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对幼儿白谎行为的影响:“冷”“热”执行功能的并行中介作用 *

2022-06-02 12:22孙云瑞韩映虹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贴画社会性人格

孙云瑞 韩映虹 吕 勇 刘 芳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387) (2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300387) (3 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天津市高校社会科学实验室,天津 300387) (4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

1 引言

白谎(white lie),即善意的谎言,指以避免给听者带来消极情绪或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而说的谎(Bok, 1978; Erat & Gneezy, 2012)。白谎的产生推动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儿童白谎行为的研究,为研究者了解儿童如何与他人互动并形成积极的社会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已有研究表明,3 岁儿童已能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并做出白谎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白谎行为迅速发展(Heyman et al., 2020)。在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不冲突的情境下,大部分儿童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做出白谎行为(张娜, 刘秀丽, 2014; Heyman et al.,2020)。在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的情境下,即使白谎会损失儿童一部分自我利益,仍有一部分儿童选择白谎行为(Nagar et al., 2020)。这些有白谎行为的儿童是否共同具有某种人格特质?这是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1.1 人格与白谎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具有特质积极共情(trait positive empathy)(岳童 等, 2021)的个体更倾向于理解和感受他人心理状态并主动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而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吕勇, 孙云瑞,2022)。因此,特质积极共情被视为高利他性的人格特质(岳童 等, 2021)。儿童白谎行为的前提建立在其充分理解说真话会给听者带来消极情绪反应,而说谎话会给听者带来积极情绪反应的基础上(Broomfield et al., 2002)。那么,儿童人格中的积极特质是否也能预测白谎行为?已有研究多集中于人格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上,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亲和性、宜人性及情绪稳定性等特质是预测个体帮助、捐赠、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指标(Kline et al., 2019; Smillie et al., 2019)。外倾性、神经质等人格因素也可用来预测其谎言发生的可能性(Sarzyńska et al., 2017)。然而,现有的研究常把白谎与黑谎(即为隐瞒错误或避免因自身的过失受到惩罚而说的谎)(Bok, 1978)等同起来,将说谎行为视为儿童问题行为之一,认为说谎与反社会人格特质密切相关(Shao & Lee, 2017)。因此,儿童的白谎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亲社会行为,除上述与亲社会或谎言有关的特质外,还有哪些人格特质可预测幼儿的白谎行为的发展仍属未知。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人格特质对儿童的白谎行为具有预测作用。

1.2 人格与“冷”“热”执行功能的中介关系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EF)是指个体在实施目的行为过程中以动态、灵活的方式协调多个认知子系统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Miyake et al.,2000),它有效地协调着个体说白谎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基于白谎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本研究首先关注“冷”执行功能(Zelazo & Müller,2002)这一中介变量。“冷”执行功能与背外侧前额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相联系,即无情感动机卷入的纯认知。作为执行功能的一种,“冷”执行功能可预测谎言发生的频率,并影响个体维持谎言的能力(Talwar et al., 2017)。白谎代表着相互矛盾的道德和社会规则,儿童要想成功地说谎,需要在头脑中同时存储真实和错误的信息,抑制住自己报告真实信息的反应趋向,并不断地在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之间灵活转换(Williams et al., 2016)。因此,白谎行为的发生和维持与执行功能的三个子成分(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息息相关(Goldstein &Naglieri, 2014)。但以上的研究将执行功能视作以“冷”执行功能为单一的认知结构。人格是影响个体认知能力的重要因素(赵宇晗, 余林, 2014),而执行功能作为个体进行认知活动所必须运用的高级认知功能,受到人格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人格与执行功能有一定相关性,如执行功能与外倾性、尽责性呈正相关,但与神经质呈负相关(Bell et al., 2020; Krieger et al., 2020)。且人格对执行功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如神经质和责任性分别负向和正向预测执行功能中工作记忆子成分等(Dima et al., 2015)。但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人群,如注意力缺陷障碍人群和老年人等,鲜见对健康人群,尤其是幼儿的研究。3~6 岁是儿童执行功能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Zelazo & Müller, 2002),同时也是其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杨丽珠 等, 2015),幼儿的哪些人格特质可预测其“冷”执行功能的发展仍属未知。据此提出假设2:“冷”执行功能在人格对白谎行为的预测中起到中介作用。

与纯认知、去情景化的任务诱发的“冷”执行功能相比,涉及到情感卷入和摄入动机诱发的“热”执行功能(Zelazo & Müller, 2002)也是白谎发生的动力源泉。“热”执行功能与眶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相联系,即受情绪动机激活的认知。儿童是否做出白谎行为不仅需要儿童对说谎后听者的反应进行认知评估,还需要动机和情绪的共同参与。因此,本研究还关注了“热”执行功能这一中介变量。一方面,若要发生白谎行为,个体需要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试图减轻他人的痛苦(吕勇, 孙云瑞, 2022; Erat & Gneezy,2012)。这一过程需要儿童有高度的情感卷入,这正与“热”执行功能的特征高度相似;另一方面,白谎行为的发生也受到复杂的心理机制驱动,如亲社会愿望、声誉期待等(Berman & Silver,2022; Heyman et al., 2020),这些动机也与“热”执行功能的摄入动机相关。“热”执行功能并非完全剥离认知成分,因此“热”执行功能并没有清晰的成分划分(李红 等, 2004)。人格影响个体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影响其情绪情感体验(Krieger et al., 2020)。Umemoto 和 Holroyd(2016)的研究发现情绪稳定性特质高的个体在由情绪驱动的“热”执行功能的任务转换中表现更差。Dima 等(2015)发现高外倾性个体更容易注意到新的刺激和信息,认知转换性更好。据此提出假设3:“热”执行功能在人格对白谎行为的预测起到中介作用。

关于“冷”“热”执行功能是否存在关联的实证研究很少见。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的区别,并认为两者为执行功能的两个方面(Miyake et al., 2000)。虽两者在3~4 岁儿童身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同步,但在儿童的整个学前期两者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的,并无相互预测关系(李红 等,2004)。一些研究指出,可将“冷”“热”执行功能的关系转化为心理理论与执行性功能的关系来研究,因为两者都涉及是否理解和推测他人信念等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李红 等, 2004; Russell et al., 1991)。但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之间到底谁为前提尚存在争议,很多研究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且同步发展的(Hughes, 1998; Sai et al., 2021)。Frye 等(1998)提出认知复杂及控制理论(cognitive complexity and control theory),认为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是一种平衡式并行发展的关系,且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心理成分。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假设4:“冷”“热”执行功能间相互独立,二者在人格对白谎行为的预测关系中起并行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分析人格特质对儿童白谎行为预测作用的差异性基础上,探讨“冷”“热”执行功能在人格与白谎行为中的并行中介作用(假设模型见图1),以揭示人格影响白谎行为的内部机制。

图 1 假设模型图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抽取天津市三所幼儿园9 个班221 名3~6 岁幼儿作为测试对象。测试前与其主要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正式施测前筛除有语言障碍的幼儿2 名和色弱的幼儿1 名。最终选取218 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平均月龄为53.83±1.09月;其中男孩103 名,女孩115 名。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国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测验量表

采用林传鼎和张厚粲(1986)修订的中国韦氏学龄前幼儿智力测验量表(WPPSI)中的词汇测验,获得每名幼儿的言语能力分数。测试中要求幼儿对每个词进行“是什么”的解释,共22 题。根据幼儿解释程度进行2 分、1 分及0 分三种评分,连续5 次错误则停止测试,总分范围为0~44 分。

2.2.2 幼儿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

采用杨丽珠等(2015)编制的幼儿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问卷包括:智能特征、外倾性、亲社会性、认真自控、情绪稳定性五个维度,15 个特质,共60 题,采用Likert 5 点计分,由教师对幼儿日常行为是否符合描述情况打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5。其中 13、17、22、32、40、42、51、55、58 题为反向计分题。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3、0.90、0.93、0.93、0.81。 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结构的拟合指数良好(χ2/df=3.14,CFI=0.88, TLI=0.88, RMSEA=0.05)。

2.3 测试任务

2.3.1 “冷” “热”执行功能测试

本研究共包含5 项任务,其中任务1、2、3 测试儿童的“冷”执行功能,任务4、5 测试儿童的“热”执行功能。每名儿童均需完成以下测试,任务的呈现顺序随机。

任务1:手部游戏任务(抑制控制子成分)。该任务出自Hughes(1998)的手部游戏(handgame)。任务中要求儿童出示与主试相反的手部动作(手掌、拳头),如,主试出手掌,儿童就出拳头。正式测试中主试先出什么手势是随机的,该任务共进行16 次正式测试,并记录儿童正确出示相反的手部动作的次数。

任务2:动物游戏任务(工作记忆子成分)。该任务出自陆露等(2018)的工作记忆广度任务。测试中首先呈现给幼儿一些动物图片,每个动物旁边都有一个数字与之相对应,动物与数字同时呈现。要求儿童在规定时间内注视并记忆动物与其对应的数字。呈现结束后,动物消失,只剩下相应的数字,要求儿童回忆刚才相应数字对应的动物是什么,根据其回答的正确性来计分。共随机呈现15 次数字,儿童每正确回答出某个数字对应的动物,计1 分,满分为15 分。

任务3: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认知灵活性子成分)。该任务出自Frye 等(1995)的卡片分类任务(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ing, DCCS),主试向儿童呈现不同颜色、形状的图案卡片。图案为黄色的圆形、红色的圆形、黄色的三角形和红色的三角形。转换前阶段,要求儿童按照颜色对一组卡片进行分类;转换后阶段,要求儿童按形状对另一组卡片进行分类。实验转换前后各进行16 次,其中8 次是按颜色分,8 次按形状分,并按照ABBA 平衡顺序。只记录儿童在转换后阶段中的表现。如按形状分类,对一组得1 分,否则得0 分。

任务4:找贴画任务。该任务源于陈昱翀等(2017)的找贴画任务。主试要求儿童在分别放有5 张贴纸的5 个不同颜色的盒子中找贴画。儿童每找到一张贴画,不论对错,主试都会给儿童积极的反馈,并告知儿童若把所有的贴画都找到,便会得到一个更大的奖励。每次找到贴画后的空盒主试都会再放入其他4个盒子中并打乱顺序。任务总共进行15 个试次,主试记录儿童犯错的次数。得分通过公式“15-X”(X 为儿童找贴画的次数)换算成0~10 分。

任务5:窗口任务。该任务源于Russell 等(1991)的窗口任务(windows task)。本测试中主试与儿童坐在测验桌同侧,助手坐在对侧,要求儿童和助手进行比赛赢贴画的游戏。首先主试向儿童呈现两个“开有窗口的盒子”,该盒子里的内容只有儿童能看到,而助手看不到。随后主试将一张贴画投入其中一个盒子,并告知儿童:“助手不知道贴画会放在哪个盒子里,请你向她指出贴画所在位置,若你所指的盒子里有贴画,则你赢;若你所指的盒子里是空的,则助手赢。赢者获得一张贴画。”主试与儿童进行两次练习后,儿童完成8 次任务。然后将奖励要求改为相反规则。记录在奖励目标发生改变后儿童赢得的贴画数。

2.3.2 白谎行为测试

采用最后一轮游戏范式(final round of game paradigm)(Talwar et al., 2017)对幼儿进行个别施测。幼儿和主试A 进行棋盘游戏。棋盘上印有36 张卡通图(共有6 种卡通图,每种卡通图在棋盘的不同位置上各重复出现6 次)。骰子的6 个面各印有一张与棋盘相对应的卡通图。主试A 与幼儿共进行5 轮棋盘游戏,每轮游戏轮流掷骰子,看谁的棋子在棋盘上占领地最多,谁就获胜并得到一枚代币。前4 轮主试A 故意输给幼儿。最后一轮游戏中,主试A 借故离开,并请主试B 代替其继续与幼儿进行游戏。主试B 操控最后一轮游戏,仍让幼儿赢。但游戏结束后主试B 与幼儿商量,希望幼儿能告诉主试A“是主试B 赢了最后一轮游戏”,这样主试B 也能获得一枚代币。幼儿回应后,主试A 回到房间询问幼儿“是谁赢了最后一轮游戏”。基于先前研究(Williams et al.,2016),为检查幼儿是否真正理解白谎情境,并确保幼儿欺骗性陈述与其谎言保持一致,主试A 会追问幼儿三个问题“你一共赢了几次?姐姐(哥哥)赢了几次?谁应该得到最后一个币?”当第一轮问题中幼儿对主试A 回答“主试B 赢得了最后的比赛”且对第二轮的3 个追问问题的回答与其谎言相一致,则编码为白谎,计1 分;否则编码为真话,计0 分。

2.4 施测过程

测试采用个别施测,所有任务均在幼儿园安静的活动室内完成。由于被试年龄较小,对每名幼儿的测试分两阶段进行,两个阶段间隔一周。一个阶段对其进行智力测验量表(WPPSI)中的词汇测试和白谎行为测试;另一阶段对其进行执行功能的五个任务测试。为减少顺序效应和疲劳效应对结果的影响,执行功能的五个任务的测试顺序均随机呈现,且每个任务间都安排幼儿休息。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使用SPSS26.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Pearson 相关分析;使用Mplus8.0 对数据进行WLSMV 估计,检验白谎行为与其他变量间的关联性,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假设的中介效应。

3 结果

3.1 幼儿人格、“冷”“热”执行功能与白谎行为的相关

将五个任务的得分分别转化为正确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将前三个任务的总分的平均分作为“冷”执行功能的得分;后两个任务的总分的平均分作为“热”执行功能的得分。由于不同年龄幼儿说白谎的比例存在差异(χ2=29.64, p<0.001),幼儿的执行功能和白谎行为会受其语言的流畅性和速度的影响(Poland et al., 2016),因此,本研究将年龄和言语能力作为控制变量。由于白谎行为属于二分变量,采用Mplus8.0 进行WLSMV 估计,了解幼儿的白谎行为与各变量的相关和偏相关关系。控制年龄和言语后,幼儿的人格特质中除认真自控与“热”执行功能呈显著负相关,与“冷”执行功能和白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外,智能特征、外倾性、亲社会性与其“冷”“热”执行功能和白谎呈显著正相关;幼儿的“冷”“热”执行功能和白谎呈显著正相关(见表1)。

3.2 “冷”“热”执行功能的并行中介作用

使用Mplus8.0 检验中介效应。前人的研究表明更好的检验多重中介的方法是bootstrapping method(Cheung, 2007)。此外,因结果变量为类别变量,故采用WLSMV 估算法,这一方法是针对类别变量更为稳健的估计方法(方杰 等, 2017)。建立以人格各维度为自变量,白谎为因变量,“冷”执行功能(二阶潜变量)和“热”执行功能为并行中介变量,年龄和言语能力为控制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测量全模型拟合较好:χ2/df=1.06,p=0.39,CFI=0.99,TLI=0.99,RMSEA=0.02,90% CI=[0.00, 0.06]。

对模型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见图2),智能特征(β=0.24, p<0.01)和亲社会性(β=0.43,p<0.01)可正向预测白谎行为。智能特征(β=0.35,p<0.05)和认真自控(β=0.15, p<0.05)可正向预测“冷”执行功能;“冷”执行功能正向预测白谎行为(β=0.37, p<0.05)。外倾性(β=0.19, p<0.05)和亲社会性(β=0.18, p<0.05)可正向预测“热”执行功能,认真自控可负向预测“热”执行功能(β=-0.10, p<0.05),“热”执行功能(β=0.29,p<0.01)可正向预测白谎行为。

图 2 “冷”“热”执行功能在人格特征与白谎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 分析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在原始数据(n=218)中,重复随机取样1000 次,计算中介效应的平均路径值和路径系数95%的置信区间,检验全模型中各中介路径的显著性。控制了年龄和言语能力,各路径的效应值、95%置信区间上下限如表2 所示。

表 1 幼儿人格、“冷”“热”执行功能与白谎行为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偏相关分析(n=218)

由表2 可知,“冷”执行功能在智能特征和白谎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3,95%置信区间为[0.03, 0.27],即智能特征可直接正向影响白谎行为,也可通过正向影响“冷”执行功能进而影响正向白谎行为;“热”执行功能在亲社会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95%置信区间为[0.01,0.12],即亲社会性可直接正向影响白谎行为,也可通过正向影响“热”执行功能进而正向影响白谎行为;“热”执行功能在外倾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6,95%置信区间为[0.00, 0.14],即外倾性通过正向影响“热”执行功能进而正向影响白谎行为;“冷”“热”执行功能在认真自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完全并行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6 和-0.03,95%置信区间分别为[0.01, 0.13]和[-0.07, -0.01],即认真自控可通过正向影响“冷”执行功能和通过负向影响“热”执行功能进而影响白谎行为。以上各间接效应估计值的95% 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即中介效应显著。

表 2 模型中特定间接效应检验结果检验的 Bootstrap 分析

4 讨论

4.1 智能特征和亲社会性对幼儿白谎行为的直接预测

本研究发现智能特征对儿童的白谎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Zelazo(2015)的研究支持了本结论。智能特征高的幼儿往往表现出头脑的反应灵敏、记忆力好,对环境的适应力强,这些特征促进了其白谎行为的发生和维持。亲社会性是幼儿人格中的道德成分,与白谎的亲社会性动机紧密相联。亲社会性人格特质对幼儿的白谎行为具有预测作用,这一结果得到Kline 等(2019)研究结果的支持。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开始出现合作、分享、同情等亲社会行为,标志着其社会化水平的发展。其亲社会性经历了由他控向自控,由绝对的自我中心发展到他人中心,最后过渡到关系中心的过程(杨丽珠 等, 2015; Williams et al., 2016)。因此,幼儿人格中智能特征和亲社会性的发展促进了其白谎行为的发展。

4.2 “冷”“热”执行功能在人格特质与白谎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冷”执行功能在智能特征和白谎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高智能特征的儿童探索求知欲强,思维灵活性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杨丽珠 等, 2015),其执行功能中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越好,发生白谎的可能性越大(Talwar et al., 2017; Williams et al., 2016)。本研究还发现,“热”执行功能在外倾性与白谎间、亲社会性与白谎间起显著中介作用。Sarzyńska 等(2017)的研究支持了本研究结论,该研究发现社交能力和外倾性较高的人在社交互动中说谎更多。高外倾性和高亲和性的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友善、喜欢与他人合作的特质(杨丽珠 等,2015)。这种特质与情感卷入度较高的“热”执行功能息息相关(Poland et al., 2016)。白谎行为的发生除了认知基础外,还需情绪和动机的诱发(Nagar et al., 2020)。

本研究还发现,两种执行功能均在幼儿人格中的认真自控对白谎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但认真自控增强“冷”执行功能、减弱“热”执行功能。其原因在于:幼儿人格中的认真自控与大五人格中的责任性类似,主要包括自我调节能力、抑制不适宜反应、集中与转移注意的能力(杨丽珠 等, 2015)。认真自控高的幼儿的行为控制能力较好,而这一能力促进了“冷”执行功能的发展,进而使得幼儿在白谎情境中更好地抑制住自己想要说出实情时的情绪反应(Sai et al., 2021; Talwar et al., 2017)。相反,认真自控性较弱的幼儿,面对理性的道德准则和感性的情感因素冲突的白谎情境时,其情感容易被卷入,表现出更多的冲动任性,延迟满足能力较弱(Poland et al., 2016)。因此,自我控制能力越弱的幼儿,其“热”执行功能越好,越容易产生白谎行为。

4.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需要改善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一,3~6 岁是儿童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杨丽珠 等, 2015),由于横断面研究的局限,本研究只将人格看作一个静止的因素来探讨其对幼儿执行功能和白谎行为的影响,根据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personality system)(Mischel & Shoda, 1995),儿童白谎行为发生后其获得的社会评价反馈从一定层面上也可能反过来影响其人格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可考虑把个体置于动态的社会情境中来考察三者的关系。第二,本研究仅控制了幼儿的年龄和言语能力两个变量,但幼儿白谎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儿童自身的移情能力、心理理论,家庭及社会情境等因素。幼儿自身因素也对白谎行为起到调节变量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综合探讨中介和调节变量,分析二者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以期更全面地揭示人格对白谎行为的作用机制。

5 结论

(1)智能特征和亲社会性可直接正向预测白谎行为;(2)“冷”执行功能可部分中介智能特征对白谎行为的间接预测关系;“热”执行功能可部分中介亲社会性对白谎行为的间接预测关系;外倾性对白谎行为的预测作用完全以“热”执行功能为中介;认真自控对白谎行为的预测作用完全以“冷”和“热”执行功能为中介。

猜你喜欢
贴画社会性人格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the Walking Dead
布贴画欣赏
趣味测试 分析你有几分懦弱人格
有趣树叶贴画
树叶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