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结构问题研究(案例)

2022-05-31 21:46吴春雪楚晓娟黄莹孔明炜
科学与财富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

吴春雪 楚晓娟 黄莹 孔明炜

摘  要:我国跨境电商迅速发展,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萬亿元,增长了31.1%,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增长40.1%。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增速远超进口,高达69.3%。受疫情影响,线下展会受阻,传统外贸加速线上化,互联网协助跨境电商成为推动中国外贸复苏的重要路径。据测算,跨境电商交易总额,预计在2022年将达到20.5万亿元,预示着跨境电商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将担起培养一批贴合市场需求的跨境电商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高职院校跨境电商课程结构优化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跨境电商课程现状,提出了跨境电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跨境电商课程结构优化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具体教学过程的实训实验以及“双创”导向的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跨境电商;课程结构;实践教学;优化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雄厚的资本介入,电子商务正以高速发展的态势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兴宠儿,高效、便捷、优质、多样的线上交易备受人们欢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只需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就能完成的跨国贸易需求急剧增加,而跨境电商的出现为此提供了可能,目前世界各国的电商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催生了诸如Amazon、eBay、Wish、速卖通和阿里巴巴国际站等一批世界级跨境电商行业巨头。

在中国跨境电商产业蓬勃发展之前,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占据世界跨境电商消费总额前列。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出口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在目前传统贸易势头削弱、线下零售业交易疲软的情况下,扶持跨境电商产业健康发展成为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举措。为支持国内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国务院广泛听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意见,实施“互联网+外贸”战略,通过“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培育跨境电商市场、优化行业服务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助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商合作”等多个创新举措,为国内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利好。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我国跨境电商产业取得快速发展,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敦煌网、兰亭集势等跨境电商平台迅速做大做强,并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份额。预计到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20万亿,成为超越美国的跨境电商消费总额榜首。

在国内跨境电商迎来新的历史时期,据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已接近450万,并仍以每年30%的增速扩大。跨境电商产业人才的严重稀缺成为我国完善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不同于传统电子商务的是,跨境电商既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电商平台操作经验和基本外贸交易知识,又需要其具有相当的外语水平、熟稔法律法规以及宽广的知识面覆盖。因此,高校在开设跨境电商课程的同时,应加强各相关学科资源整合,夯实学生的理论、外语、法务基础,落实“1+X”证书制度,积极推进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加大实际操作训练力度,培养具有外语基础又有跨境电商专业知识和熟悉跨境经济运营规律的复合型跨境电商应用人才。

一、 高职院校跨境电商课程现状及特征

跨境电商课程走入高校比较晚,各校跨境师资队伍成立滞后,国内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显然重视不足,致使跨境电商人才十分匮乏,难以满足跨境电商人才的市场需求,增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迫在眉睫,跨境电商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外语、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伴随跨境电商行业飞速发展,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相应教学培训工作有待深入探讨。据笔者观察,在本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优秀教师人才缺失、课程教材老套、教学模式与市场脱节等诸多问题,致使跨境电商课程教学尚未达到理想水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内容较为复杂、理论学习与实训实验关联性差,实践学时较短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

通常在跨境电商理论课程结束后需要学生通过模拟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促使学生了解跨境交易的各个环节,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学中做,培养学生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开发国际客户的能力和技巧。然而现实授课环节存在大部分高校实训实验室建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即便能达到效果的实训实验室也缺乏懂得操作的内行教师,甚至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实训实验室就已开设跨境电商课程,加上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不适合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教学,学生实践环节跟不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推进。

(二) 教材相对当下跨境发展趋势较延时。

跨境电商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就拿常见的《跨境电商实务》教材来看,教师授课主要内容是结合速卖通平台向学生讲解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流程,而上面很多全球速卖通后台的截图界面现在已经找不到或者平台升级功能更新了,因此跨境电商教材更新较慢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三)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认知能力不足,课程考核机制有待改良。

国内开设跨境电商课程时间较短,各高校相关专业面对跨境电商的发展变化做出人才培养的调整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境电商目前没有被作为独立专业开设,通常各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或者国际贸易专业有增加跨境电商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对跨境电商课程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对跨境电商认知能力不足,导致理论知识学习不扎实。当前跨境电商考核机制尚不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为笔试和平时成绩,缺乏对学生跨境电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也不能较好的掌握学生学习效果,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 跨境电商任课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目前高校跨境电商任课教师多为电子商务专业或者国际贸易专业或者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他们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但基本没有跨境电商工作经验,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只能给学生传授行业理论性的知识问题,不能对跨境电商实践技能层面给出引导,教学的趣味性和操作的互动性下降,从而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跨境电商科研队伍建设增加对跨境电商课程的研究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国家应配合增设跨境电商课程相关的省培或者国培项目,增加跨境电商各级各类比赛,以“赛”促学,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组织教师参加由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主办的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1+X师资培训。

(五) 校企合作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成效尚不明显。

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与企业脱节等现实问题。自2013年以来国家支持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有上海、杭州、宁波、郑州、重庆、广州、深圳等,各大高校可以利用就近的跨境电商资源与当地类似阿里巴巴、eBay、wish等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将学生委托给企业讲师或者项目经理,定制化培养人才。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很好的重视跨境电商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部分院校距跨境电商试点城市较远,地理上没有优势,大都还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当下跨境市场需求。

二、 跨境电商课程结构优化的研究思路

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地政府大力推进电商发展,电子商务对于物流等上下游行业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由此衍生出来的就业市场大幅增加。各大院校为适应当下形式的发展需求,开设了跨境电商课程,笔者就《跨境电商实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思考。(1)跨境电商人才市场需求分析;(2)企业对跨境电商工作岗位需求剖析;(3) 面对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行业,学校课程目标和师资建设分析;(4) 如何发挥“政、行、企、校”各方优势培养跨境人才;(5) 学校结合企业人员编写跨境电商实践指导书;(6) 举办跨境电商比赛实训项目以“赛”促学;(7) 建设跨境电商人才孵化中心;(8) 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库,共同培养新一批具备跨境电商理论知识、具有操作技巧与实践经验的跨境人才。

三、具体课程优化的实施操作

(一) 加强跨境理论知识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式教学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由于理论知识教学相对实践课程教学有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跨境电商相关在线学习资源,如慕课、学银在线等,推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将学习的决定权从老师转移给学生。教师通过设计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并给出一定激励政策。在跨境电商实践课程教学中,通常由老师先来申请和使用国泰安、思睿智训这样的跨境电商平台账号,进行教学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通过这类软件内网调整跨境商品成本、价格、物流等,在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和问题引导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完成刊登产品、发布产品、设置物流等操作,真正的实现“教、学、做”合一。

(二) 加强跨境电商师资队伍建设。

动员新老教师通过参与跨境电商高峰论坛,跨境交流会等最新资源了解跨境电商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鼓励教师参加省级或者国家级有关跨境电商专业的技能培训,考取跨境电商相关技能证书。鼓励跨境专业教师去就近优秀跨境电商企业走访实习,真实的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学习,体验跨境电商大卖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实战锻炼,实践技能有哪些,为今后教学提供切实可靠的实践经验。

(三) 开展跨境电商技能竞赛

高职院校可以动员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跨境电商技能大赛,一方面可以与阿里巴巴、eBay、Wish、敦煌网、环球资源等跨境企业近距离接触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另一方面比跨境赛项目一般涉及平台产品发布、平台运营、成本预算、跨境支付等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跨境电商核心技能的掌握、运用能力和临场反应,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并体验跨境企业运作流程,熟悉跨境相关工作技能,并且能通过比赛锻炼对跨境电商相关工作产生系统性的认识。

(四) 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库。

学校一方面可以联合企业定制化培养跨境电商人才,让跨境电商教师与企业导师或者实战卖家无缝对接,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跨境电商相关理论性知识,跨境企业导师或者实战卖家传授学生最新的实操技能。学生学完学时后企业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学生真实就业。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建立跨境电商师生交流群,鼓励学生考取跨境电商相关证书,参与跨境电商各级给类别比赛,通过引进企业真实跨境店铺运营项目锻炼学生操作技能,把学生实践操作好的跨境电商店铺收敛入教学资源库便于日后教学共享。

(五) 建立跨境电商实训实验基地及人才储备库

1.建立跨境电商实训实验基地

跨境电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需要高校重视跨境电商实训实验基地的建设,基地需配备跨境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导师或项目经理共同指导想要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孵化,为创业学生提供实训实验体验场地及创业孵化区,学生通过基地的培训学习,进入实验体验区进行模拟体验。学生还可以在实训实验基地里面自主创业,由企业导师分配工作职责,如跨境选品、刊登产品、成本核算、发布產品、选择物流、客户服务、运营推广等。对于一些基础任务可以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单独完成,对于一些复杂困难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深度合作,将实训实验基地的跨境电商供货资源整合起来,为创业学生争取厂家提供的一手货源,让他们走进生产厂家,更好的了解产品,甚至能够创新改造产品,便于更好的经营产品,真实的实现盈利。

2.联合企业建立跨境电商人才储备库

学校可以联合优质企业、工厂建立跨境电商人才库,学生们可以通过专业的跨境电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学习,并通过相关考核后即有机会获得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的就业与实习机会。

四、 创新创业导向的跨境电商课程建设发展方向

由于跨境平台亚马逊、eBay对开店门槛的限制较多,《跨境电商实务》等国内各类型跨境电商教材基本都用了最具代表性,最适合学生在校创业的平台速卖通作为教学平台,所以教材内容紧紧围绕学生在速卖通平台进行创业所需的理论知识,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展开。然而伴随着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速卖通平台进行了转型升级,平台对入住门槛做了限制,并推行年费制度,在这种新制度下大部分学习跨境电商知识创业的学生由于商标或者资金原因被拒之门外。致使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丧失学习动力,经常出现上课懒散,或者旷课现象,长此以往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相脱节,所以失去了实践实训环节的跨境电商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跨境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和跨境电商仿真平台、沙盘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增强校企合作,建立跨境电商创业实践基地,跨境电商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让学生可以真实的在平台上实践操作,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加深对跨境电商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能在平台上累计经验,真实创业,实现创收并能快速融入社会生活。

高校和企业可以引导、培育和扶持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团队或个人,将他们的成功案例收集起来存入跨境电商教学资源库实现创业资源共享,为培养下一批跨境专业人才提供现实可靠的指引方向,实现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倍增效益。

参考文献:

[1] 关浩杰.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跨境电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市场周刊,2017,04.

[2] 金呈杰.“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现代交际,2018,09.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