的方式追求幸福,构建和谐、幸福社会,塑造具有中国的特色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839.

[2]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8.

[3]弗洛姆:《恶的本性》[M].薛冬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34.

[4]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建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5.

[5]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0.

[6]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10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9-ZDJH-398)。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弗洛姆幸福感
走过独木桥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浅谈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与人的孤独——对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不乐多冤
别让孩子的幸福感丢失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