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

2022-06-06 14:08吴佳隆
保健文汇 2022年1期
关键词:磁共振准确率分辨率

文/吴佳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性疾病,特点主要体现于发病急、病情恶化快等方面,病原菌侵犯脑实质、脊髓等是引发此病的主要原因,在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威胁着其生命。本文主要就CT 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2020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在我院就诊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50 例),采取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5 例)和观察组(25 例)。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者占比较大,男女例数分别为15 例、10 例,年龄区间为52~73 岁;观察组的男性患者同样多于女性患者,男女例数分别为14 例、11 例,年龄区间为51~75 岁。已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药物过敏、精神异常及资料不全的患者排除。研究开始前,为患者讲解了有关内容,征得了他们的同意。通过对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分析,呈现的差异不明显(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CT 检查:使用螺旋CT 平行扫描患者颅脑,将层厚、层间厚、分别设定为5mm、3mm,连续扫描。观察组实磁共振扫描:使用我院提供的1.5T 核磁共振成像仪,常规诊断检测轴位,层厚、层距分别设定为5mm、1mm。

1.3 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方法的诊断后,要参照病理结果,对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仔细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 进行,x完成计数资料的检验,P <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相应的诊断检查后,参照病理结果(10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检出率明显较高,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如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其神经组织就会受到一定损伤,从而影响脑功能。故早期准确诊断极为关键,对于患者预后效果的改善起着积极的意义。基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所处部位的前提吸阿莱斯,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患病后注意以发热、头痛、呕吐、痫样发作等为特征,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如治疗不及时或不适当,则会导致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等情况,以感觉、运动障碍为表现,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受此病病情变化多样,且病原体较多的影响,故诊治存在较大的难度。

现阶段,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过程中,往往基于患者既往史、临床表现及特征的前提下,展开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同时,考虑到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侵犯,出现脑功能障碍或脑结构异常现象,故CT 平扫、磁共振检查就尤为必要,可进一步对患者颅内结构病变进行了解、掌握,准确清晰地反映出来,从而进一步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为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改善其预后的关键。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体脑病结构、神经系统具备复杂性的特点,从而在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具体类型进行判断时就存在较大的难度,特别是使用CT、磁共振等影像诊断。针对CT 而言,其特点主要体现于无创、简单、快捷等方面,能够清楚地将颅脑横面解剖关系、脑组织结构变化反映出来,有利于检测病变情况,但此方法极易受到各因素的干扰,加之分辨率不高的影响,画质清晰度则难以达到理想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诊断的准确性。在实施CT 诊断的过程中,如若病灶直径在1cm 以下,由于分辨率较低,就难以诊断疾病类型,且后颅凹、颅底位置极易出现重叠情况,导致伪影,提高了诊断难度。磁共振也是常见诊断方法,相比CT 检查,其优势主要体现于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等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部骨骼带来的影响,可清晰地呈现出病变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检出准确率的提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类型的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检查后,其特征主要体现如下:1.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炎症或是纤维蛋白性等疾病患者,其磁共振主要以长T1、T2 信号为表现;如患者有肉芽肿性或是增殖性炎症,磁共振诊断的实施则以T1、T2 信号有延长为表现;对于病变部位有纤维成分或是钙盐沉积,磁共振诊断的实施除了会以长T1、T2 信号为表现外,还存在低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炎性病变、周围水肿的区分,磁共振检查则不具备优势,故为进一步促进脑膜感染诊断的准确率,建议合理增加扫描强度。

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过程中,脑脊液细胞学是主要检查标准,故落实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进一步将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明确。一般而言,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后,受抗原性影响,其特征细胞会有相应的免疫反应,如大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等,受类型不同的影响,其反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能够准确地对疾病类型进行判断,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明显的指导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脑脊液细胞学是一种损伤性检查方法,穿刺取液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方式的广泛应用。近些年来,在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临床更倾向于对影像学模式的使用,在预防治疗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意义。目前,磁共振、CT 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常见手段,二者方面的应用效果差异明显,前者主要是基于多参数成像原理的前提下进行诊断,可实现对病变组织更加全面的检查,在病变定性方面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包括病变范围、病变组织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间关系等明确等方面;后者主要是对患者的颅内结构进行平扫,可在直观的前提下降脑组织结构反映出来,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但往往会应用到放射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人体组织,加之分辨率较低,影响了诊断结果。有研究指出,在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病等诊断中,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更好地鉴别疾病,为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CT 诊断方法的不足。通过本研究发现,经相应的诊断检查后,参照病理结果(10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检出率明显较高,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P <0.05)。说明,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CT 与磁共振均是常见诊断方法,但相比之下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更加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断中,磁共振、CT 均是常见诊断方法,各有各的优势,但相比之下磁共振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特别是病毒性脑炎疾病的诊断中,与CT 相比,两者的差异明显。另外,基于磁共振诊断的前提下来说,其具备较高的分辨率,可多角度成像,从而全面检查病灶,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损伤,凭借大范围扫描的优势,有利于医务人员进一步了解、掌握患者的病情,准确定性病变部位,且此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可作为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猜你喜欢
磁共振准确率分辨率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我国科学家发明计算超分辨图像重建算法拓展荧光显微镜分辨率极限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ARM发布显示控制器新品重点强化对分辨率的支持
从600dpi到9600d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