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物馆社会教育祖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2022-05-31 05:18林闽敏
兰台内外 2022年13期
关键词:传播传承

摘 要:祖地文化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和基础。祖地文化教育能够引起社会大众对祖地文化的关注,激发民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终身教育中,祖地文化教育比较欠缺,博物馆社会教育应将祖地文化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祖地文化教育的“补充课堂”,祖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致力于祖地文化传播与传承。

关键词:祖地文化;博物馆社会教育;传播;传承

“祖地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地理空间,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社会历史积淀的产物,源远流长,载籍丰富,是人民的智慧结晶、文化血缘和精神纽带,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和基础。包括历史沿革、姓氏渊源、名人传记、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古建遗存等。近年,国家从法律法规、学校教育、公众传播等各方面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高速发展的科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仍有不少祖地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甚至被摧毁的境地,祖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迫在眉睫。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终身教育中,祖地文化教育比较欠缺,博物馆社会教育可以成为“补充课堂”,成为祖地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

美国博物馆专家古德(G.B.Goode)有句名言:“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闽台缘博物馆蕴藏着丰富的闽台祖地文化资源,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近年来,闽台缘社教组以祖地文化为主题,创新了多个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并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进行开展,不断提升祖地文化的普及率和公众认知度,激活祖地文化中的正能量,使博物馆成为公众学习和传承祖地文化的“乐土”。

一、“祖地文化”主题系列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背景与思路

博物馆社会教育致力于博物馆知识、国家历史文化知识教育之余,使祖地文化同样得到充分重视,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中积淀而形成的,反应当地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精神观念等。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和独特性,是各地方的特殊资源。闽台缘博物馆坐落在泉州,是著名的侨乡,移民们将祖地文化带到了移民所在地,慰藉着对家乡的魂牵梦萦,祖地文化成为海外侨胞、闽台两岸同胞们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闽台缘博物馆主题展厅第五部分“文缘”展示了闽台两岸文化渊源,包含了语言与教育、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宗教信仰、建筑文化及饮食、服饰、节庆等丰富的祖地文化。

博物馆教育如果能从“立足本地区”做起,正向引导,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闽台缘博物馆社教部,以本馆主展厅第五部分“文缘”中的祖地文化作为创作灵感与主体,创作一系列以“祖地文化”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活动,利用新科技、新媒体,结合生动有趣的课程形式,将祖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潜移默化地融入社会教育活动中。祖地文化中最有亲和力的,要属祖地语言、生命礼俗和节庆习俗。这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与个人成长中,是最为密切和最广泛性的接触。因此,闽台缘博物馆社教部,以祖地语言、生命礼俗和节庆习俗等内容为落脚点,开发了“我们的节日”系列、“闽南非遗”系列、“经典诵读——闽南童谣”“闽台风情档案”巡展、“谱系两岸——馆藏谱牒展”线上教育等社会教育活动。

二、“祖地文化”主题系列社会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与特点

将祖地文化的趣味性融入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中。闽台缘博物馆社教部结合各种有趣的游戏、表演、手工、研学,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实践性课题活动,使参与者对祖地文化有更直观、更深层次地了解。

1.“我们的节日”系列社教活动。节庆习俗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祖地文化中最接地气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引起兴趣和产生共鸣的部分。以祖地民俗文化为主题,我馆社教组创作了“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系列社教活动,以不同的民俗节庆特点作为切入点,运用讲座、沙龙、情景体验、场景表演、手工DIY等不同的体验式活动方式,在馆内、学校、社区、兄弟馆开展社教活动。主要对象为青少年,活动过程分为学习与体验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接龙、猜谜语、你比我猜各类游戏互动方式,与孩子们互动,探讨看到或听到的节庆元素,进而诱导孩子们对节庆、民俗文化的由来及其象征寓意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配合图片、视频,主导与探讨结合进行,穿插互动提问,开展学习节庆的来源、风俗习惯、节庆食品的由来及制作原料、制作过程,以及对于人们产生的精神价值等相关知识;第二阶段:以情景体验、场景表演、手工DIY等亲身体验形式,生动感受祖地文化的魅力,本文以元宵节、中秋节为例。(1)元宵节。运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动手能力,体验泉州元宵有别于其他地方、“滚”汤圆的独特制作方式,动手滚元宵,品尝亲手制作的元宵。(2)2018年、2019年中秋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联合区域相关文化单位,泉州市闽南文化促进中心,举办中秋民俗体验活动,活动面向广大市民,活动包括“中秋情——汉舞、民乐、茶点”“中秋意——听琴、吟诗、赏月”“中秋乐——烧塔仔”“中秋祭——拜月娘”等。参与活动的市民听琴、吟诗、赏汉舞、玩民间传统游戏,生动体验闽台中秋赏月、拜月娘、烧塔仔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一起度过别样的中秋佳节。

2.“闽南非遗”系列社教活动。非遗文化是先辈们在劳动和生活中总结、创作的活态文化,是祖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文化传承和民族智慧的延续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国家和人民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其最终目的不应只是保护,而是将非遗文化进行广泛传播,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进而达到良好的传承。闽台缘博物馆社教组秉承让非遗文化动起来的理念,创作了系列社教活动,如龟粿、南音、提线木偶、闽南童谣、永春纸织画技艺、安溪竹藤编技艺、妈祖文化、闽南民居营造技艺、金仓绣技艺、德化陶瓷技艺等,本文以龟粿、提线木偶、闽台童谣主题社会教育活动为例。D2AB0CBB-90DA-4C4F-ADD5-6F66773A47B7

闽台地区盛行以龟状食品作为祭拜供品,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供品和礼品。闽台地区把印制粿食的模具称为粿印、龟印、粿模等,制作模具的原材料多样化,模具的形制精彩纷呈,制作工艺极具精美,是极为珍贵的闽台民间艺术和文化创作。龟粿更是成为闽台地区糕饼粿食文化的最富地域特色的代表,象征着闽台两岸民众祈愿平安幸福的共同文化心理,以及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

2017年7月,由闽台缘博物馆联合澎湖生活博物馆及澎湖地区相关文化部门举办《印象生活——闽台龟粿文化展》,在澎湖生活博物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出。期间,闽台缘社教部与澎湖生活博物馆合作开展系列社教活动。澎湖当地的小朋友们用闽南语朗诵以龟粿文化为主题创作的闽南童谣《龟粿文化的芳》;由闽台缘博物馆社教人员带领观众参观展程,了解龟粿及龟粿印的制作,以及闽台龟粿文化的渊源和龟粿生活,感受闽台共同的人文情怀;澎湖生活博物馆内开展“肪片龟DIY”活动,邀请澎湖县传统糕饼制作者亲临现场,教授参与者体验制作蕴含寓意“祈求平安”粿文化的肪片龟;前往澎湖湖东社区开展手工DIY活动等。让台湾乡亲重温儿时记忆,让更多台湾青少年了解闽台龟粿文化,感受闽台两地一脉相承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俗,增加祖地文化认同感。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木偶戏,是台湾传统木偶戏的主要源头,是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两岸共同的传统文化记忆,两岸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201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闽台缘博物馆于馆内举办《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系列社会教育活动,举行“偶赏”木偶专场表演、“偶趣”闽台木偶艺术专题讲座、文化沙龙、“偶作”木偶DIY制作活动。此次活动充分展示了闽台两岸传统木偶艺术的历史渊源与传播传承,促进了两岸木偶艺术文化交流,紧密联系两岸传统艺术,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2015年1月,闽台缘博物馆和佛光山佛陀纪念馆联合举办《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这是闽台两岸首次大规模的木偶作品展,囊括了泉州提线、闽南掌中、台湾布袋等400尊木偶作品。展览期间邀请泉州木偶剧团、台湾嘉义诸罗山木偶剧团进行精彩的剧目表演,开展关于“闽台木偶艺术”讲座,结合泉州提线木偶戏精彩视频,让观众体验实操木偶,进行即兴场景表演,更加直观了解闽台木偶的创作过程及表演艺术特点。开展脸谱DIY、木偶头DIY等互动体验,让参与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填色为木偶脸谱塑造不同的人物个性,运用超轻彩泥,进行创意木偶头制作,通过动手体验,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层次地了解闽台木偶艺术,感受闽台木偶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大多数孩童普通话流利,却不会祖地语言,祖孙辈开始出现语言断层,因而节奏明快、韵律悦耳、朗朗上口的童谣(歌诀)是加强祖地语言教育非常好的教材,妙趣横生、短小精悍、易学易记的童谣在潜移默化中教授孩童祖地语言。童谣大多数为民间创作,内容极为接地气,贴近生活,直接而忠实地表现了地区民众方方面面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包含了丰富的祖地文化特点,是祖地文化极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2012年12月5日,闽台缘博物馆举办“泉州歌诀”的传承与保护交流会,邀请文学研究单位、文博系统单位及学校等各方人士聚集一堂,交流会分为进言献策、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三个部分,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泉州歌诀”,这一活动赋予了我们新的创作灵感。2012年闽台缘社教部创作主题为《闽台童谣串起的节日喜庆》的社教活动,走进校园、社区、暑期夏令营。活动以闽台经典的节日童谣为主线,解析童谣中的含义延伸至节日喜庆中的民俗文化,以吟诵童谣、表演情景的互动形式开展,孩子们吟诵着闽台童谣,感受着闽台乡音的韵味、闽台相同的祖地市井文化,感受两岸民众对同文、同种、同根生的文化认同,以及其中蕴含的浓浓乡亲情谊,让经久失传的童谣在新一代的孩子们身上复苏,让童谣重新散发活力,让孩子们不知不觉成为祖地文化传承者。

3.“闽台民俗风情档案”巡展。泉州晋江著名乡土艺术家吴树林和陈龄,通过独特的线描艺术形式,创作了《闽台风情档案》系列画作,生动勾勒一幅幅闽台民俗风情的经典画面,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闽台两地婚嫁、祭祀及日常生活等场景,记录了许多逐渐没落甚至消失的民风民俗,弘扬和传承闽台乡土文化。闽台缘博物馆社教部,将《闽台风情档案》系列画作制作成可灵活移动的连环版画,走进校园、社区、单位进行展出,开展配合看图说话、场景模拟表演、小小集市等社教活动,让青少年从中感受乡土文化的乐趣与魅力,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获得不同的精神启迪,提升祖地文化的影响力。

4.“谱系两岸——馆藏谱牒展”线上教育。谱牒是用来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要文献,是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祖地文化的人文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福建是台湾地区汉族移民的主要迁徙地,闽台谱牒是两岸历史渊源关系的珍贵资料,近年来,许多台湾民众通过闽台谱牒资料寻根谒祖,续写两岸民众的骨肉亲情。闽台缘博物馆致力于收藏研究闽台两岸谱牒、完善涉台谱牒文献、传播传承谱牒文化,促进两岸谱牒文化交流。闽台缘博物馆现有馆藏族谱2530种9703册、文献资料594种960册。2020年闽台缘社教部积极开展线上教育活动,结合馆藏馆涉台谱牒,推出以“谱系两岸——馆藏谱牒展”为主题的系列线上教育,普及闽台各姓氏源流。

三、祖地文化主题系列社会教育活动的不足与努力方向

针对闽台缘祖地文化社会教育活动,活动过程中开展如下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信息反馈:一是你所知道的祖地文化。历史沿革5%、姓氏渊源3%、名人传记5%、民俗风情70%、传统技艺10%、古建遗存7%。二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祖地文化?家庭教育35%、学校教育10%、社区教育5%、网络媒介20%、社会交流15%、其他文化机构15%。三是祖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重要性。很重要85%、一般重要10%、不重要5%。四是“祖地文化”主题系列社会教育课程感受。收获很大100%、收获一般0%、没有收获0%。五是祖地文化社会教育课程兴趣度。成人组,非常感兴趣50%、兴趣一般30%、没兴趣20%;青少年组,非常感兴趣80%、兴趣一般15%、没兴趣5%。六是祖地文化社会教育课程的建议。提高活动频率10%、增加活动场地10%、增加活动主题30%、丰富活动形式20%、增加亲子活动20%、增加成人活动10%。

闽台缘博物馆以“祖地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得到了参与者的广泛好评,社会的良好反响为祖地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产生了积极效应,成为品牌社教。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调查报告,这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仍存在着一定不足:活动范围及普及面不够广,成人教育比重过少,呈现出受众单一性,应注重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其他多样性活动途径,以“请进来”结合“走出去”全方位的方式,实现馆校合作、馆社区合作、馆馆合作等可持续合作关系,提高活动涉及领域及受众覆盖面。

祖地文化丰富而厚重,目前创作社教的主题较为单一,相对于祖地文化所蕴含的内容而言,仅是冰山一角,应加深祖地文化内容的学习和课题的研究,涉猎更多祖地文化范畴,如历史沿革、姓氏渊源、名人传记、古建遗存等。祖地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不应局限在馆藏文物以及书面资料,应多开展馆外调查,寻访祖地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祖地文化相关机构,不断创新内容有趣、视角独特、具有深层意义的祖地文化社会教育主题。

祖地文化社会教育,能够激发民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提高社会大众对日趋消退的祖地文化的关注度,博物馆社会教育应将祖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筑博物馆区域祖地文化高地,不断完善和努力创新更多的祖地文化社教活动,致力于增强祖地文化传播,成为祖地文化传播与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刘建朝.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客家祖地文化发展思考.客家文博,2018

[2]《博物馆教育新视阈》文物出版社,2009

[3]《博物馆以教育为圆心的文化乐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基金项目: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唐山过台湾”社教课程。

作者簡介:林闽敏(1984—),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D2AB0CBB-90DA-4C4F-ADD5-6F66773A47B7

猜你喜欢
传播传承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