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好曼巴”吴天一:在世界屋脊守护生命

2022-05-30 10:48李洁银
家庭百事通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原病青藏铁路高原

李洁银

耄耋之年,本该安享晚年,他却依然脚步匆忙,带着心脏起搏器在世界屋脊上开展科研工作;投身高原医学研究60余年,他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守护高原上的万千生命,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

艰难跋涉,获取一手资料

1935年6月,一个名叫依斯玛义尔·赛里木江的塔吉克族男孩出生在新疆伊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9岁那年,男孩随父母迁居南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父亲给他取了一个简单易写的名字——吴天一。

1956年,吴天一以满分成绩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平壤的医院工作。两年后,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国家出台移居政策,吴天一和妻子刘敏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大批有志青年一起支援青海建设。

广袤土地、皑皑雪域,令支边青年心潮澎湃。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轻者头痛欲裂,重者付出生命。由于医疗条件和水平落后,医生普遍把这当作寻常肺炎来治疗。

作为一名内科医生,吴天一诊治过大量患者,敏锐的洞察力让他隐隐觉得这不是一般的肺炎。有一天,他又接诊了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战士。奄奄一息时,战士不甘心地说:“没想到真枪实弹没有打倒我,在高原上得的病却要了我的命……”医者仁心,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吴天一的心,他没法再眼睁睁地看着有志青年还没开展事业就长眠于此,他要探索高原病的成因,找到有效应对高原病的办法。

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吴天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掌握大量可靠的资料,他决定实地调研,了解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人群的生理特征和各种急慢性高原病。他说:“群体调查,一家也不能落。”

科研之路不好走,在青藏高原从事科研,更是难上加难。交通闭塞,前往没通车的地方时,吴天一和团队只能騎马上路,牦牛驮着医疗仪器设备紧随其后。每到数据采集点,他们就支起帐篷,边治病边调查,饿了吃点青稞糌,渴了借点烧不开的水喝,晚上点着酥油灯整理白天收集的数据资料。在走访间,吴天一和藏族牧民打成了一片,牧民见他经常骑马出诊,就喊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藏语“曼巴”,意为医生)。

年复一年,雪莲花落了又开,吴天一的足迹遍布了青藏高原牧区的每一寸土地。他不仅找到病因,治好了大量农牧民的病,还取得了10万份以上的生理、病理数据资料,为我国高原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身实验,保护天路大军

丰富翔实的资料让吴天一的研究大获进展:他率先提出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论点,使高原医学迈上新的台阶;提出了被命名为“青海标准”的慢性高山病量化针对标准,这是医学领域第一个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命名的诊断标准……

凭借一系列开创性成果,66岁那年,吴天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建设工作正式开始,吴天一被任命为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他许诺:“我们的目标,就是不让一个人因为高原反应倒下!”

许诺容易做到难,毕竟要建设的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其中高寒缺氧很难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这不仅是对铁路建设者身体的严峻考验,也是对高原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开工前,吴天一为了摸清人类身体的极限,设计了一座高低压综合舱:舱体上升可至海拔1.2万米,下降可至水下30米。第一次人体模拟实验由谁进去呢?面对风险,吴天一毫不含糊地说:“我设计的,当然我第一个进。”

实验开始后,由于缺乏经验,操作人员在减压时让压力下降速度过快,舱内的吴天一顿时感到头痛欲裂。随着“嘣”的一声巨响,鼓膜被彻底击穿,听力严重受损。

这样的代价,换来了吴天一对舱体运转安全系数的把握,他把实验结果运用到青藏铁路建设中,提出“高压舱、高压袋、高流氧”三高急救措施,成功解救急性高原病患者。此外,年过花甲的吴天一还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健康保障工作;结合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气候、地理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研发了有关药物;将高原病的自我判断方法写成科普手册交给工人,再手把手地演示急救措施。

在吴天一的“保驾护航”下,青藏铁路建设5年,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从原青藏公路建设时期的9.8%降至1%,创造了14万余名筑路工人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医学奇迹,建设者们亲切地称他为“青藏铁路生命的守护神”。

当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时,看着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吴天一欣慰地说:“多年积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做高原医学,这条路我走对了。”

奔赴一线,倾注毕生心血

常年与冰川、雪地等恶劣环境为伴,吴天一落下了一身病痛:全身14处骨折、双眼白内障……不过,这些都不能阻挡他继续前行的脚步。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年逾古稀的吴天一主动请缨赴灾区救援。家人担心他的身体,百般劝阻,可吴天一说:“我既是医生又是党员,还是最懂高原病的人,必须去!”说完,他就连夜带领14人组成的高原病防治专家组奔赴灾区。

在救援中,吴天一丝毫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活得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白天,他奔波在各大救援点,指导并抢救地震伤员;晚上,他辗转于各医疗队,为参与救灾的部队、消防官兵宣传防病知识。一连7天,吴天一走遍17个重灾点,几乎不眠不休,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援。

震后,吴天一主持召开会议,总结地震救援经验并分享给国际各方。他把腰杆挺得笔直,自豪地说:“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区的地震……我们的高原医学搞得好,不是我吴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青藏高原了不起,高原人民了不起。”

从昔日的青年医生到如今的耄耋老者,吴天一从事高原医学研究60多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际高山医学奖、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称号。很多人劝他:“您已经功成名就,是时候去内地的大城市享享清福了。”每每此时,吴天一总是一成不变地答道:“这里是我生命的根、科学的根,我不能离开这里,我要跟高原病较劲一辈子,我要一辈子保障高原人民的健康。”

“一辈子”三个字,吴天一不是口头说说,而是用行动来证明。年过八旬的他,依然坚持每天工作,家里用于解答高原病防治知识的座机电话仍不时响起,有前来咨询的,也有表达感谢的。2020年,吴天一还把在险境中获得的数以万计的科学数据,编纂成340万字的巨作《吴天一高原医学》。这部著作填补了世界高山医学空白。

2022年,是吴天一和妻子来到青藏高原的第64个年头,他们的女儿、外孙也在这里扎根,从事高原医学研究。3月5日,从北京领奖回来时,白发丛生的吴天一透过飞机舷窗,深情凝望这片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大地:昔日荒山披上了绿衣,江河浩荡而下、百折不挠,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猜你喜欢
高原病青藏铁路高原
青藏铁路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青藏铁路ITCS系统CMU移除方案设计
浅谈青藏铁路改造施工中的ITCS仿真试验
Journal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Editorial Acute or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what′s the greater challenge?
青藏铁路ITCS通信信号设备应用研究
藏族青少年再次返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