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国家级经开区低碳实践对浙江的启示

2022-05-31 16:54江玮
科学与财富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碳目标

江玮

摘  要:低碳化、绿色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国家级经开区作为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亟需从产业、政策、科技等层面切入,强化“双碳”顶层设计,探索“双碳”实现路径,促进产业低碳转型,全方位多层次构建园区“双碳”体系。我省国家级经开区低碳实践丰富、特色鲜明,与先进国家级开发区低碳实践成效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进一步发力减碳降碳工作,为我省加速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多更优可行方案。

关键词:国家级经开区;低碳实践;低碳转型;“双碳”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会上,袁家军书记指出,“双碳”工作是重大任务,是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之义。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平台,我省国家级经开区在2021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交出靓丽答卷,4家进入全国综合前三十强,3家进入使用外资十强,1家进入对外贸易十强(俞永均,2022)。新发展阶段,我省国家级经开区亟需抢抓“双碳”变革契机,积极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广州经开区、北京经开区等先进国家级经开区低碳实践经验,争当“双碳”实践的排头兵,为我省加速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佳案例。

一、先进国家级经开区低碳创新实践

(一)苏州工业园低碳经济全面发力

苏州工业园创立之初就循迹“花园城市”新加坡等先进城市生态路径,着力发展低碳经济(王乙喆,2018),成为首批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一是数字赋能低碳治理。率先建成城市区域级能源大数据中心,构建碳普惠服务等五大功能模块,试点建立碳普惠市场,鼓励企业和市民自主进行碳交易。二是开展国际低碳合作。着力引导区内欧莱雅、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苏州工厂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购买碳汇等,多渠道推进减排降碳工作。三是深度推进产城融合。2016年,出台全国首个园区低碳社区建设方案,倡导低碳出行、普及低碳家居,持续推进“零碳交通”转型,促进居住、出行等生活领域低碳化转型。

(二)广州经开区打出低碳政策组合拳

广州经开区以低碳政策为主抓手,大力扶持低碳产业发展。目前,已累计引进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等20多个氢能产业项目,并获评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一是率先出台“碳中和”专项政策。2021年,出台“低碳16条”,从支持循环经济、节能降碳、能源管理等七个维度构建政策扶持体系。二是政策力度持续加码。继2019年全国率先发布“氢能10条”后,2021年升级推出“氢能10条”2.0版,持续发力氢能源关键领域,扶持奖励最高可达1亿元。三是支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葛慧等,2021)。2020年,出台“绿色金融10条”,对购买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等创新型绿色保险产品给予一定补贴,引导企业加速低碳转型。

(三)北京经开区锚定“碳中和”打造“亦庄样板”

北京经开区高起点树立“碳中和”亦庄标杆,创成全国首家“碳中和”智慧园区和全国首家“碳中和”工厂,全面引领低碳发展。一是深入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积极引导企业部署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板等储能系统,持续丰富清洁能源供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引入碳抵消机制。鼓励企业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核销温室气体排放(刘磊、杨文海,2021)。三是打造技术支撑平台。依托国研智库,联合有关部委、高校、智库成立“3060实验室”,持续输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低碳解决方案。

二、我省国家级经开区碳排放特点与低碳实践

(一)碳排放总量大强度低,碳控工作存在压力

总体来看,我省21家国家级经开区(除新设立的台州湾经开区)碳排放总量超全国平均水平,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减排压力。由于产业结构等差异(陈东景、刘坤,2021),经开区之间碳排放表现差距较大。从碳排放总量来看,处于阈值上限的宁波大榭经开区碳排放总量高达3060万吨,是阈值下限的丽水经开区的34倍。从排放强度来看,碳排放强度最大的宁波大榭经开区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和单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强度分别为7.98吨CO2/万元和15.38吨CO2/万元,远超碳排放强度最小的余杭经开区的0.20吨CO2/万元和0.52吨CO2/万元。

(二)我省经开区创新探索,低碳实践特色鲜明

萧山经开区争当数字“碳”路先锋。作为工业大区,萧山经开区工业碳排放量占比达到44.6%。积极响应“双碳”目标,创新推出“双碳大脑”(洪恒飞等,2021),搭建“碳地图、碳足迹、碳管理、碳场景”四大板块,实现碳排放感知、碳源追踪、碳排放管理等功能,衍生开发碳账户、碳商城等应用。目前,萧山亚运场馆已建立碳账户,有望在亚运期间实现绿电供应(金少策,2021)。截至2021年7月,超2500家规上企业接入“双碳大脑”,借助“看碳、析碳、管碳”功能调整生产活动,助力减排降碳。

嘉善经开区燃料电池“氢”装上阵。嘉善经开区抢滩氢能源及燃料电池赛道,积极招引氢燃料电池产业项目,引进爱德曼等优质氢能源项目。目前,建成全省首座加氢站,加氢量日益攀升,自全省首条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运行以来,约有100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投入使用,可以实现全程零碳排放,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丽水经开区发力合成革产业低碳转型。丽水经开区对标国际最高环保标准,推进合成革产业“油改水”“水扩量”,推广应用水性聚氨酯等低碳材料生产合成革,大幅减少碳排放,被列入全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典型案例。园区被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水性生态合成革产业基地”,入选浙江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同时,经开区建立“生态合成革产业大脑”(叶浩博、游千喻,2021),探索搭建碳排放数字化追溯等特色应用场景,推进碳排放治理智能化、数字化,并入选浙江省首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

综合来看,我省部分国家级经开区低碳实践在数字化、清洁能源替代、产业低碳转型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系统谋划、政策储备、能源供给等领域与先进国家级经开区仍有一定差距。

三、国家级经开区低碳先进经验对我省的启示

(一)立足实际,系统谋划“碳达峰”

一是分类部署“双碳”顶层设计。根据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差异化制定经开区“碳达峰”目标和路线图。二是完善碳排放测算。按照国家统一口径,测算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核算碳源和碳汇,加强动态监测。三是构建数智精准控碳平台。发挥我省数智治理先发优势,鼓励经开区先行探索“双碳”数智平台,开发碳账户、碳足迹等应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二)提前发力,加大政策支撑

一是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探索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纳入全省经开区年度综合考评等考核机制。二是发挥财政激励作用。加大经开区“双碳”关键领域投资落户奖励力度,紧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契机,引导区内企业先行参与碳交易获取碳收益。三是支持开发碳金融产品。创新设计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等产品。四是加强低碳人才保障。鼓励省内高校成立低碳学院、开设低碳专业,加快培养低碳领域专业人才。

(三)统筹布局,全面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

一是加强高碳排放产业全链协同。对钢铁、建材、石化、化工、造纸、化纤、纺织等七大高碳排放产业上游开展低碳化改造,推进中下游能源替代、节能减排、CCUS技术攻关和碳交易,全产业链协同降低碳排放。二是加快发展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低碳产业。积极抢抓杭州市申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契机,大力发展生产性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业。三是优化新能源区域布局。依托打造“环杭州湾”“义甬舟”两条氢走廊契机(徐强、余鑫星,2021),鼓励沿海经开区开发利用海上风电,有条件的山区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构建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四)产城融合,强化示范引领

一是狠抓工业减碳。牵住工业园区减碳“牛鼻子”(陈诗尧,2021),从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园区管理等方面开展低碳改造行动,鼓励创建一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二是加强国际低碳合作。依托国际产业合作园等平台,重点围绕氢能、光伏等产业领域与美国、荷兰等国进行低碳产能合作,引进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项目,争取中美低碳可持续发展合作峰会落地杭州。三是开展“零碳”试点。创建一批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倡导建筑节能、低碳出行,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降低生活领域碳排放。

参考文献:

[1]陈东景,刘坤.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准自然实验[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06):29-36.

[2]陈诗尧.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36):10-11.

[3]葛慧,廖原,杨林.地方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研究[J].山西农经,2021(24):191-192.

[4]洪恒飞,应昊翰,江耘. 追踪企业能耗数据  杭州萧山“双碳大脑”上线[N]. 科技日报,2021-07-28(006).

[5]金少策,徐露路,马克强.绿色亚运:规划、设计、施工做实“绿色”[J].文化交流,2021(09):9-11.

[6]刘磊,杨文海.我国碳中和产业园区建设探析[J].城乡建设,2021(09):38-40.

[7]王乙喆. 低碳导向的苏州工业园区再开发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18.

[8]徐强,余鑫星.推动浙江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J].浙江经济,2021(12):66-67.

[9]叶浩博,游千喻. 丽水经开区:为做大高质量发展“蛋糕”增添动能[N]. 丽水日报,2021-08-24(001).

[10]俞永均. 国家级经开区考核结果出炉[N]. 宁波日報,2022-01-28(007).

猜你喜欢
双碳目标
我的新目标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双碳”背景下推动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
绿田机械:净利润复合增速超80%“双碳”目标加速企业绿色发展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s7—8单项选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