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救护模式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2022-05-30 10:48张伟
健康之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张伟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一体化救护模式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及护理,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救护模式,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病情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所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一体化救护模式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理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一体化救护模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是指腦供血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通常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1]。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多在时间窗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恢复脑供血,降低神经细胞损伤[2]。同时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一体化救护模式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首次剂量为0.9 mg/kg,10%的药量进行静脉推注,剩余药物静脉滴注,需在1 h内给药完毕。

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患者入院后,使用常规的急救流程,家属与护理人员陪同患者实施相关检查与治疗。

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救护模式。具体如下:

(1)组建护理小组,加强培训。医院卒中领导小组协调下,各科室相互合作,构建脑卒中急救小组,形成脑血管内外科医生为主,其他科室(急诊、影像、检验、内分泌与心血管)作为辅助,建立救治小组。同时协调各科室护理人员参与急救小组,每组安排多科护理人员,24 h全体轮班,确保一体化救护。利用急救知识讲座、救治情景模拟、床边护理示范、专家授课以及典型个案分析等方式,对急救小组的护理人员开展统一化、专业化的培训定期对患者的急救技能进行考核,确保急救小组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护理小组成员的技能提高。加强护理人员对护理流程的掌握度,优化流程。在患者入院后,完善化验检查时,急诊护理人员应提前完成病史了解,去除患者的等待时间。在等待化验检查时,可同时进行CT检查,。化验结果获取由传统报告查阅转变为第一时间进行电话告知,CT检查结果转变为现场阅片确诊,从而缩短化验结果上传以及查阅时间。溶栓治疗地点由卒中病房转移到CT室(设定专业溶栓床位),取出转运病房、等待电梯、急诊与病房交接、病房准备等时间。

(2)院前急救。主要针对转运过程中病情变化因素,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多变,常见有血压异常波动、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甚至心跳骤停、呼吸频率节律异常甚至呼吸骤停,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变化。患者在进行转运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车速平稳,防止出现颠簸等问题,在上下坡时候,患者的头部应始终保持在高处,避免患者出现不适感。另外,注意患者的保暖,对于不安焦躁的患者,应使用约束以及镇静,避免患者出现坠落伤。医院护理人员接到患者急救电话后,急救护士随车前往,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消除可能浪费时间的一切障碍。救护车一到,立即将患者台上平板车,救护车停靠在抢救室门口5 m处。院内急救小组多科室医师、护理人员立刻到抢救室等待,准备急救措施以及溶栓专用药物。

(3)护理路径表制定。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路径表制定时,应将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制定最佳的护理路径方案。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标准以及工作流程,包括快速识别疾病、分级分区分诊管理、NIHSS评分、快速检查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在抢救室建立专用静脉溶栓床位,配备溶栓专用药物、专用急救包等。

(4)院内急救护理:入院后,应尽快将患者转送到抢救室之中,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护理人员应立刻将气道开放,给予患者吸氧治疗,随后将中心监护仪相连接,实施解痉、镇静以及降温等护理措施,在临床医师到达急救室后,进行相应的抢救。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告知临床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对入院后的相关手续进行简化,给予绿色通行证,经工作人员亲自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优先处理。在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家属以及患者进行安抚,缓解患者家属的焦躁心情,安抚患者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能够更好地配合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患者进入医院后需要在30 s内进行病情评估,先检查用药、后补交费用,出示绿色通道有效证件,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及治疗单上签字,凭借绿色通道印章优先检查。患者抢救工作应做到定时、定位及定则,在5 min内开放静脉,做降温、镇静、解痉处理工作。临床医师应对患者家属对患者病史进行询问,并完善其相应的体格检查。在获取患者及其家属口头知情同意后,患者入院10 min内,临床医师应给予患者心电图以及肌钙蛋白或者CK-MB检查。确诊患者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排除溶栓禁忌症后,立刻实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

(5)急救结束后护理。在采取急救处理后,待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状态,护理人员应将患者转移到普通病房,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在交接时,需详细将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利用绿色通道协助患者家属进行入院手续办理,节约救治时间。急诊护理人员依据医嘱,在CT室内对患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注射相关溶栓药物之后,将患者送至急诊抢救室进行持续观察。若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较大,应在急诊抢救室实施相应处理后,再开展溶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急救指标、抢救有效率以及NIHSS评分差异。(1)急救指标:病情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所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2)抢救有效率:抢救成功例数/总例数。(3)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进行评估,总分42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急救指标比较

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0.94±0.38)min,(3.87±1.56)min,(20.35±6.24)min,(8.03±0.25)d;对照组分别为(2.14±0.73)min,(7.94±2.73)min,(34.11±8.94)min,(12.14±3.71)d,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7.143,P<0.001;t=6.341,P<0.001;t=6.183,P<0.001;t=5.415,P<0.001)。

2.2 两组抢救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例数为29例,抢救失败例数为1例;对照组抢救成功例数为22例,抢救失败例数为8例,观察组抢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33%,26.67%,2=4.706,P=0.030)。

2.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NIHSS评分为(35.7±2.85)分,对照组为(34.9±2.64)分,差异不显著(t=1.302,P=0.197);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13.6±1.68)分,对照组为(24.3±2.21)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24.377,P<0.001)。

3讨论

临床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时,关键便是对血栓进行溶解,并抑制新血栓的生成,控制患者脑梗死范围,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程度。阿替普酶主要组成部分为糖蛋白,能够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相结合,进一步将纤维蛋白网进行切断[3]。另外,其能够和血栓表面进行结合,加快纤溶酶的活化,溶解血栓,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状态。

近些年,我国医疗模式在不断改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临床中使用更为广泛。采取一体化救护模式时,医院对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急救技巧,优化流程,缩短患者急救准备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送入医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分析,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护理模式,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开启绿色通道,相关科室相互合作,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急救,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使用一体化救护模式,能够提高医疗急救服务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医护人员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救治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病情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所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取一体化急救护理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救临床效果较佳。分析原因,主要因素如下:优化护理管理是由具有专业医护技术经验的特定组成人员研究制定的服务形式,把救治流程做到量化管理。在实施优化护理管理时,对护理人员有更高要求,对各环节医护人员的时间观念要求严格,将抢救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从而减少患者在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滞留时间,减少院内延误,为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缩短患者脑缺血的时间,有助于大脑正常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实施优化护理管理能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分级区域管理,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分流、候诊以及检查时间,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于危重症患者实施优化护理管理,能够对救治患者进行规范处理,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安全性,对患者预后效果进行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影像、化验检查时间进行精准化的目标时间质控,促使团队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与标准,确保同质化实施;通过开展质量控制,优化溶栓流程,将溶栓首推地点由病房前移到CT室,有效缩短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关键指标的耗时。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一体化救护模式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钟宁江,曹晓霞. “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救护模式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19,3(3):164-168.

[2]刘文术,贾冰,周佳琦,等.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观察分析[J].臨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34,44.

[3]吴茂森,陈庆贤,刘丽霞.自拟芪棱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3):99-102.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临床检验学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联合检测变化研究
扩大时间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效果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