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清肺纤维化指标探讨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对稳定期间质性肺疾病病人的效果

2022-06-07 14:23商伟娜张培培
全科护理 2022年16期
关键词:间质性肺纤维化稳定期

商伟娜,付 强,张培培,尚 茜

间质性肺疾病为一类主要累及肺泡壁和肺间质,以纤维化、浸润和弥漫性渗出等病理变化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病人多表现为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乏力及阵发性干咳等症状,病人最终出现纤维化,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2]。临床针对该病主要以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治疗,病人症状可一定程度得到缓解,但不良反应多且效果有限,故寻求可有效提高并改善间质性肺疾病病人的肺功能,延缓间质的纤维化对临床该病的治疗意义重大[3-4]。有研究指出[5]: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疾病病人接受肺康复训练后,其肺纤维化进程可一定程度得到延缓,生活质量也可一定程度得到改善,但对病人肺功能无明显改善。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通过分阶段、间歇性的运动训练和呼吸训练,对病人有氧代谢和运动耐力逐步提升,进而达到运动能力和肺功能锻炼和改善目的[6]。有学者将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应用于特异性肺纤维化病人后发现病人心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以及生活质量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在间质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的应用效果,及对间质性肺疾病病人的间质纤维化程度是否有延缓效果临床尚无相关报告[7]。故本研究试将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应用于间质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并依据血清肺纤维化指标观察其对病人肺纤维化进程的延缓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97例稳定期间质性肺疾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满足稳定期间质性肺疾病相关指南[8];②均有1年以上相关药物系统治疗史,且经肺部CT检查2次确定半年内疾病无明显改变,病情稳定且药物使用剂量稳定状态和入组前一致;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准许。排除标准:①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人;②药物及过敏等因素所导致的间质性肺疾病病人;③合并肌肉及骨骼相关疾病,无法进行锻炼者等。将97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49例,女16例,男33例;病程1~4(2.11±0.97)年;年龄43~63(52.18±11.18)岁。常规组48例,女18例,男30例;病程1~4(2.24±1.02)年;年龄44~66(52.64±11.9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病人接受常规康复及药物治疗,观察组联合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共包含两个时长为6周,每周2次,每次60 min的团体渐进康复锻炼。

1.2.1 第1阶段 ①运动训练:课前先热身运动5~8 min,之后接受5 min一个阶段,每阶段间歇1 min的有氧间歇训练,重复5次,共锻炼30 min,锻炼强度依据病人运动期间峰值负荷的50%~60%进行设定,步行速度则设定为个人6 min步行距离试验水平均值的70%~80%,并根据病人Borg CR 10量表对各病人运动量进行调整保证其在3~5级,锻炼完成后在35 m走廊,嘱病人自主步行5~8 min。然后行上、下身和哑铃训练,先进行12~15次Borg CR 10级强度在3~5级的中等强度训练,间隔10 min后进行4~6级的举哑铃、椅蹲、俯卧撑及仰卧起坐等锻炼,其后进行头颈伸展、站立胸部扩展、股四头肌伸展等自由运动,每组15~30 s,每组4次或5次,锻炼5 min。②呼吸训练:医护人员训练前对病人发放图片、光盘等资料,并将指式血氧饱和仪夹好后,据病人实际情况进行吹气球、吹蜡烛、个性化、缩唇-膈式呼吸训练等适当的呼吸训练,每次15 min,每天1次。

1.2.2 第2阶段 ①运动训练:在上述主体训练基础上加20 min的有氧运动,并在走廊行走、步行以及骑行时,增加强度到60%~70%的负荷峰值,步行速度上调到80%~90%的6 min步行距离(6MWD),并增加3~5 min的爬楼梯锻炼,其余锻炼内容同第1阶段;②呼吸训练:于第一阶段呼吸训练内容基础上加10 min腹肌训练、全身性呼吸操等呼吸训练,两组均接受3个月锻炼。

1.3 观察指标

1.3.1 肺功能指标 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末分别测量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静息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最大通气自主量(MVV)。

1.3.2 运动能力 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末以6MWD对各病人运动耐力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在病人无吸氧前提下,在一条50 m长的平坦地面在6 min内尽可能快的往返,最后计算步行距离;参考呼吸困难评估标准对各病人进行呼吸困难程度(mMRC)评定,评分依据无、轻、中、重分别以0~4分表示,呼吸困难越严重者得分越高。

1.3.3 肺纤维化进程 干预前、干预6个月末,分别对各病人血红素加氧酶-1(HO-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透明质酸酶(H 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2 结果

3 讨论

3.1 间质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现状 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生现多认为环境暴露、职业粉尘、吸烟等环境相关因素与其发病关系密切,药物、胃食管反流以及病毒等感染也与其发病关系密切[9]。中等及以上的劳动强度、抽烟、受教育程度低及家族阳性史对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生也有促进作用,而炎症因子、免疫因子等细胞因子在肺纤维化、肺泡炎等疾病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11]。临床对于间质性肺疾病首选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等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并改善该病初期病人的呼吸困难以及肺功能,但对该病稳定期病人基本无改善作用,故寻求对稳定期间质性肺疾病病情具有缓解、治疗效果的方法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12-13]。呼吸训练为临床常用的非药物性肺康复手段,已有研究其对多种肺疾病病人通气和换气功能以及呼吸肌耗氧量和收缩功能均有一定的改善,其应用于稳定期间质性肺疾病病人可能也具有一定肺功能改善效果[14-15]。

3.2 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对病人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本研究中试验组3个月末运动能力:6MWD水平较常规组上升,mMRC评分较常规组降低(P<0.05),肺功能FEV1%、FVC%、SpO2和MVV较常规组上升(P<0.05),提示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稳定性间质性肺疾病病人的肺功能和运动能力。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中通过第1阶段中等强度的步行、上下身训练等间歇性有氧运动,使病人有氧代谢和运动耐力得到有效、合理的提升[16],第2阶段则通过提升有氧运动的强度进一步提升病人有氧耐力和运动耐力,两阶段结合通过对稳定性间质性肺疾病病人通气量进行分阶段、有效、合理刺激,逐步锻炼病人胸肌伸展和扩张能力,使其肺顺应性有效改善,从而达到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提升效果[17]。

3.3 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对病人肺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本研究中两组干预6个月末HO-1、ICAM-1、HA、LN及PCⅢ含量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其中,肺纤维化相关指标HO-1、ICAM-1、HA、LN及PCⅢ含量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接受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后稳定期间质性肺疾病病人肺纤维化得到有效改善。间质性肺疾病病人胸壁弹性及顺应性均降低,自身免疫功能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进而促进肺部纤维化的形成和进展[18],而血清中的ICAM-1对细胞外基质(ECM )和细胞、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均具有一定的介导作用[8],ICAM-1表达上调后,可经中性粒细胞介导而到达肺泡腔,从而促进肺部的纤维化进程。HO-1可抗纤维化、抗氧化、抗炎症反应,在纤维化发生进程中可因机体保护反应而出现表达的上调,HA、LN及PC Ⅲ为临床肺纤维化常用检测指标,且与病人肺纤维化程度间呈现出一定的正向关联[19-20]。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通过间歇性、分阶段的运动训练对稳定性间质性肺疾病病人有氧代谢和运动耐力逐步提升,进而达到运动能力和肺功能锻炼和改善的效果,病人运动能力和肺功能的提升可对间质性肺疾病病人纤维化进程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延缓作用;而阶段性的呼吸训练则可通过呼吸肌训练、呼吸操等对病人呼吸肌力量以及气体交换能力进行逐渐锻炼,病人胸肌伸展、扩张能力和胸膜弹性逐渐得到提升,使病人呼吸困难症状和肺纤维化进程得到明显改善和缓解,两者共同锻炼下病人运动能力、肺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纤维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改善[21]。

3.4 不足 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病人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也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未对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对稳定期间质性肺疾病病人疾病密切相关的炎症因子有调节效果进行观察,后期将对其进行补充,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稳定期间质性肺疾病病人进行间歇性呼吸康复训练可有效调节其纤维化相关指标水平,提升了肺功能和运动能力。

猜你喜欢
间质性肺纤维化稳定期
我国研究人员探索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间质性肺炎知多少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肺康复护理应用在稳定期老年COPD患者中的效果及价值研究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对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308nm准分子光联合皮肤屏障修复剂治疗稳定期面部白癜风的疗效评价
滇龙胆草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NF-κB和CTGF表达的影响
认识间质性肺炎